西部人有什么习俗

网上有关“西部人有什么习俗”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西部人有什么习俗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西藏

西藏大部分人都是信教徒,他们心中的虔诚、他们对圣地的向往令人感到异常执着。我们可以不了解他们心中的想法,但一定要尊重他们的信仰。如果再旅途中遇到磕长头等前往圣地朝拜藏民,若想拍照一定要征求他们的意见,不可贸然行动,这也是对每个人心中固有的东西的尊重。

在西藏,许多树上、山上或者房屋上都悬挂着彩色的经幡。它们在藏区也被称为风马旗,上面书写有六字真言。藏民虔诚地认为,这些经幡随风翻涌一次,就代表诵经一次。所以不要扯动这些经幡,尤其是带小孩子的朋友一定要注意,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藏族人比较忌讳杀生之事,更不吃马肉、羊肉、驴肉这类肉食,有些地区甚至不吃鱼肉和鸡蛋。若是同桌用餐的有藏族小伙伴,一定不要强行劝食。

西藏的寺庙众多,进寺庙中参观的朋友应该摘下帽子,不可以吸烟,也不能用手触摸佛像,即使你再好奇。大部分地方是禁止拍照的,要留心一下寺庙中的规章制度。有些非常考究的寺院,吃了大蒜进入也是比较忌讳的事情哦。

当地人比较忌讳别人搂肩膀或者抚摸头,他们认为这样是不吉利的表现。内地的朋友就要留心了,不要认为与藏民关系好就“勾肩搭背”,或者看到哪个小孩子可爱就抚摸其头,这对当地的习俗都是不尊重。

在有的旅游景点中,会有成群结队的藏獒、牦牛。你若喜欢拍照留念,主人就会溜出来问你要钱。为了避免经济损失,也为了避免受到惊吓,还是小心拍照为好。

身上要随身携带零钱,在寺庙布施可以用到。西藏有的地方会有小孩子来向你要钱,建议还是不要给。因为他们基本都是由大人利用操作的,只有我们不要给钱才能杜绝这种行为的发生,让孩子们健康的成长。

云南

云南第一怪,鸡蛋用草串着买。

云南第二怪,粑粑饼子叫饵块。

云南第三怪,三只蚊子炒盘菜。

云南第四怪,石头长到云天外。

云南第五怪,摘下草帽当锅盖。

云南第六怪,四季衣服同穿戴。

云南第七怪,种田能手多老太。

云南第八怪,竹筒能做水烟袋。

云南第九怪,袖珍小马有能耐。

云南第十怪,蚂蚱能做下酒菜。

云南十一怪,四季都出好瓜菜。

云南十二怪,好烟见抽不见卖。

云南十三怪,茅草畅销海内外。

云南十四怪,火车没有汽车快。

云南十五怪,娃娃出门男人带。

云南十六怪,山洞能跟仙境赛。

云南十七怪,过桥米线人人爱。

云南十八怪,鲜花四季开不败。

四川

走人户

四川民间社会习俗。流行于四川各地。民间凡遇年节或婚嫁、新居落成等情况。都要到亲戚家串门探望,称为走人户。

届时,一般要带上猪蹄、很多自己舍不得买的礼物、好酒等礼物,穿上平时舍不得的衣服前往。主人家割肉买酒,热情款待。

春倌说春

汉族社会习俗。流行于四川各地。时间在春节前后。旧时的春倌头戴乌纱帽,身着官服,左手执木刻春牛,右手拿春棒;现在的春倌,装束与普通人一样,不同的是身背一根放牛鞭子。他们爬山涉水,走乡串户,每到一地,便编一些吉利的歌谣演唱。演唱完毕,将一张红纸印制的检牛图送给主人家。说检结束后,户主要送些钱币给检倌,以作报酬。

拜把子

旧时汉族社会交际习俗。又称结盟、结拜、换帖等。流行于四川各地。基于共同利益的个人或集团,以磕头换帖、同饮血酒、对天盟誓的方式结为兄弟,以共同的信仰和誓言来约束和维护共同的利益关系。

扩展资料

西藏,简称“藏”。西藏自治区(藏文:?,藏语拼音:Poi Ranggyong Jong,威利转写:Bod rang skyong ljongs),首府拉萨市,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边陲,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

西藏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地处北纬26°50′至36°53′,东经78°25′至99°06′之间,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称。全区面积120.22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8,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仅次于新疆。2014年末常住人口约317.55万人。

西藏北邻新疆,东接四川,东北紧靠青海,东南连接云南;周边与缅甸、印度、不丹、尼泊尔、克什米尔等国家及地区接壤,陆地国界线4000多公里,是中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门户。

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元朝始,中央政权始终对西藏行使着有效管辖。藏族人民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 ?西藏唐宋时期称为“吐蕃”,元明时期称为“乌斯藏”,清代称为“唐古特”、“图伯特”等。清朝康熙年间起称“西藏”至今。1951年5月23日,西藏和平解放。1959年西藏叛乱平定后,中央政府开始对西藏进行全面直接管辖。 1965年9月9日,西藏自治区正式宣告成立。?

西藏以其雄伟壮观、神奇瑰丽的自然风光闻名。它地域辽阔,地貌壮观、资源丰富。自古以来,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

汉藏语系的特点

1、格萨尔赛马大会活动

举办第十四届中国·九色甘南香巴拉旅游艺术节暨玛曲第七届格萨尔赛马大会,旨在喜迎甘南藏族自治州建州60周年,以赛马大会这一平台全面展现玛曲各族民众团结奋进,营造投资兴业、干事创业、合作共赢的发展环境,提升玛曲在外界的知名度和对外开放的吸引力。

2、西部少数民族服饰歌舞展示演出

当地民众及华侨界代表近千人观看了荷兰华星艺术团及当地艺术家表演的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中国西部少数民族服装秀、舞蹈、器乐演奏、歌曲,以及中西合璧的演艺节目。

恩斯赫德市位于荷兰东部上艾瑟尔省,毗邻德国,人口16万,由于该市居民多来自不同国家和民族,因此被视为荷兰高度多元化的标杆城市。

扩展资料

中国西部地区又是我国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的集萃地。这里生活着50多个少数民族,几乎包括了我国所有的少数民族。

在一些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落后和交通的闭塞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贫困,却也使这些地方保留下了一些久远时代的艺术品种,成为珍贵的"活化石",如川剧、蜀绣、蜀锦、纳西古乐、戏曲、剪纸、刺绣、岩画等民间艺术和宗教艺术。

它们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犹如一个巨大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宝库。

中国西部地区拥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充分重视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加强对它们的抢救、保护、涵养和合理利用,建立良好的民族民间文化生态环境,为推进西部大开发作出贡献。

人民网--甘肃玛曲将办格萨尔赛马大会 展西部少数民族风情

人民网--“感知中国——西部风情”少数民族服饰歌舞登陆荷兰

汉藏语系的特点:

1.固定声调

每个音节有固定的声调是汉藏语系语言在语音上的重要特点。声调能区别词汇意义。如汉语的xan35(寒),xan51(汉)。在有些语言里,声调还能区别语法意义。如彝语凉山话的单数人称代词用声调表示格的区别:嬜a33(我,主格)──嬜a55(我,属格)──嬜a31(我,宾格)。水语用声调区别词类,如(锅盖,名词)──(盖,动词)。

声调同声母、韵母的关系很密切。三者在发展过程中互相影响、互为条件。声调因声母清浊而分阴阳,这一规律在整个语系中具有普遍性。从中古汉语到现代各语言的四声,普遍经历了分阴阳的过程。例如,古四声在温州话和潮州话里都分阴阳两类,共有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等8个调。壮侗语族的声调一般也依四声八类的系统发展,数目都在8个上下。例如壮语武鸣话有6个舒声调、2个促声调,与汉语的四声各分阴阳的8个调相当。苗瑶语族也存在这种分化。

古苗瑶语有4个调,后来由于声母的清浊各分阴阳。如苗语凯里话的声调就是由古四声分化为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等8个调。藏缅语族的许多语言也有因清浊分声调的现象,清浊对立造成声调的分化,往往是清声母使声调变高,浊声母使声调变低。如藏语拉萨话分高低两类调,其分化与清浊声母有关,高调来源于清声母,低调来源于浊声母。壮语武鸣话中平、上、去、入的阴调类调值是24、55、35、55(35为长元音),阳调类调值是31、42、33、33,也是阴类高,阳类低。

此外,声母的送气与不送气、单辅音与复辅音的声母、元音的长短、元音的松紧、韵尾的有无等特点,也能影响声调的变化。许多语言的声调,因韵母是否带塞音韵尾而分舒促,舒声调一般都比促声调多。如壮侗语族和苗瑶语族通常有5~6个舒声调,但促声调则以两个为多,有些地方还因元音长短而分为4个。

总的看来,汉藏语系语言的声调发展不平衡。从调值来看,数量上最少的只有两个(如普米语),最多的有12个(如苗语宗地话)。汉语语族语言有3~10个,苗瑶语族有4~12个,壮侗语族有6~10个。相对说来,藏缅语族的声调最少,有2~4个,还有的语言或方言没有声调(如珞巴语和藏语安多方言)。汉语、壮侗语族、苗瑶语族之间声调的特点比较按近,都是四声八类系统,声调对应关系也比较明显。

2.元音长短

汉藏语系许多语言的元音分长短,以壮侗语族为最普遍。汉语语族的粤语,苗瑶语族的勉语、藏缅语族的藏语、珞巴语、独龙语等也有这种对立。汉语、壮侗语族、苗瑶语族长短元音的对立大多出带韵尾的主要元音上。例如广州话的 kai55 (鸡)和ka:i55(街),水语的tap55(肝)和ta:p55(挑),勉语大坪江话的nau231(舅父)和 na:u231(老鼠)。就多数语言情况而言,主要元音是长的,韵尾则短,主要元音是短的,韵尾则相对地略长。所以,就整个音节来说,长元音韵母和短元音韵母的音节长短大致相等。元音单独作韵母时,长短不对立,一般念长音。藏缅语族不带韵尾的单元音韵母也分长短,长元音韵母和短元音韵母的长短不同。如珞巴语米林话的o嬜o(五)和o嬜o(鱼)。在长短元音的分布上,有的语言配对整齐。如黎语保定话有 a、e、i、o、 u、噜6个元音,带韵尾时各分长短。而有的语言长短的对立只出个别元音上。

如水语三洞话有 i、e、a、o、u、徲7个元音,单独作韵母时只有长音,带韵尾时只有元音 a分长短,其余都读长音。长短往往影响其他语音特征的变化。一种是长短往往伴随元音舌位上的某些差别:长元音比短元音舌位低的如勉语兴安话的a:,实际音值为u:,a为奃,la:i31(箩筐)读lu:i31,lai31 (菜)读l奃i31(广州话"街"、"鸡"二词中主要元音的实际音值也是这种情况)。长元音比短元音舌位高的如壮语隆安话的u:,实际音值为u:, u为戅, 堭u:n35 (锥)读堭u:n35,kun22(裙)读k戅n22。其次,长元音往往还带有元音性的过渡音,其舌位一般比主要元音低。如黎语黑土话的o:都带过渡音奃,o:m读o:奃m。

广东中山话的o:也带过渡音,另一种更普遍的现象是元音的长短影响声调。如布依语兴义话的第7调,长元音韵调值是13,短元音韵调值是35。例如:za:p13(挑)和zap35(小猪笼)。壮语广南语的入声有4个调,是长短对立消失后分化而成的。汉语广州话的入声分阴入、中入、阳入3类;中入从阴入中分化而出,条件是元音的长短:中入是长元音,阴入是短元音。从发展上看,大多数语言的长短对立有逐渐消失的趋势,所以在有些语言里长短的配对已不整齐。

如侗语北部方言的元音长短对立已消失,只有一个短元音;南部方言的一些短元音韵已合并于长元音韵,长元音韵比短元音韵多。

3.清浊对立

许多语言的声母有清浊对立,并存在共同的发展趋势;如汉语语族的吴语,壮侗语族的壮语、水语、毛南语、黎语、苗瑶语族的勉语、藏缅语族的嘉戎语、彝语、哈尼语、僳僳语、拉祜语等。

在多数语言里,清浊对立主要出塞音、塞擦音、擦音上。塞音、塞擦音的清浊对立大多只出不送气音上。有些语言,如苗语、缅甸语、彝语、阿昌语、勉语、拉珈语等的鼻音、边音(或其中一个)也分清浊。如阿昌语陇川话的mu妱55(泼)和怰u妱55(弄泼), 拀婖31(豹子)和 拀婖31(裤子)。

此外,有些语言除了纯浊音声母(如 b、d、ɡ等)外,还有一套带鼻冠音的浊声母(如mb、nd、?ɡ等)。如纳西语的be55(鸡冠)和mbe33(雪)、dy31(地)和ndy33(慢)。水语的两套浊声母是带鼻冠音的浊声母同带喉塞音的浊声母的对立,如mba33(靠拢)和妱ba33(蝴蝶)、水语的鼻音有3套: 浊鼻音、清鼻音、带喉塞音的鼻音。如ma31(舌头)、怰a24(狗)、 妱ma24(青菜)。声母的清浊同声调的关系最密切,同送气不送气、元音的松紧等还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清浊由对立到不对立,是汉藏语系语言共同的发展趋势。就塞音、塞擦音、擦音而言,一般是浊音清化;就鼻音、边音而言,一般是清音浊化。清浊对立往往引起声调的分化。

4.韵尾简化

汉藏语系语言的辅音韵尾常见的有-m、-n、-?、-p、-t、-k、-?等7个(发音只有成阻,无除阻)。有个别的语言还有-r、-徲、-s等延续音韵尾。如门巴语(错那)的嶃ar(东)、 nis(七)、门巴语(墨脱)的?ul(银)。个别的语言或方言还有复辅音韵尾。如羌语麻窝话有 -st、-zd、-rb、-εp、-xs、-γl、-惒z等22个复辅音韵尾。

韵尾的发展很不平衡,但存在从繁到简的趋势。一般是:塞音韵尾由部分合并(如p并于t)和转化(如k变为妱)到全部转化为-妱,然后-妱又脱落;鼻音韵尾与塞音韵尾发音部位相同的,往往平行发展(如p并于t则m并于n),然后转化为元音的鼻化,直至鼻化成分进一步消失。中古汉语有-p、-t、-k、-m、-n、-嬜等韵尾。到了现代方言,有的全部保留(如粤语),有的局部消失了(如吴语)。

藏语的发展也经历过这过程。7世纪的藏语有-b、 -d、-ɡ、-m、-n、-?等韵尾,到了现代方言,有的地方完全保留下来,如阿力克话仍有-p、-t、-k、-m 、-n、-?等韵尾;有的地方已丢失了一部分,如拉萨话保留了-m、-p、-妱3个韵尾,-t转化为-妱,-n、-?转化为元音的鼻化。有的地方塞音韵尾都转化为-妱,鼻音韵尾都转化为元音的鼻化,如德格话。

缅甸语也经历了多种塞音韵尾转化为-妱、多种鼻音韵尾转化为元音鼻化的过程。彝语支语言的大多数地区,辅音韵尾和鼻音韵尾都已消失。

苗瑶语族也存在韵尾简化、脱落的趋势。如中国境内的苗语一般已无塞音韵尾,鼻音韵尾也只保留了一个(在后元音后读-?,在前元音后读-n)。在苗语石门坎话里,韵尾已全部脱落。

5.复辅声母

汉藏语系一部分语言还保留有复辅音声母。复辅音以二合的为多,还有少量三合的。二合复辅音主要有4种类型:①鼻音加其他辅音(前后辅音的发音部位大多数相同)。如彝语凉山话的mbu33(饱),纳西语的nd婖33〔上(去)〕,苗语高坡话的nto15(布)。

②喉塞音加其他辅音。如拉珈语的妱ba:n13(村子),水语三洞话的妱na33(脸),布依语佯僙话的妱va31(傻)。

③塞音(或鼻音)加边音(或颤音,或浊擦音)。如壮语贵县话的prak55(菜)、 mra13(野果)、苗语高坡话的pla24(五)、独龙语的ɡla35(掉)、仫佬语的pγa42(山)。

④擦音加其他辅音。如羌语桃坪话的xt媆55(蛋),藏语道孚话的zɡo(门),藏语阿力克话的γlo(肺)。三合复辅音如拉珈语的妱bla213(摸)、僜语格曼话的 ?khlo?35(翅膀)、嘉戎语的∫kra(细筛子)。复辅音以藏缅语族语言为最丰富,有上述①、③、④3种类型;其次是苗瑶语族,有上述①、②、③3种类型;壮侗语族只有上述②、③两种类型。其发展有简化、脱落的趋势。以藏语为例,7世纪的藏语有丰富的复辅音,不仅有二合的,还有三合、四合的,但发展到,有的方言(如安多方言)还保存较多的复辅音(最多的有90个左右),有的方言(如卫藏方言)很多地方已无复辅音。其变化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脱落部分辅音,如藏文的 dɡu(九),bsad(杀),拉萨话读ku12、sε妱54;一是复辅音合并为单辅音,如藏文的ɡru(船)、druɡ(六),拉萨话读 堮hu12、堮hu妱12。现代汉语除个别地区外,大都无复辅音。一些学者认为,上古汉语有丰富的复辅音。藏缅语族有些语言,如彝语、哈尼语、僳僳语、拉祜语、白语、景颇语、载瓦语等,元音分松紧两类。其作用主要是区别词汇意义,有些语言还能区别语法意义。如载瓦语:kjo21(听)-kjo21(使听),mju21(浮)-mju21(使浮)。松紧的差别常常还伴随着声调、舌位等方面的一些差别。如紧元音音节的调值比松元音音节略高,紧元音的舌位比松元音略低。有的紧元音后还带有喉塞音。松紧对立的来源,一种是由于塞音韵尾的脱落,即带塞音韵尾的元音,韵尾脱落后转为紧元音,与原来不带韵尾的松元音形成对立,如彝语支诸语言。一种是由声母的清浊转化而成,浊变松,清变紧,如景颇语、载瓦语。有的语言,紧元音存在松化的趋势,如哈尼语的碧卡方言、豪白方言。

关于“西部人有什么习俗”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2)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幻珊的头像
    幻珊 2025年08月23日

    我是周丽号的签约作者“幻珊”

  • 幻珊
    幻珊 2025年08月23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西部人有什么习俗”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西部人有什么习俗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西藏西藏大部分人都...

  • 幻珊
    用户082305 2025年08月23日

    文章不错《西部人有什么习俗》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周丽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