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空间向量 立体几何 线面角 面面角 点到线的距离公式”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空间向量 立体几何 线面角 面面角 点到线的距离公式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线面角?
向量n,向量a为线的向量,则cos=(向量a*向量n)/(向量a的模*向量n的模)
面面角?
向量n1,向量,2,则;cos=(向量n1*向量n2)/(向量n1的模*向量n2的模)
点到线的距离公式(点到线的距离公式属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知识)
设P(X,Y)直线L:ax+by+c=0,则点P到线L的距离:(aX+bY+c)/根号下(a^2+b^2)
扩展资料:
1、共线向量定理
两个空间向量a,b向量(b向量不等于0),a∥b的充要条件是存在唯一的实数λ,使a=λb
2、共面向量定理
如果两个向量a,b不共线,则向量c与向量a,b共面的充要条件是:存在唯一的一对实数x,y,使c=ax+by
3、空间向量分解定理
如果三个向量a、b、c不共面,那么对空间任一向量p,存在一个唯一的有序实数组x,y,z,使p=xa+yb+zc。
任意不共面的三个向量都可作为空间的一个基底,零向量的表示唯一。
高中必背88个数学公式
立体几何是高中数学基本知识之一,高中立体几何知识点有哪些?快来和我一起看看吧。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立体几何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立体几何知识点总结平面
通常用一个平行四边形来表示。
平面常用希腊字母α、β、γ…或拉丁字母M、N、P来表示,也可用表示平行四边形的两个相对顶点字母表示,如平面AC.
在立体几何中,大写字母A,B,C,…表示点,小写字母,a,b,c,…l,m,n,…表示直线,且把直线和平面看成点的集合,因而能借用集合论中的符号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例如:
a) A∈l—点A在直线l上;Aα—点A不在平面α内;
b) lα—直线l在平面α内;
c) aα—直线a不在平面α内;
d) l∩m=A—直线l与直线m相交于A点;
e) α∩l=A—平面α与直线l交于A点;
f) α∩β=l—平面α与平面β相交于直线l。
平面的基本性质
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上所有的点都在这个平面内;
公理2如果两个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通过这个点的公共直线;
公理3经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根据上面的公理,可得以下推论,
推论1经过一条直线和这条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推论2经过两条相交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推论3经过两条平行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拓展阅读:高中数学立体几何解题技巧
1.平行、垂直位置关系的论证的策略:
(1)由已知想性质,由求证想判定,即分析法与综合法相结合寻找证题思路。
(2)利用题设条件的性质适当添加辅助线(或面)是解题的常用方法之一。
(3)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在高考题中使用的频率最高,在证明线线垂直时应优先考虑。
2.空间角的计算方法与技巧:
主要步骤:一作、二证、三算;若用向量,那就是一证、二算。
(1)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①平移法:②补形法:③向量法:
(2)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
①作出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关键是作垂线,找射影转化到同一三角形中计算,或用向量计算。
②用公式计算。
(3)二面角
①平面角的作法:(i)定义法;(ii)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法;(iii)垂面法。
②平面角的计算法:
(i)找到平面角,然后在三角形中计算(解三角形)或用向量计算;(ii)射影面积法;(iii)向量夹角公式。
3.空间距离的计算方法与技巧:
(1)求点到直线的距离:经常应用三垂线定理作出点到直线的垂线,然后在相关的三角形中求解,也可以借助于面积相等求出点到直线的距离。
(2)求两条异面直线间距离:一般先找出其公垂线,然后求其公垂线段的长。在不能直接作出公垂线的情况下,可转化为线面距离求解(这种情况高考不做要求)。
(3)求点到平面的距离:一般找出(或作出)过此点与已知平面垂直的平面,利用面面垂直的性质过该点作出平面的垂线,进而计算;也可以利用“三棱锥体积法”直接求距离;有时直接利用已知点求距离比较困难时,我们可以把点到平面的距离转化为直线到平面的距离,从而“转移”到另一点上去求“点到平面的距离”。求直线与平面的距离及平面与平面的距离一般均转化为点到平面的距离来求解。
高中必背的88个数学公式如下:
1、几何公式:
三角形面积公式:\[S=\frac{1}{2}bh\]、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a^2+b^2=c^2\]、任意三角形余弦定理:\[c^2=a^2+b^2-2ab\cosC\]、任意三角形正弦定理:\[\frac{a}{\sin A}=\frac{b}{\sinB}=\frac{c}{\sinC}\]。
圆的周长公式:\[C=2\pir\]、圆的面积公式:\[S=\pir^2\]、椭圆的面积公式:\[S=\piab\]、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S=bh\]、梯形面积公式:\[S=\frac{1}{2}(a+b)h\]。
2、代数与函数公式:
两点之间距离公式:\[d=\sqrt{(x_2-x_1)^2+(y_2-y_1)^2}\]、二次方程求根公式:\[x=\frac{-b\pm\sqrt{b^2-4ac}}{2a}\]、因式分解公式:\[a^2-b^2=(a+b)(a-b)\]、平方差公式:\[a^2-b^2=(a+b)(a-b)\]。
二次平方差公式:\[a^2+2ab+b^2=(a+b)^2\]、二次平方和公式:\[a^2-2ab+b^2=(a-b)^2\]、余弦和与差公式:\[\cos(A\pmB)=\cosA\cosB\mp\sinA\sinB\]、正弦和与差公式:\[\sin(A\pmB)=\sinA\cosB\pm\cosA\sinB\]。
对数与指数公式:\[a^{\log_{a}N}=N\]、分式运算公式:\(\frac{a}{b}+\frac{c}{d}=\frac{ad+bc}{bd}\)、连分数公式:\[a_0+\cfrac{1}{a_1+\cfrac{1}{a_2+\cfrac{1}{a_3+...}}}\]。
3、概率与统计公式:
排列公式:\(P_n^m=\frac{n!}{(n-m)!}\)、组合公式:\(C_n^m=\frac{n!}{m!(n-m)!}\)、乘法原理:如果一个实验有\(m\)个步骤,第\(i\)个步骤有\(n_i\)种可能结果,那么整个实验有\(n_1\timesn_2\times...\timesn_m\)种可能结果。
加法原理:如果一个实验有\(m\)个互不相容的事件,第\(i\)个事件发生的概率为\(P(A_i)\),则整个实验发生的概率为\(P(A_1\cupA_2\cup...\cupA_m)=P(A_1)+P(A_2)+...+P(A_m)\)条件概率公式:\[P(A|B)=\frac{P(A\capB)}{P(B)}\]。
乘法公式:\[P(A\capB)=P(B)P(A|B)=P(A)P(B|A)\]、全概率公式:\[P(A)=P(A|B_1)P(B_1)+P(A|B_2)P(B_2)+...+P(A|B_n)P(B_n)\]、Bayes公式:\[P(B_i|A)=\frac{P(A|B_i)P(B_i)}{P(A)}\]
4、导数与积分公式:
基本导数公式:常数函数求导为0,\(x^n\)的导数为\(nx^{n-1}\),\(\sinx\)的导数为\(\cos x\),\(\cosx\)的导数为\(-\sinx\),\(\log_a{x}\)的导数为\(\frac{1}{x\lna}\)。
基本积分公式:\(a^x\)的不定积分为\(\frac{a^x}{\lna}+C\),\(\sinx\)的不定积分为\(-\cosx +C\),\(\cosx\)的不定积分为\(\sinx+C\),\(\frac{1}{x}\)的不定积分为\(\ln|x|+C\)。
反常积分公式:\(|x|\)在区间\([-a,a]\)上的积分为0,\(\frac{1}{x^2}\)在区间\([a,+\infty)\)上的积分为\(\frac{1}{a}\),\(\frac{1}{x}\)在区间\([a,+\infty)\)上的积分为\(\lna\)。
二重积分公式:\(\iint_Df(x,y)dxdy=\iint_{D'}f(x(u,v),y(u,v))|J(u,v)|dudv\)、三重积分公式:\(\iiint_\Omegaf(x,y,z)dxdydz=\iiint_{\Omega'}f(x(u,v,w),y(u,v,w),z(u,v,w))|J(u,v,w)|dudvdw\)。
5、矩阵与行列式公式:
矩阵乘法公式:若矩阵\(A\)的维度为\(m\timesn\),矩阵\(B\)的维度为\(n\timesp\),则矩阵\(AB\)的维度为\(m\timesp\)。
行列式性质:行列式的转置等于其自身,行列式两行交换改变符号,行列式两行相等结果为0,行列式两行成比例结果为0。
6、数列与级数公式: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S_n=\frac{n}{2}(a_1+a_n)\]、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若\(r\neq1\),则\[S_n=\frac{a_1(1-r^n)}{1-r}\]、幂级数收敛判定公式:当\(|x|<R\)时,幂级数\(\sum_{n=0}^{\infty}a_nx^n\)收敛;当\(|x|>R\)时,幂级数发散;当\(|x|=R\)时,收敛性需要进一步判定。
7、解析几何公式:
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点\(P(x_0,y_0)\)到直线\(Ax+By+C=0\)的距离为\[d=\frac{|Ax_0+By_0+C|}{\sqrt{A^2+B^2}}\]。
8、立体几何公式:
空间直线方程:一般式方程:\[\frac{x-x_0}{m}=\frac{y-y_0}{n}=\frac{z-z_0}{p}\]对称式方程:\[\frac{x-x_0}{m}=\frac{y-y_0}{n}=\frac{z-z_0}{p}=t\]空间平面方程:点法式方程:\[A(x-x_0)+B(y-y_0)+C(z-z_0)=0\]一般式方程:\[Ax+By+Cz+D=0\]。
空间曲线弧长公式:一般曲线\(C\)的弧长公式为:\[L=\int_{a}^{b}\sqrt{(dx)^2+(dy)^2+(dz)^2}\]、空间曲面面积公式:一般曲面\(S\)的面积公式为:\[S=\iint_{D}\sqrt{1+(f'_x)^2+(f'_y)^2}dxdy\]空间曲面曲率公式:一般曲面\(S\)的曲率公式为:\[K=\frac{|f''_x\timesf''_y|}{(1+(f'_x)^2+(f'_y)^2)^\frac{3}{2}}\]。
9、三角恒等式:
正弦定理:\(\frac{a}{\sinA}=\frac{b}{\sinB}=\frac{c}{\sinC}\)、余弦定理:\(c^2=a^2+b^2-2ab\cosC\)、正切和余切的关系:\(\tanA=\frac{\sinA}{\cosA}\),\(\cot A=\frac{1}{\tanA}\)。
和差角公式:\(\sin(A\pmB)=\sinA\cosB\pm\cosA\sinB\),\(\cos(A\pmB)=\cosA\cos B\mp\sinA\sinB\)、二倍角公式:\(\sin2A=2\sinA\cosA\),\(\cos2A=\cos^2A-\sin^2 A\),\(\tan2A=\frac{2\tanA}{1-\tan^2A}\)。
三倍角公式:\(\sin3A=3\sinA-4\sin^3A\),\(\cos3A=4\cos^3A-3\cosA\),\(\tan 3A=\frac{3\tanA-\tan^3A}{1-3\tan^2A}\)。
10、数学分析公式:
中值定理:若函数\(f(x)\)在区间\([a,b]\)连续,在\((a,b)\)可导,则存在\(c\in(a,b)\),使得\[\frac{f(b)-f(a)}{b-a}=f'(c)\]、拉格朗日中值定理:若函数\(f(x)\)在区间\([a,b]\)连续,在\((a,b)\)可导,则存在\(c\in(a,b)\),使得\[f'(c)=\frac{f(b)-f(a)}{b-a}\]。
柯西中值定理:若函数\(f(x),g(x)\)在区间\([a,b]\)连续,在\((a,b)\)可导,并且\(g'(x)\neq 0\),则存在\(c\in(a,b)\),使得\[f'(c)=\frac{f(b)-f(a)}{g(b)-g(a)}\]。
关于“空间向量 立体几何 线面角 面面角 点到线的距离公式”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周丽号的签约作者“望锦玉”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空间向量 立体几何 线面角 面面角 点到线的距离公式”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空间向量 立体几何 线面角 面面角 点到线的距离公式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
文章不错《空间向量 立体几何 线面角 面面角 点到线的距离公式》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