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源古历史博物馆的馆藏文物

网上有关“福建源古历史博物馆的馆藏文物”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福建源古历史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天工开物(厅名)——新石器文化

石器指以岩石为原料制作之工具,为人类最初主要生产工具,盛行于人类历史初期阶段。毛传(毛亨):“治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切、磋、琢、磨分别为骨、牙、玉、石的加工方式。旧石器时代(距今约250万年~1万年)使用打制石器,是石块打击而成的石核或打下的石片加工成一定形状,新石器时代(1.8万前-4000年前)约使用磨制石器,为石材打成或琢成适当形状,后在砺石上研磨加工而成。

人们选取岩石制作石器,用它作为武器或原始的生产工具,在与大自然进行斗争中改造自己,学会使用原始工具从事劳动,这是人和猿的根本区别所在。生产工具出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加速了人们对土地的开发和利用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进程。石器作为生活和劳动工具,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也是祭祀崇拜器物,充当丰富精神生活的艺术品。

陶融天地——陶器

《礼记》“器用陶匏”,器为陶制尊﹑簋﹑俎豆和壶等器皿或合于古制之实用器物。郭沫若《中国史稿》中“陶器的出现是人类在向自然界斗争中的一项划时代的发明创造”,陶器出现标志新石器时代的开端。红山文化陶器分泥制红陶、夹砂灰陶、泥制灰陶和泥制黑陶四类,饰细绳纹、刻划纹和附加堆纹,由细绳纹组成的菱形回字纹已初具雷纹特征。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它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新篇章,具有重大的划时代的意义。用泥土烧制的陶器,既改变了物体的性质,又塑造出便于使用的形状。它使人们在处理食物时,除了烧烤之外,又增加了蒸煮的方法。

直口短劲圆肩平底带九兽龙纹罐

此罐为泥质灰陶,罐身有龙、蛇、鱼、雀、鹿等装饰纹样,中国古文献记载的黄帝图腾(熊、龙、龟、云、鸟等)一是熊,《史记》说:“黄帝为有熊;二是龙,《史记》说“轩辕,黄龙体”;三是龟,《国语》说“我姬氏出自天鼋”;四是云,红山文化的勾云形玉器造型与云有关;五是鸟,《国语》记载,黄帝之子十二姓中,有“人面鸟身者”,可能以鸟为图腾。这些图腾均有红山文化玉器与之对应,陶罐红山先祖的生产、生活情况。

物华天宝——红山文化

红山玉人

立体圆雕的裸体妇女像,胸前乳房突起,高颧骨,嘴唇略薄。双腿略分开,呈蹲踞之姿。中国历史上的大部族都是由母系氏族发展来的,但知其母不知其父。对女始祖的崇拜,女阴的崇拜是原始社会的一大特色。

C形玉龙

玉龙黑褐色,龙身大部光素无纹,体蜷曲,呈C字形,形体酷似甲骨文中的“龙”字。吻部前伸,略向上弯曲,嘴紧闭,有对称的双鼻孔,双眼突起呈棱形,有鬣。《说文解字》:龙,鳞虫之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鳞凤鱼龙,谓之四灵。龙为之首,后成为皇权象征,历代帝王都自命为龙。

敬天格物——齐家文化、良渚文化

齐家文化,因最早发现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齐家坪而得名,主要分布在甘肃省、青海省境内的黄河及其支流沿岸台地上,为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文化,年代距今4100-4000年。齐家文化的特点,一是以**陶器最有特色;二是已出现冶铜业,有小型红铜器或青铜器;三是出现成年男女合葬墓,如秦魏家的成年男女二人合葬墓和皇娘娘台的成年一男二女三人合葬墓,表明其时已由走婚(“阿注婚”)、向一夫一妻制、一夫多妻制过渡;四是出现人殉现象;五是齐家文化特有的玉器,如刀铲钺璧等片状玉形器、圆雕玉人和四面浅浮雕式玉琮、竹节纹琮等。

良渚文化,因最早发现于浙江省杭州市余姚区良渚镇而得名,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地区,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年代距今5300-4200年。良渚文化的特点,一是犁耕和耘田器的使用,说明农业已进入精耕细作时代;二是古代稻作农业的诞生;三是以泥质灰胎磨光黑皮陶和磨光玉器为代表的典型器物,尤以玉琮、玉璜最为著名;四是良渚遗址古城的发现,形象展示了古代方国的建制。

良渚文化与齐家文化一南一北,二者所代表的长江流域文明与黄河流域文明互相呼应,说明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兽面纹玉璧

玉璧直径约35cm,孔径通体墨绿,光滑。为我国传统的玉礼器之一,也是“六瑞”之一。《尔雅·释器》载: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根据中央孔径的大小把这种片状圆形玉器分为玉璧、玉瑗、玉环3种。

齐家文化玉蛙

《说文·黾部》“蛙,詹诸也。”詹诸即蟾蜍,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月精。蛙在古代似作神灵物,古人对青蛙崇拜因为青蛙多子,乃至与我们人类的繁衍联系起来,岂望人类生生不息,并且作为一种图腾。“娲”与“蛙”同音,蛙图腾是女娲氏族部落标志。

良渚文化玉琮

《白虎通·文质篇》曰“圆中牙身玄外曰琮”。此琮玉料外表经侵蚀呈黄白色, 矮方柱形,内圆外方,四角各有两组兽面纹。孔为对钻而成,孔壁微弧,磋磨光滑。 《周礼》“以黄琮礼地”,玉琮是统治阶级祭祀苍茫大地的礼器,也是巫师通神的法器。

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变体神人纹双耳罐

蛙纹是马家窑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纹饰之一,蛙纹很少有重复的,形态生动。先民对浩大、洪猛的水无法驾驭,但又离不开它,自然而然地对水产生了敬畏、依恋和崇拜。由对水的崇拜,进而对在水中自由出没的鱼、蛙、蜥蜴同样崇拜。

战国笔洗

旧时文人文房用具,用来盛水洗笔。因其雅致精巧、造型装饰各有千秋,深得追求优雅和精致生活情趣文人墨客的喜爱。陈重远的《古玩谈旧闻》中有“翠镯换钧窑笔洗”的故事 ,可见古人对笔洗的厚爱。

吉泥耀彩——汉唐文化

汉出廓璧

壁上镂雕双龙,谷璧上镌刻有成排的密集小乳丁,乳丁如同谷,取其谷可养生之意。因璧是圆的,有和平的含义,所以它还是一种和平的象征。

汉黑陶彩马

汉代以数量不等的马匹充车骑仪卫,以别尊卑之序。《易经》中:行天莫如龙,行地莫如马。古人认为地上的马是变象之龙,说明马有一定的神秘性。

唐武士头

与镇墓兽一样,武士俑也是古人用于镇慑鬼魅、守护亡魂的镇墓俑类之 一,多成对出土,流行于北魏至初唐时期,唐高宗以后逐渐被天王俑取 代。镇墓兽、武士俑通常摆设于墓室内或甬道内的墓志之后,向门而 列,武士俑通常放置在镇墓兽之后。

慈智为本——宗佛雕塑艺术

唐观音

唐代繁华男女皆格外爱美,且以丰满为美,肯定着现世并崇敬着未来。立姿已不再是 严正的正面像,姿态上常呈s型的曲线,唯真正有着阿娜多姿的倾向。同时,细部线条从 生 涩呆滞到轻柔艳丽,那种飘逸中具有流动感。

贵胄荣华——明清家具

黄花梨官帽扶手椅

《广州志》云:“花榈色紫红,微香,其纹有若鬼面,亦类狸斑,又名和‘花狸’。老者纹拳曲,嫩者纹直,其节花圆晕如钱,大小相错者佳。”

瓷夺珠光——明清瓷器

从瓷土选取、拉坯成形、施釉上彩,至入窑烧成,由平凡到精美的幻化,让艺术发挥与施展。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瓷器产生于东汉时期。

至宋代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时期,当时的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

明清时代从制坯、装饰、施釉到烧成,技术上又都超过前代。明代烧制出了著名的珍品“斗彩”、“五彩”,清代创烧了“珐琅彩”“粉彩”清代瓷器集历代烧瓷之大成并创造性地加以发展,达到了中国瓷器烧造的历史高峰。进入中世纪后伴随着中国瓷器的外销,中国又开始以“瓷国”享誉于世。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词已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刻骨铭心——红色文化

此厅展示红色文化包括毛主席脱胎漆器雕像,毛主席徽章,毛主席语录等。

山谷艺术中心

中国书画技艺犹如“无声之音,无形之相”,它是无声的诗,无音的歌,历代书法家用中国独有的“写画”的艺术,表现人的最本质的精神世界,表现出对美的追求,体现了数千年以来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力,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山谷艺术中心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融入书画之中,致力于展示最正统的文化技艺,给人以美的享受。山谷之名取自黄庭坚号——山谷道人,期在此展出之交流之辈有如黄山谷之艺术成就。

浙江余杭良渚文化遗址群距今多少年

1、良渚文化为中国新石器文化遗址之一,分布地点在长江下游的太湖地区,其中心在浙江省良渚。1936年发现的该文化遗址,于1959年依照考古惯例按发现地点:良渚命名,是为良渚文化。

2、该文化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钺、璜、冠形器、三叉形玉器、玉镯、玉管、玉珠、玉坠、柱形玉器、锥形玉器、玉带及环等。另外,陶器也相当细致。良渚文化的陶器,以夹细砂的灰黑陶和泥质灰胎黑皮陶为主。轮制较普遍。一般器壁较薄,器表以素面磨光的为多,少数有精细的刻划花纹和镂孔。圈足器、三足器较为盛行。代表性的器形有鱼鳍形或断面呈丁字形足的鼎、竹节形把的豆、贯耳壶、大圈足浅腹盘、宽把带流杯等。琮、璧一类玉器数量之多和工艺之精,为同时代其他文化所未见。石器磨制精致,新出现三角形犁形器、斜柄刀、“耘田器”、半月形刀、镰和阶形有段锛等器形。

3、良渚文化存续之间约为距今5300年至4200年前,属于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Neolithic Period),在考古学上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这一名称是英国考古学家卢伯克于1865年首先提出的。这个时代在地质年代上已进入全新世,继旧石器时代之后,或经过中石器时代的过渡而发展起来,属于石器时代的后期。年代大约从1.8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

中国大约在前1万年就已进入新石器时代。由于地域辽阔,各地自然地理环境很不相同,新石器文化的面貌也有很大区别,大致分为三大经济文化区: 

旱地农业经济文化区,包括黄河中下游、辽河和海河流域等地,这里是粟、黍等旱作农业起源地,很早就饲养猪、狗,以后又养牛、羊等。有上山遗址,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和大汶口遗址等。 

水田农业经济文化区,主要为长江中下游。岭南地区农业则一直不发达,渔猎采集经济占有较重要的地位,可划为一个亚区。本区很早就种植水稻,是稻作农业的重要起源地。早期饲养猪、狗,以后陆续养水牛和羊。 

狩猎采集经济文化区,包括长城以北的东北大部、内蒙古及新疆和青藏高原等地,面积大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二。这个区域除个别地方外基本上没有农业,细石器特别发达而很少磨制石器,陶器也不甚发

浙江余杭良渚文化遗址群距今5300-4300年。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内,是中国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的一个区域性早期国家的权力与信仰中心所在。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坝。良渚文化的年代为距今5300-4300年,持续发展约10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考古学文化。

2019年7月6日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良渚古城遗址是人类早期城市文明的范例,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此次申遗成功,标志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得到国际社会认可。

扩展资料

1、文物遗存

良渚古城遗址的出土器物包括玉器、陶器、石器、漆器、竹木器、骨角器等,总量达1万余件。器型包括玉琮、玉钺、玉璧、三叉形器、冠状饰、锥形器、玉璜、半圆形饰、柱形器、玉镯、玉织具、玉纺轮等,以及圆雕的鸟、龟、鱼、蝉等动物形玉器?。

2、良渚文化的分布

主要在太湖流域,浙北、苏南、上海等地,而余杭瓶窑、良渚一带的遗址群是特别高级的片区,算得上是首都级别的,遗址分布也特别密集,至今已经发现了135个遗址点。

百度百科-良渚古城遗址

关于“福建源古历史博物馆的馆藏文物”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4)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忆梅的头像
    忆梅 2025年08月22日

    我是周丽号的签约作者“忆梅”

  • 忆梅
    忆梅 2025年08月22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福建源古历史博物馆的馆藏文物”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福建源古历史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

  • 忆梅
    用户082204 2025年08月22日

    文章不错《福建源古历史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周丽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