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我设计关于马的活动设计主题和方案

网上有关“帮我设计关于马的活动设计主题和方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帮我设计关于马的活动设计主题和方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活动目标

1、通过“马的世界”的活动和探讨,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关爱动物的情感。

2、培养学生多角度研究问题的意识。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和写作能力。

活动重点

口语交际与写作。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马的世界”

要求:

1、通览内容,提出问题,做好记录。

2、猜答问题(多角度)。

3、尽可能收集资料,自己解决问题。

活动过程

教师导入:(提问)我们现在的交通工具有哪些?那么古时侯,尤其在战争中,人们的交通工具主要是什么?(生答)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尽管随着交通工具的日益先进,马的作用越来越小,但是我们不该淡忘,这个曾在人类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的伙伴。

现在,就让我们的两位小主持带领我们一起走进“马的世界”,打开记忆的闸门,走进马的知识,马的历史,马的艺术,马的文学,与马共舞。掌声有请两位主持人上场!

活动一:沿坡讨源,见字见马。(形式:小组比赛)

(主持人1)文字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见证,那么让我们沿坡讨源,见字见马。这项活动我们通过小组比赛的形式展示大家对“汉语汉字中的马”的了解。希望大家亮出你自己:

第一环节:展示“马字书法”(每组推荐一名同学上前展示“马”字的书法,前四名为优胜组,给该组加5分。)

第二环节:马字成语知多少。(必答题:每组指定一名同学说出一个马字成语,并解释,回答正确每组加班10分;抢答题:快速解释卡片上马字成语,并造句。抢答正确的同学给该组加5分。)

第三环节:积累马字谚语。(每组推荐一个代表,在规定的一分钟内看谁说出的谚语或歇后语多,给前四名的小组依次加上8、6、4、2分。)

第四环节:马字名句知多少。(第一轮:每组必答一句诗词名句且不重复,回答正确组加5分;第二轮:抽签答题,对者每组加10分。)

活动二:悠悠岁月,浓浓马情。(形式:故事会)

(主持人2)热情澎湃的比试,好像竞技的赛场,同学们热情澎湃,希望下面的表现更出色。在日常生活中,在军事活动里,马与人紧紧地连在一起。下面让我们走进悠悠岁月,诉说浓浓马情。我们开个小小的故事会,讲述“历史传说中的马”(如的卢马、白龙马、汗血马)

(主持人1)谁能再给大家讲一讲与马有关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如:伯乐相马、老马识途、按图索骥)

(主持人2)刚才这几位小故事家都展示了自己非凡的才华,让我们用掌声对他们的精彩演讲表示感谢!

活动三:我为马儿歌唱。(形式:歌曲大比拼)

(主持人1)自古以来有不少人歌唱马,赞美马,今天让我们也来用歌声,用音乐来表达对马的感情吧!

活动四:走进文学,找寻马的精神。(形式:诗文朗诵会)

(主持人2)以上的故事和歌曲再现了马的英姿,难道我们脑海中留下的仅仅是马的英姿吗?下面一个环节让我们一起走进文学的海洋,找寻马的精神,来一次诗文朗诵会。要求:用普通话,准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诵,可以是诗歌片断或一篇文章。自愿上前朗诵且声情并茂的同学为该小组加10分,其次按朗诵水平酌情加分。

“诗文朗诵会”现在开始!

(如:诗歌《老马》、描写马的片断、《巩乃斯的马》等)

活动五:唇枪舌战。

(主持人1)唐代诗人韩愈在《马说》里面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生活中有人认为:只要是千里马,无论是否有伯乐,它在任何地方都会显示出卓越的才能。

你更同意哪种观点?说说你的看法。

活动六:自由畅想。

(主持人2)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装甲车取代了骑兵出现在现代战争中,汽车站、飞机取代了马匹成为快捷的交通工具。马在现实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小。你认为这个为人类服务了数千年的动物,它的命运会怎样呢?

希望同学们畅所欲言,说出心中的感想,积极发言者该组酌情加8、6、4分。

(主持人1结束语):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看马、说马、谈马、诵马、画马、写马……马与我们同呼吸,共命运,我们与马情深深,意浓浓,愿我们大家都能做人与动物的和平使者,传达美好的心声。

通过一节课的激烈角逐,让我们来评出本节课的三个优胜小组和一个优胜排。让我们用掌声向他们表示祝贺!

活动总结(说出心里话):

你最想对我们的朋友──马说些什么?

论语教学设计

环艺设计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紧张而又充实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毕业前都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有计划的、比较正规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那么应当如何写毕业论文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环艺设计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于金阳.艺术玻璃在环艺设计中的工艺制备[J].国际公关,2020(05):164-165.

 [2]李一鸣,李岩斌.环艺设计“空间”的感知与界定[J].戏剧之家,2020(03):212.

 [3]陈祉音.浅析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研究[J].福建茶叶,2020,42(01):71-72.

 [4]肖昶.高校环艺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比分析[J].福建茶叶,2020,42(01):87.

 [5]肖昶.建筑设计中的环艺设计理念的开发创新[J].居舍,2020(03):111+123.

 [6]张海兰.论数字绘画艺术对环艺手绘效果图教学的影响[J].建材与装饰,2020(01):202-203.

 [7]周帆扬.三维虚拟VR技术在环艺设计中应用探析[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9,40(06):52-54.

 [8]张悦.经济转型视角下环境艺术设计的新思路[J].现代营销(信息版),2019(12):97.

 [9]李爽.环艺设计中实用与审美的结合研究[J].居舍,2019(32):110.

 [10]毛悦.探讨室内设计的文化环艺理念[J].居舍,2019(31):107.

 [11]王生权.传统色彩元素在现代环艺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普洱学院学报,2019,35(05):85-86.

 [12]韩晓明.“工匠精神”融入高职环艺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的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9(19):138-139.

 [13]王菲,王桂锋.基于环艺专业不同方向的工程图学与AutoCAD教学融合设计探究[J].科技视界,2019(27):188-190.

 [14]唐丹.设计学 环艺效果图《k歌沐足豪华包间》[J].中国民族博览,2019(07):13.

 [15]崔晨馨.《老街区改造设计》环艺[J].大众文艺,2019(13):267.

 [16]刘颖.建筑空间思维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居舍,2019(20):96.

 [17]李爽.虚拟现实技术在环艺设计教育中的创新应用[J].地产,2019(13):62.

 [18]王生权.室内环艺设计中的人文意趣探究[J].普洱学院学报,2019,35(03):76-77.

 [19]刘佳男.环艺室内设计中的材料美探究[J].建材与装饰,2019(17):81-82.

 [20].我校艺术学院学生优秀作品选登[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9(03):2.

 [21].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艺术学部[J].装饰,2019(06):146.

 [22]周帆扬.非线性设计在环艺中的应用创造[J].艺术科技,2019,32(06):234+253.

 [23]李茂泉.浅析生肖图案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科技,2019,32(06):41-42.

 [24]彭云群.《工业风餐厅设计效果图》环艺[J].大众文艺,2019(10):7.

 [25]孙欣怡.钢笔速写在环境艺术设计手绘中的重要性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9(09):84-85.

 [26]黄友慧,陈雪.四川省高职院校环艺专业教育现状与发展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12):171-172.

 [27]王瑾文.试论当代美学在室内环艺设计中的应用[J].河南建材,2019(02):262+265.

 [28]王默.简析环艺设计中古典美与功能的适合[J].艺术科技,2019,32(03):211.

 [29]范丽慧.环艺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国际公关,2019(03):138.

 [30]黄鹏.基于虚拟现实的环艺建模设计研究[J].电子设计工程,2019,27(05):44-47.

 [31]程龙.环艺室内设计的现代化发展要求[J].建材与装饰,2019(07):107-108.

 [32]高俊晓.景观造型元素在环艺设计中的应用[J].居舍,2019(02):85+189.

 [33]朱雯慧.环艺设计中传统元素的作用及适合性探讨[J].艺术科技,2019,32(01):222.

 [34]金林彩,张志辉.区域文化基础上的高校环艺课程体系研究[J].农家参谋,2019(02):161.

 [35]周丽霞.手工印染饰品在现代环艺设计中的应用[J].染整技术,2018,40(12):72-73.

 [36]刘闰双.从《红楼梦》看家庭环艺设计对学生诗情的涵养功能[J].中国校外教育,2018(33):22-23.

 [37]梅文兵.“互联网+”背景下高职环艺设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8(19):138-139+142.

 [38]王怀忠,唐姣.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平台搭建探究[J].经贸实践,2018(19):269.

 [39]韩明玥.浅谈高职环艺专业实训项目的应用与实施[J].课程教育研究,2014(10):213.

 [40]陈虹宇,凌宝玉.文化的逻辑:不止于设计——以环艺专业博物馆展陈设计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8(09):119-120.

 [41]段晶晶.数字技术影响下的环境艺术设计方法研究[J].现代交际,2018(16):86-87.

 [42]陈晔.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与生态文明观[J].艺海,2018(08):94-96.

 [43]徐欣怡.浅析我国高校环艺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8(15):135.

 [44]郑毅.设计成本自动跟踪分析系统在环境艺术中的应用[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8,35(08):62-65.

 [45]权凤.浅析非茶场所环艺设计中茶文化装饰的融入策略[J].福建茶叶,2018,40(09):116.

 [46]翟宇.基于环艺设计教育中的创新性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8(14):155.

 [47]李继侠.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J].福建茶叶,2018,40(08):106.

 [48]孙薇.环境艺术设计融入茶元素的造型结合[J].福建茶叶,2018,40(08):111.

 [49]张悦.浅谈废渣陶艺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应用问题[J].农家参谋,2018(13):262.

 [50]祁铁英.论古典元素在现代环艺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住宅设施,2018(06):24-25+21.

 [51]刘洋.中国传统色彩元素在现代环艺设计中的应用[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8,20(03):68-69+79.

 [52]张枞.我国茶文化在环艺软装中的运用[J].福建茶叶,2018,40(07):351.

 [53]张怀强.基于茶文化的现代建筑环境艺术设计思路分析[J].福建茶叶,2018,40(07):109.

 [54]杨旭东.室内环艺设计中的人文意趣分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05):240-241.

 [55]彭金奇.论环境艺术对现代茶馆设计的重要性[J].福建茶叶,2018,40(06):488.

 [56]申泽,杨瑛.论优秀的现代环艺设计师素质的几点思考[J].西部皮革,2018,40(08):134.

 [57]高峰.环艺专业家具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18(07):133.

 [58]苏莉.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传统文化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8(13):118.

 [59]刘义付.生态理念视野下环境艺术设计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8,9(03):167-168.

 [60]雷祯祥.环艺设计中数字技术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8(05):75.

 [61]谭茗洋,朱晓青.论古典元素在现代环艺设计中的应用[J].现代交际,2018(04):123-124.

 [62]冉临春.探讨古典艺术在当代环艺设计中的应用[J].山东工业技术,2018(04):245.

 [63]解丽洁.关于环艺设计与空间的研究[J].戏剧之家,2018(05):139.

 [64]刘旭.BIM技术在高校环艺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艺术科技,2018,31(02):158.

 [65]杨帅.北欧高校图书馆环艺设计理念分析研究[J].价值工程,2018,37(06):214-215.

 [66]周耀,关圣锡.艺术玻璃在环艺设计中的工艺制备[J].设计,2018(01):142-143.

 [67]施锋.关于环艺设计与空间的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30(24):110-112.

 [68]张岩.环艺设计中传统元素的作用及适合性[J].建材与装饰,2017(50):121.

 [69]王楠.地域文化在环艺设计中的应用与价值[J].艺术科技,2017,30(12):349.

 [70]周耀,关圣锡.分析环艺设计中艺术玻璃的应用形式[J].设计,2017(23):68-69.

 [71]杨军.试论环艺设计的安全环保意识[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7(11):59-60.

 [72]邓后平.景观造型元素在环艺设计中的应用[J].智库时代,2017(15):48+50.

 [73]宋妮.茶元素与环艺景观设计的结合点分析[J].福建茶叶,2017,39(11):280-281.

 [74]陈虹宇,黄韵,周健.“设计的表现”与“表现的设计”——环艺专业设计表现课程研究与创新[J].建筑与文化,2017(11):185-186.

 [75]周耀,关圣锡.艺术玻璃在环艺设计中的表现形式分析[J].设计,2017(21):150-151.

 [76]董玥,孟梅林.对生态性环艺设计的分析和思考[J].普洱学院学报,2017,33(05):68-69.

 [77]康凯.手绘效果图在环艺设计中的重要性初探[J].艺术科技,2017,30(06):297.

 [78]王庆伟.环艺设计对改善雾霾污染的手段与效果论证[J].戏剧之家,2017(20):139+141.

 [79]黄红春.基于地域文化传承的环境设计教育研究[J].大众文艺,2017(16):266.

 [80]董雨.古典艺术在当代环艺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大众文艺,2017(15):142.

 [81]康凯.探究环艺设计中的古典美与功能的适合性[J].大众文艺,2017(14):64.

 [82]杨桦.试论茶树在城市景观园林环艺设计中的应用[J].福建茶叶,2017,39(07):104-105.

 [83]徐启春.传统建筑装饰在现代环艺设计中的传承与应用[J].大众文艺,2017(13):56-57.

 [84]任鹏程,张小茜.传统建筑装饰在现代环艺设计中的运用探讨[J].艺术科技,2017,30(03):314.

 [85]唐力.浅议室内环艺设计中的人文元素设计[J].大众文艺,2017(12):77.

 [86]张媛.废品陶瓷的美学意义及其在环艺设计中的运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7(10):59.

 [87]冉临春.分析环艺设计素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才智,2017(14):37.

 [88]蔡清.陶瓷环艺设计中的生活元素浅析[J].陶瓷学报,2017,38(02):281-283.

 [89]程辉.有教无类 师生情缘——怀念我的导师杨文会先生[J].雕塑,2017(02):71.

 [90]徐晓宇.回族传统图饰纹样在环艺设计中的应用[J].山东工业技术,2017(07):202.

 [91]万若妍.简析环艺设计中的古典美与功能的适合性[J].山东工业技术,2017(07):215.

 [92]尤毛毛.谈家居配饰在环艺设计中的运用[J].山东工业技术,2017(07):221.

 [93]赵晓路.关于环艺专业家具设计课必要性及发展的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17(05):132-133.

 [94]刘续威.浅谈室内设计中家具的分隔作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7(10):239.

 [95]王刚.浅析高校环艺课程中传统元素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7(07):24.

 [96]陈庆福.浅谈环艺设计的创作方法[J].大众文艺,2017(03):74.

 [97]何方园.VR技术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7(01):69-70.

 [98]熊清华.人类学视域中的环境艺术设计[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0(01):33-37.

 [99]栾宇,郭佳.环艺展示空间中灯光的运用探究[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6(12):95-96.

 [100]刘婷婷,李江.立足日常生活 扎根地缘文化──沈康的建筑环艺设计教学与实践[J].装饰,2016(11):64-69.

 [101]王金瑞,郭涌.仿真技术与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之我见[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24):42+56.

;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论语十则教学设计(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论语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及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

 2、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勤学好问、永不满足的学习态度,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课

 2、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我们同学们进入中小学学习已经七年了,关于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一定有了不少体会。我国古代的孔子是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在《论语》这部儒家经典中,他的弟子记录的孔子言论,有不少是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对同学们搞好学习,加强个人品德修养都有很大意义。现在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这篇课文。

 二、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学生在班上交流: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有关资料: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三、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布置学生划出自己感到最精彩的语句。

 (三)重点学习与训练

 1、教师导学: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先仔细读几遍课文,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学生朗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字词。教师帮助学生解决)

 明确: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字词:

 ⑴通假字:①不亦说乎:通假字“说”,本字“悦”,愉快。

 ②由,诲女知之乎:通假字“女”,本字“汝”,你。

 ③是知也:通假字“知”,本字“智”,聪明,智慧。

 ⑵多义词:

 ①而:表顺接关系,相当于“并且”等,如:“学而时习之”、“默而识之”、“温故而知新”。

 表转接关系,相当于“却、但是”等,如“学而不思则罔”、“人不知而不愠”。

 ②以:凭借,如“何以谓之‘文’也”;用来,如“以思,无益”;因为,如“是以谓之‘文’也”

 ⑶多音多义字:

 论:论语乐:不亦乐乎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舍:不舍昼夜

 ⑷流传至今的成语:温故知新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读完课文后,你感到最精彩的语句有哪些?请给大家展示一下,并说明你喜欢的理由。(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帮助学生纠正学生理解不当的地方并适当点评)

 明确:

 ⑴要有好的学习态度

 敏而好学——好学不耻下问——肯问,善问学而不厌——不满足,不骄傲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谦虚诚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不懂装懂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学习为乐

 ⑵要有好的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温故而知新——总结复习,发现新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默而识之——不断积累

 以思,无益,不如学——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⑶要珍惜时间——逝者如斯夫

 3、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让学生自由谈)

 4、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5、“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

 [结束语]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50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吧!

 (四)梳理、总结、扩展

 《〈论语〉十则》是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论述,其中第四、六则是讲学习态度,第二则、第三则讲学习方法,第一则、第五则既讲学习态度又讲学习方法。

 [布置作业]

 联系自己的实际,结合学习《〈论语〉十则》,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的生活感受和受到的启发。

 论语教学设计 篇2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前部)。

 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前一部分)。

 教学重点:目标3

 教学难点:目标3

 预习指导: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愠 罔 殆 谓 哉 焉 诲

 2.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3.熟读。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格言或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由此导入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三、文言文入门:

 教师讲解:

 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

 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

 3.通假字

 4.朗读与背诵

 5.四种特殊句式:

 四、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次,教师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学生齐读课文。

 3.抽二个学生朗读,众评。

 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五、指导文言句子翻译。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要与学生讲清以下几点:

 (l)弄懂每个字的含义。

 (2)把古代的单音字换成现代双音词。

 (3)弄清虚词的用法。

 (4)补充适当的词语。

 (5)调整句子的语序。

 (6)揣摩句子的语气。

 (7)注意古今义的不同。(8)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9)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六、指导翻译第1--5则:

 处理方法:

 1.第一则由老师示范性翻译:

 由个别的词义,到句意的直译和意译。

 2.每一则由教师讲解几个普遍性难字词,然后学生自己试译,不明白的举手发问,由会的同学或老师答疑。

 3.分别请四位同学展示翻译的结果。

 4.师生共同评价,纠正。

 七、指导背诵

 八、小结

 由学生谈谈学习了这五则明白了什么是学习方面的道理。

 自由发言,不拘对错。

 九、作业。

 l.课后练习一、二题。A类。

 2.背诵全文。B类。

 3.默写全文。C类。

 [说课精要]本节是入门课,准备活动一定要做好,所以不贪快,只求稳.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2.理解课文词语句子的含义(后半部分)。

 3.朗读与背诵.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辨别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检查复习

 朗读全文。

 三、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理解、翻译几段文言句子。这一节课,请同学们自己来试翻译余下的课文。

 四、翻译课文6-10则

 1.教师讲解下列难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学生尝试自己翻译,遇到有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讲座,由明白的学生或老师答.

 3.抽查二个学生翻译,其他同学进行评价纠正补充。

 五、独立思考:

 本课所选各则都是谈学习的,有的谈学习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请各举例说明。

 独立思考后抽查发言,学生互相补充:

 (1)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默而识之。

 (2)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六、片断写作:

 当堂完成学习本文的体会,要求结合自己的学习应该怎样去做。100字左右。写完后班内交流。(有关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问题)

 七、小结

 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积极意义。我们在学习中应进行借鉴、参考。

 八、背诵指导:

 抓关键词的背诵法

 九、作业

 A.课后练习三、四题。

 B.默写课文

 [说课精要]学以致用,本课注意引导学生注意这一点

 论语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 了解《论语》和孔子,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

 2、 理解前五则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 感受古人的思想和智慧,感受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由《论语》和孔子直接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二、诵读感知

 1、 学生范读,读毕师生评点,明确文言文的朗诵要求

 2、 教师范读

 3、 学生齐读

 三、研读分析

 1、“学而时习”章

 (1)“学”指的是孔门弟子要学的功课——诗、书、礼、乐等,学这些科目,只懂道理行吗?

 不行,还要“时习之”,“习”是实践,是练习,《〈论语〉十则》简案,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论语〉十则》简案》。拖得太久也不行,还要经常、按时练习。这里的“学”与“习”有什么区别?

 好比游泳,先学道理,然后下水,等到学会了,会有什么感觉?(说,高兴,同“悦”)

 (2)“朋”就是朋友,有朋友从远方来,为什么会感到快乐呢?(自由作答,适当引导与学习联系起来)

 孔子有门徒三千,来自全国各地,来的时间也不一样,有早的有晚的,孔子这句话是对门徒说的',有什么用意?

 (3)“君子”指的什么人?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才配称作君子?

 (4)这段话都用了“不亦……乎”的句式,翻译时要译做“不也……吗”

 (5)这一则谈的是什么问题?

 2、“吾日三省”章

 (1)这段话是谁说的?“曾子”是什么人?

 (2)曾子说,他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讲了三件事,同学们能把三句话翻译一下吗?(有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3)学生翻译,教师纠正问题

 (4)讲述“曾子杀彘”的典故,问,这个故事大致能照应哪句话?

 论语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

 2、吸收孔子思想精华中有益于自己思想品德修养的部分。

 3、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本课拟用两课时教读。

 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

 春秋时期,有一位老人到东方游历,看见两个小孩在一起争辩。他就走过去问他们争辩什么。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中午时就距离人远了。另一个小孩则认为正好相反。第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伞盖,到了中午就只有盘子和饭钵那样大了,这不正是远的显得小,近的显得大吗?”第二个小孩则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的,到了中午,热得像把手伸在热水中一样,这不是近的就觉得热,远的就觉得凉吗?”对这个问题,老人没有“强不知以为知”,而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地说不知道。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老人是谁吗?

 对。他就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一生培养了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第一文化伟人的孔圣人──孔子。今天,就让我们来领略孔子思想的博大与精深吧!

 二、整体感悟

 1、默读课文,掌握以下字词:

 愠 曾子 三省 罔 殆 女 凋

 2、朗读成诵:

 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⑴ 各自练读。

 ⑵ 检查背诵情况。

 3、从文章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说出其大体意思,并说出喜欢的原因。

 三、品味探究

 要求学生四人一组,逐章逐句翻译,品味探究。每小组派1—2名代表参与全班交流。

 例1:“人不知而不愠”这句话讲的是为人的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告诉我们对人要懂得宽容和理解。

 例2:第四则讲的是学习方法,阐述了学习与思考的辨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是基础是前提,思考能使学习更深刻。

 四、质疑问难

 鼓励学生提出翻译上或内容理解上的难点,教师在黑板上汇总,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例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一则讲的是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温故”是复习巩固旧知识,是手段,“知新”则是获取新知识,是目的。只能记诵一些知识,而不能将知识融会贯通,不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新发现的人,是不可以为师的。

 五、拓展延伸

 1、再次检查背诵情况。

 2、教师读《论语》中的部分章节,学生从中找出常见的成语、格言和警句来。

 ⑴ 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小不忍则乱大谋)

 ⑵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⑶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质彬彬)

 ⑷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相近,习相远)

 ⑸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以文会友)

 ⑹ 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道听途说)

 ⑺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⑻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举一反三)

 ⑼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名不正,言不顺)

 ⑽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发愤忘食)

 其他,如:当仁不让;三思而后行;言必信,信必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

 六、布置作业

 1、能熟练背诵全文,并把有关成语、格言、警句摘抄在笔记本上。

 2、看注释,查工具书,书面翻译全文。

 论语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读字词。

 2、理解各则语录。

 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4、学习和继承中国古代先进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初步了解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辉煌成就。

 教学思路

 板块式教学思路,全课的教学主要分为三个板块。

 教学重点

 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

 教学难点

 读懂《论语》,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感受《论语》精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宋臣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便是这个意思。宋代大儒朱熹,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子书,并分别为大学、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朱注四书,后来历代朝廷都定为官书,是科举考试的标准本,所以流传极广,影响也最大。我们课本上的就是朱熹的集注。(第45页)

 二、认读课文(15分钟左右)

 1、同学们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

 2、各自大声地朗读课文。

 3、听读课文,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调。

 4、分则朗读课文,每读一则,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注释。

 5、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

 6、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三、析读课文(12分钟左右)

 1、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

 2、同学们试作批注,概括每一则的内容大意。

 3、教师指导同学们运用 与学习 有关这个句式说话。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有关,与学习习惯有关,又如不耻下问与学习态度有关等。

 4、教师指导同学们就课文中喜欢的成语或短语说话,要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四、理读课文(20分钟左右)

 老师下发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的练习纸,请同学们根据纸上安排好了的类别整理课堂笔记(或者老师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学们在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1、在作家作品类记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省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在成语类记下: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温故知新 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

 3、在名言警句类记下:

 ⑴ 用于学习态度:

 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 学而不厌 敏而好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⑵ 用于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默而识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⑶ 用于思想修养:

 人不知而不愠 三人行必有我师

 ⑷ 用于思想方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⑸ 用于人生感悟: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⑹ 用于日常生活: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难句翻译类练习:

 ⑴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⑵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⑶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⑷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⑸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⑹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下课之前,同座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分类式学习笔记。

 五、作业

 1、背诵《论语》十则。

 2、课外收集其他关于学习方法和态度的格言警句。

 创意说明

 此教学设计的亮点在于分类式学习笔记。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而归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是在向传统的做法挑战:平时课堂上,学生花大量时间记录的、知识零散的课堂笔记,包括对教师苦心设计的大量板书的笔记,在知识积累、能力培养、习惯养成和提高教学效率上,作用到底有多大?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同时也是在依循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立意高远的课堂实践活动。

 学生实践活动的问题,是新大纲最为着重强调的内容之一。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这样陈述道: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这是在告诉我们,学生应在我们的语文课上进行充分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这一点,现在已是不容置疑的了。

关于“帮我设计关于马的活动设计主题和方案”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3)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迎双的头像
    迎双 2025年09月24日

    我是周丽号的签约作者“迎双”

  • 迎双
    迎双 2025年09月24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帮我设计关于马的活动设计主题和方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帮我设计关于马的活动设计主题和方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

  • 迎双
    用户092404 2025年09月24日

    文章不错《帮我设计关于马的活动设计主题和方案》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周丽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