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怎么死的

网上有关“杨家将怎么死的”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杨家将怎么死的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一、杨大郎枪挑十八员辽将,最后精疲力竭,横死马下。

杨二郎为护父帅,刀下丧身。

杨三郎身负重伤,乱军之中被马蹄踏成肉泥。

杨四郎重伤流落番邦,后娶了辽国公主。

杨五郎伤心绝望,看破红尘,遁入空门,在北五台出家。

杨六郎只身突围,留得性命。

杨七郎最为惨烈,一杆铁枪挑死敌酋韩昌,鞭扫冀王狄烈,马踩万军,飞驰雁门关求救,被潘仁美用药麻翻,一百零八支毒箭,射得七郎浑身如同刺蓬一般。

历史上并没有奸臣潘洪或潘仁美这一人物,其原型是潘美。害死杨业的,应该是王侁,而非潘美。王侁是个小人,以诬陷主帅而起家,可能是由于王侁官职太小,不足以突出杨家,所以潘美很倒霉地摊上了这件事。

二、杨家将”故事发生在北宋初年,在北宋中叶就已迅速流传于天下,讲述了北宋年间杨家名将杨业、杨延昭等人保家卫国的感人故事。

戏说中,杨家名将可谓一口金刀八杆枪,令辽兵闻风丧胆,对宋朝可谓居功至伟。?

怎奈奸臣当道,潘仁美大奸大佞,杨家名将遭到严重迫害。辽国皇帝约请太宗,赴金沙滩 “双龙会”,暗藏杀机,兵困行宫。声声怒吼,阵阵击鸣,战车交错,刀光血影。大郎、二郎和三郎战死、四郎和五郎失踪,七郎被潘仁美万箭射死。

三、赞诗

源远流长根又深,清白传家素有名。

山西发藉太原府,奉命平番作忠臣。

文武公卿光是议,黔蜀威名震玉金。

识得杨家诗八句,才是杨家后留人。

扩展资料:

历史上真正的令公杨业本名杨重贵,原本是北汉名将,后归北宋。因防御辽国有丰富经验,被朝廷委任掌管山西一带的驻防事宜,人称“杨无敌”。

公元986年,宋军大举北伐攻辽,杨业、潘美率军北上,和辽国萧太后率领的辽军对抗。主帅潘美与监军王迫令杨业出战,杨业自知不敌,但仍力战,终被陷于陈家谷口(今山西朔县南),重伤被俘,绝食而亡,年约60岁。

史实:杨业娶折氏(“折”被演化成“佘”,其妻也演化成佘太君)为妻,生七子,为杨延朗、杨延浦、杨延顺、杨延玉、杨延环、杨延贵、杨延彬。长子杨延朗的“朗”字因犯了当时的圣讳,所以更名为杨延昭。

历史上的杨延昭名扬沙场,辽兵惧其勇猛,呼其为“南斗六星杨延朗”,谁知久而久之,竟在民间演化成了杨六郎。杨大郎最终在镇守边关时因病去世,终年57岁。宋真宗听到这个消息后极为悲痛,还专门派使者护灵而归,河朔百姓多望柩而泣。

百度百科:杨家将

(元末明季兵燹〉的历史年代,事件

七郎八虎

杨家将的正史、戏曲与小说,分裂许多不同的版本,杨业七子的名字和结局都有不同。按照作品年份,人物由大到小的排列为:

《宋史》:延朗(后改名延昭)、延浦、延训、延玉、延环、延贵、延彬。其中杨延昭最有名,杨延玉阵亡。

《北宋志传》(《杨家将传》)和《飞龙全传》:渊平(延平)、延定、延辉、延朗、延德、延昭、延嗣。

《杨家府演义》:渊平、延广、延庆、延朗、延德、延昭(因犯武功郡王赵德昭之名讳,改名杨景)、延嗣。

晚清时,评书中称作七郎八虎:

大郎杨泰,字延平,善使一杆屈卢浑金枪;随太祖征讨南唐时立了头功,加封为忠孝侯、位列当朝八少阳侯、官拜代州节度使。娶妻花解语,次妻周云镜;因其与宋王赵匡义(后改名赵光义,赵匡胤其弟,宋时第二位皇帝)相像,金沙滩双龙会代宋王而死。曾一箭射死天庆梁王(辽景宗)。

二郎杨永,字延定,善使一杆八宝赤金枪;随太君扫北,阵前曾连斩北国

十八员上将,后来加封为义勇侯、代州观察使,娶妻耿金花,次妻邹兰秀;双龙会代南清宫八王千岁而死。闯重围时,为保兄弟们闯出重围力举千斤顶,在没有还手之力时被辽兵乱剑砍死。

三郎杨勋,字延光,善使一杆透甲缕金枪;随太君扫北,在北辽阵前斩将夺旗,官封忠武将军、代州防御使,娶妻董月娥;金沙滩一战,被马踏入泥而死。

四郎杨贵,字延辉,善使一杆菊花点金枪;也在阵前立功,封明威将军、代州团练使,娶妻孟金榜;金沙滩一战被俘,将杨姓拆木易,与铁镜公主匹配夫妻,十五年后,过关探母,助宋破辽,多有功勋,得以与家团圆,是七郎八虎中唯一长寿的人。

五郎杨春,字延德,善使一杆独角皂金枪;瓦桥关前单人独骑踹辽营,生擒过辽国郡马耶律高,官封宣威将军、殿前司马、步军都指挥使,娶妻马赛英;金沙滩

一战,受伤,后皈依佛门,五台山为僧,后为大破天门阵出山。

六郎杨景,字延昭,善使一杆素缨錾金枪;在铜台关追车救驾,官封保灵侯、殿前司左右金枪班都指挥使,娶妻八贤王的御妹郡主柴美容;七郎八虎中唯一在金沙滩一战中返国之人,三关兵马大元帅。后病死于关外。

七郎杨希,字延嗣,善使一杆虎头乌金枪;在铜台关箭射辽将救驾,官封敏烈侯、殿前司东西招箭班指挥使,娶妻呼延赤金;幽州一战横勇无敌。因在争帅印擂上打死太师潘仁美(原名潘洪,字仁美,原字美)之子潘豹,被潘仁美用酒灌醉后绑在百尺高杆上用箭射死,共射一百零三箭,其中七十二箭箭穿前胸,后六郎杨延昭将潘仁美在黑松林除掉。

八郎杨顺,字延顺,善使一杆荷包滚金枪,官封殿前虎旗飞猛军指挥使,娶妻蔡绣英;据《下河东》:八郎是令公后来收的螟蛉义子,乃是他王令公的遗腹子,本名王顺。当年老令公不肯归宋,河东刘王又受反间计挑拨,派兵围困应州。辽军乘机出兵征讨老令公,令公腹背受敌,是王锦冒死突围搬来呼延赞解围,后来重伤而死。令公收养小王顺,怕他长大后和全家人生分吃苦,故没有对他明说,就更名为杨顺,表字延顺,杨八郎小小年纪在头年里也被赐了个殿前虎旗飞猛军指挥使。金沙滩一战中,八郎被辽掳去,改名王司徒,娶妻青莲公主。

杨门女将

杨门女将查得共22人,包括佘赛花、大郎之妻花解语、周云镜、二郎之妻耿金花、邹兰秀、三郎之妻董月娥、四郎之妻孟金榜、铁镜公主、五郎之妻马赛英、六郎之妻柴郡主、王兰英、七郎之妻呼延赤金、杜金娥、八郎之妻蔡绣英、耶律银娥、杨八姐杨延琪、杨九妹杨延瑛、烧火丫头杨排风、杨宗保之妻穆桂英、杨宗英之妻姜翠苹、杨宗勉之妻焦月娘、穆桂英之女杨金花。

花解语,杨大郎正妻,有书写大郎妻是张金定,花氏本征讨南唐时候著名五少阴将之一,素珠圣母之徒,太祖加封正一品夫人,乃是下一代杨门女将的头领,详见《赵太祖三下南唐》。后金沙滩、双龙会后,花解语出家离府,长儿媳之位继由周氏代理。故后来十二寡妇之中,已无花氏。

周云镜,杨大郎次妻,有书写大郎妻是,周氏为原北汉降将汾阳铁旗令公周审义之女,后为十二寡妇之首,家传铁旗藏刀法,随营征西,智慧机巧、指挥有方。

耿金花,杨二郎正妻,有书写二郎妻是李翠萍,为原北汉降将泽州花刀令公耿忠之女,人号“大刀耿二娘”。

邹兰秀,杨二郎次妻,为原北汉降将宪州花枪令公邹铜之女,人号“花枪邹二娘”,家传梨花枪法,后此枪法传杨门后人。

董月娥,杨三郎妻,有书称花谢玉、朱月梅或花似玉,为原北汉降将忻州铁弓令公董镇洪之女,人号“神射董三娘”。

孟金榜,杨四郎正妻,有书称林素梅、云翠英或罗氏女,为原北汉降将代州铜锤令公孟志远之女,人号“神力孟四娘”。

耶律金娥,杨四郎次妻,辽国萧太后次女铁镜公主,又称碧莲公主。杨四郎延辉在宋、辽金沙滩一哉中,被辽掳去,改名木易,与铁镜公主结婚。十五年后,四郎听说六郎挂帅,老母佘太君也押粮草随营同来,但无计过关见母,愁闷非常。公主问明隐情,**令箭,使四郎趁夜混过关去与杨家团聚。子杨宗原。

马赛英,杨五郎妻,有书称罗赛英或罗刹女,为原北汉降将石岭关长眉令公马信之女,善使九股练索。

柴美容,杨六郎正妻,有书称柴文意、柴银屏、金花郡主、金花公主,为后周主柴荣之女,宋太祖赵匡胤敕封皇御妹金花郡主。

王兰英,杨六郎次妻,有书称玉林公主王怀女或重阳女,善使双刀,人号“大刀王兰英”。

呼延赤金,杨七郎正妻,为铁鞭王靠山王呼延赞之女。平北王忠孝侯呼延守用(呼延守勇)、忠勇侯呼延守信之姑姑。

杜金娥,杨七郎次妻,有书称作杜玉娥,七虎幽州一战时七郎出重围搬兵与其相遇,在杜家山结为夫妻。子杨宗英。十二寡妇中为此一人乃是天上荒星降世。向授九华仙人妙法,会灭兵接刃之术,武艺出众,使三口飞刀,百发百中,杨府内外皆尊之。

蔡绣英,杨八郎正妻,有书称周淑荣或肖金蓉,为原北汉宰相蔡融之女,蔡融后投辽国,任南府宰相,佘太君破辽国四门铁旗阵时替八郎招收其女为儿媳,一同破阵。

耶律银娥,杨八郎次妻,辽国萧太后三女玉镜公主,又称青莲公主。

杨琪(杨八姐),字春花,使梨花嵌金枪,嫁火山军部将、殿前司铜锤班指挥使,铜锤程普;据《下南唐》程普乃南唐鲁国公程飞虎之子,即程咬金后人,程飞虎阵前丧命,托孤于高怀德,后为老令公收养于火塘寨。

杨瑛(杨九妹),字秋菊,使朝阳灿金枪,嫁火山军部将、殿前司银戟班指挥使,银戟张文;据《下河东》张文为河东绛州银戟令公张公谨之孙、小奉先张达之子,自幼寄在杨家。

杨排风,杨府烧火丫头,使一条烟火棒,后来杨门女将出征,都以其为先锋。杨排风自小无爹无娘投入天波府为仆,与杨七郎、杨八姐、杨九妹等小辈弟子一起长大,是以年纪不大,辈分却高,乃是杨家第二代子弟。曾随穆桂英一同出征,立下赫赫战功,巾帼不让须眉。是杨门女将中数一数二的高手。

穆桂英,杨六郎长子杨宗保之妻,戏曲及小说《杨家将》中人物。原为穆柯寨穆羽之女,武艺超群、机智勇敢,传说有神女传授神箭飞刀之术。因阵前以杨宗保交战,生擒宗保并招之成亲,归於杨家将之列,为杨门女将中的杰出人物。与杨家将一起征战卫国,屡建战功。佘太君(佘赛花)百岁挂帅,领军寡妇西征,她五十岁犹挂先锋印,深入险境,力战番将,大获全胜。

姜翠苹,杨七郎子杨宗英之妻。杨宗英下山认祖归宗,通过他收降的辽邦女将。在天门阵中阵亡。

焦月娘,杨六郎次子杨宗勉之妻,杨六郎副将焦赞之女。

杨金花,穆桂英之女,武艺高超,箭法更精。“杨文广时代”,在杨金花夺帅印时,由于误伤狄青之子,引起狄、杨结仇;后来两家共同为国平叛,虽说有些误会,内部化解了

明季桐城遭受兵燹荒乱之始末

 桐城地处江淮之间,历史上的桐城,声名远播海内,尤其在明、清两代,人文为世所重,而桐城人敢于在明清“鼎革”之际不畏时艰,应对兵荒马乱,苦度饥馑,亦为世人所称道。至今仍为桐城人所津津于口的一句“铁打的桐城”,足以标明桐城这座江淮之间的蕞尔小城,在明末山河破碎的纷乱中,依然完整保全,使百姓免于罹难流离,实在是值得史学家去写上一段。近读有关明末农民战争史料及清初乡贤记述,对桐城在明末遭受兵乱饥谨略知大概。兹将这段历史作一介绍,然不作评判,让读者细细体味。

甲戍“汪、黄之变”

史载,在明代前、中期的二百多年里,桐人“诵读耕桑,民不知兵”。桐城人文杰出,文风昌炽,始于宋元,昌于明代。自明崇祯三年起,荒乱之兆显于乡,邑内多传灾异之象。到了崇祯七年甲戌(公元1634年),官逼民反,果有“汪黄之变”:邑人汪实甫、黄尔臣(戴名世《孓遗录》写为江国华、黄文鼎,实甫、尔臣为两人字否?)与张愚三人为渠首,觊觎富绅豪门,聚拢党羽数百人,于八月廿三日夜,入城放火,不久即聚众扯旗,以“代皇执法”相号召,结寨于北门城外王庄。黄尔臣为寨长,率众骑马带刀,口称为众报仇。城里巨室尽遭攫掠焚毁,官绅皆束手无策。时兵部职方郎方孔炤居家丁父艰,庐墓三年后,恰逢“民变”,孔炤遂奉命留桐助守。方家向以仁厚称于乡里,孔炤假邀汪、黄来家商议变通之策,汪、黄信而不疑,遂束手被逮。闰八月,安池兵备道王弼带标将潘可大率兵三百至桐“靖乱”,“民乱”方息。后旋有农民军老回回等头目率部攻桐,说者谓甲戌汪、黄之变,实肇其端。

农民军初来围桐

明崇祯七年下半年起(1634——1635年)高迎祥、张献忠的农民军已占领河南省全境,至年底晋陕鲁皖告警。“以老回回马守应、革里眼贺一龙、左金王贺锦、治世王刘希尧、争世王蔺养成等农民军首领形成五营联合,时称‘革、左五营’ ,以大别山脉为依托,于皖、豫、鄂三省交界辗转斗争”(引自顾诚《明末农民战争史》)。安庆地处皖西南,是农民军由豫东入鄂、赣进而入川的主要通道,安庆府时直隶南京,所辖桐城、潜山、太湖及邻县英山、霍山诸县为农民军进退鄂、豫的战略要地。桐城在当时已是江淮名城,巨室大户富甲一方,当然为农民军所垂涎。时任桐城县令杨尔铭,四川人,“少年科第,才识胆略过人,锄暴安良,视询疾苦”(引自清·王雯耀《全桐纪略》)。杨尔铭与守桐道标潘可大一同,问计于乡绅方孔炤、孙颐、姚孙棐等人,共议守城之法,备战周密:“于城池上十垛竖一高灯,二十垛悬一火毯,每五十垛安二三眼炮,每百垛安一百子炮,城楼下各安大炮一座,又招杨家头、鲁谼山药弩百余手,在城远望,每夜传筹送点,鸣锣击梆,周巡达旦。”(引自《全城纪略·第三纪》)

崇祯八年乙亥(1635年)正月底,农民军头目隔里烟、老回回、过天星、邢红娘、一根葱等率兵到桐城。道标潘可大率明军迎战于东门郊外,可大首战兵败,其部死伤过半。次日农民军奋力攻城:“用屠户肉案,每五张将索缠为一张,以草荐絮被用水湿之,覆其上,‘贼’(时对农民军蔑称,下同)藏在下,推至城边,以大利斧凿砍城砖,自东至向阳门,俱系肉案环列奋砍,石坚不能入,复被城上大石滚油击伤,又用长木梯数十张,掳难民扛抬近城,期一拥而上。因炮石齐下,又放火烧近城房屋,烟雾火气冲天,守垛者不能近视,希一拥而上,城上用药箭百子枪炮,侧打远射,伤者甚多·····”(《纪略·第三纪》)

时县令杨尔铭临阵不乱,与守城明军及乡绅、生员戮力同心,誓死守城。《纪略》是这样描述的:“‘贼’攻三日不得遂,勒索银锭元宝,城上用木为银鞘数十放下,众‘贼’拥抬,银鞘大轰,‘贼’多击死,盖内藏火药铁弹故也。”城内民众也倾力支援,富家拿出薪油酒食犒劳守军,守城将士愈益奋勇,城池无懈可击。几天后,攻城的农民军拔营去往潜山。

农民军第一次攻打桐城,虽守城官、绅、将士慷慨赴斗,城未破,但是双方对抗,使近城居民惨遭屠戮,其状触目惊心:“时近城居民,杀伤数千,或全家死者,或房屋焚毁者,或屋存而家财空者,或器用坛罐甕俱存,内藏男女手、足、头、眼、便物者,或剖去肠胃置豆米喂马者,或缚人裹油燃灯祭猖者,或剖孕妇胎,或穿小儿腹,种种残毒,不可胜纪·····”(《纪略·第三纪》)

农民军再攻桐城

农民军西去后,县令杨尔铭马上召集军民公议下一步守城之策,计有十条,即:修城门、增窝铺、修垛口、请援兵、备兵饷、严侦探、长驻兵、查文书、谨盘诘、增兵械。明朝政府为截断农民军由豫入鄂的通道,调整了皖西南的战略布署,崇祯八年(1635年)五月,改安池道为安庐监军兵备道,史可法任监军,驻扎庐州,统军御“贼”;潘可大虽丧师,但浴血奋战,保桐有功,升任安庆大营守备。

崇祯八年八月,农民军头目老回回等拥军万余自河南直逼凤阳,颖州、毫州两地告急。为防农民军入皖西南,史可法驰书都督许自强率兵五千至桐城,史可法亲率主客官兵三千,由舒城至庐江堵截。农民军自颖、亳过英山、霍山,出舒城欲进桐城。史率部退至桐境北峡关与许都督备战迎“贼”。老回回部众见势,不敢入桐,复由英、霍过黄麻西去。

崇祯十年丁丑(1637年)五月,农民军头目实反王齐天圣、一斗粟等由六安至安庆境内,迅即移驻桐城四乡。知守城甚备,难以攻取,遂于四乡侵扰,乡民多遭洗劫:“乡人避‘贼’不及,犹云‘贼’少民多,俱持刀格斗,多被‘贼’杀,继则‘贼’多民少,日间‘贼’营四布,夜间火焰烛天,潜逃无所,俱被砍杀,近山者逃入峻岭深树,天雨寒冷,湿透衣服,人多冻死,稍霁,又因小儿啼哭,‘贼’闻捜捕,受累甚多。嗣有小儿啼声,即时闷死,入山洞中者,用烟熏出,唯近水登舟者得免。”(《纪略·第七纪》)

乡民群起反抗:民有胆略者,山头遥望,知其“马贼”数十入鲁谼山掳掠,居数,率众置网,截“贼”出路,复用药弩炼刀火铳,如追鹿法,名荷包阵,网到“马贼”数十骑,斩首级,奔城报功……

早在崇祯十年四月,刘良佐统淮兵七千驻防桐城,五月立桐标营,史可法以标官张韬为千总,管桐标事,募乡勇三百。八月,农民军头目紫金梁、左京王、老邢六队自麻城入潜山旋进桐城境内,千总张韬战死于项家河,史可法遂差官请黄得功来援。黄率部驻桐城东门,农民军放弃攻城,城围遂解,此为黄得功初解桐围。

祟祯十一年戊寅(1638年),县令杨尔铭组织修筑拦马墙,工程浩大,周围全城,《纪略》载大致走向:“北自桐溪河岸起,绕东门向阳门河岸,转从南门焦家巷,横插五印寺,至西门大街而上,至西山旧城脚,绕太霞宫后,玉屏山岭,转祈雨顶,过便宜门关厢,上县后金盆土山,下至桐溪塥沟口河岸墙合界。”

三月,农民军头目整世王混天星、荆联子等部众攻破关厢,正谋攻城,适逢江西巡抚陈咨送守备张宝山,带川兵一百余名往庐州投史可法,过桐遇农民军攻城,将混天星一伙人马杀退。史可法遂以宝山补桐城标营。四月初旬,紫金梁、邢管队、过江王等部众由潜山入桐境陶冲三湾等处焚烧,史可法檄请凤阳镇抚牟文绶同淮兵万余,与农民军激战于西郊七面河。明军一度受困粮绝炊断,县令杨尔铭号召乡民收取熟粑果饼面食约百余石,运供淮军。杨县令又命城中勇者携火把、金鼓、铳炮由便宜门上毛狗洞呐喊,被围明军奋勇杀出,农民军疑明军援兵到来,便解围而退,城又得保全。

八、九两月,农民军又两次至桐,“先是焚掠四乡,谓乡空城亦空,一鼓而登,可坐破也。”均未攻进城内。

张献忠率部攻城

祟祯十五年(1642年)春节过后,张献忠亲率农民军自无为间道至桐城,屯北峡关,深夜遣兵攻城未遂;秋季,张献忠又由无为入桐,所经沿路,尽为掳掠。张献忠在天林庄开宴庆寿,《纪略》也有描述:“(张部)到天林庄资福寺地方,做戏开宴,庆贺生辰,宴毕进发,环城居住,喊声震地,炮响连天。自称兵威所至,豫楚名城,无有不破。何有于斗大孤城(指桐城)?号令诸‘贼’,克期攻破。”时桐城原县令杨尔铭升任离桐,新任县令张利民,福建侯官人,万历八年进士。邑人说他赋性恺悌,治行正大。此刻桐城守城明军甚少,农民军势大,城破只在旦夕。九月底,黄得功到桐,遂赶至潜山沙河,杀敌数千。黄得功又射张献忠一箭,张策马遁去,城围又解。

“冬,一日黎明,张献忠大队至桐城,绕城四围排扎,张亲往山顶探望,抢驻明军原扎营盘。然后,遣难民砍树挑土修筑高墩:从山脚筑起高墩,渐次近城,期成大路,连城而上,不半日,即筑堤数丈,约三日可与城平等。”(《纪略·第二十八纪》)农民军又于山侧临沟高岸与城相近者暗穿深洞,以期通向城墙脚,穿城安炮,一轰而破。明军知计,乃于所挖城脚处又筑一小城,等到农民军挖穿城脚,以炮火轰击。后明军又募勇士敢死队下城侦察,探知城未挖通。

此时,明军驻钱家书院(钱尚书院?),张部扎营祈雨顶,两军对峙,战斗一触即发。明军守将罗九武率部在书院山顶安置大炮名“无敌将军”一座,炮发正中张的副将李混江。张献忠移兵西门山毛狗洞,也向城里放炮,却打中自己兵马。农民军攻城日急,明军请援兵马不至,县令张利民与罗九武、诸缙绅、生员等商议:以二十四日为期限,如期大兵不到,地方官可阖门自尽,兵、民任其逃生。黄得功得知桐城告急,于十一月廿一日自凤阳起程,昼夜兼驰,行六百余里,三日到桐。明军与张献忠部初战北峡关。黄得功兵马所向披靡,张部率众退至桐西沙河,又是一番激战:“八贼(对张献忠蔑称)大呼曰:‘黄闯儿(指黄得功)与咱做甚死对头?咱替你挣封公侯,何故如此死杀?’黄公曰:‘只要砍了你,管甚封公封侯。’举刀直砍贼阵。八贼大呼:‘精兵快上。’四面八方,各奋力争先,黄公率大众围砍,人马仆地者千余……。”(《纪略·第三十纪》)

沙河之战,以明军胜而张献忠西走而结束。被掳难民、难妇充塞道路,号哭狼狈,农民军死伤数千。而桐之城池又一次幸免于难。

明军构衅祸患地方

明王朝建立之初,大军所到秋毫无犯。到了明末,政治黑暗,内忧外患,经济萧条,军饷不足,其军队也约束不加,肆意侵凌百姓。自明崇祯七年至顺治二年,守桐的明军在抵抗农民军的同时,也对当地的百姓骚扰有加,甚至兵祸远胜“寇乱”。崇祯十年十一月,镇抚左良玉率兵马数万过桐,环四门关厢(城外大街)驻扎。左部军纪约束不严,恣意妄为,侵凌百姓。《纪略》载,左军驻桐时:“连日米豆计二千石,酒席及馈送下程,费用不赀。而关厢内外居民,昼则酒肉米面,任意需索,夜则器用什物,听取烧毁,稍有不遂,刀背乱加,烟雾濛濛,威风凛凛,所幸免者,强掳奸*耳。”崇祯十六年,左良玉率部又至安庆境内,始而平买,继而勒买,离城则夺,近则奸*。

桐城人民经战乱后,“兵兴饥疫,数十里人烟断绝,乡城山野,荆棘遮塞,豺狼载道,猛虎成群”。加上明军犯扰百姓,真可谓“寇”乱未除,又遭兵扰,县内西、南、北三乡田亩荒废,道殣相望,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城中富户尽离故乡,流寓江南谋活。城中户口凋残,戴名世《孑遗录》记述当时桐城荒乱景象:“自乙亥以来,江淮兵兴,旱蝗继之,疫疾复起,桐城田亩三十九力,荒者十七八。”时至甲申(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正值明王朝大厦将倾,政府无力顾及地方驻军。桐城境内“寇”去兵来,皖营粮饷不支,明军嫁祸于百姓,其害有九:“一害兵不力作,勒民下田;二害不给沗享,掠民饮食,以为耕之用;三害抢民谷种青秧;四害侵占水道;五害强割稻麦;六害藉口出地种田,夤夜奸盗;七害强占耕牛;八害乡民远避,不敢开荒;九害劫杀商贩,道路不通”(《纪略·第四十纪》)。

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进北京,时称“国变”。五月南京福王建弘光政权,仍以崇祯纪年。驻桐孙得胜、罗九武两营实受参将加副总衔。此时,营中乘中外危难之际“有鹰扬虎视、横不可制之意”。顺治二年(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镇守武昌地区的明宁南侯左良玉扯起‘清君侧’的旗号全师东下,声言讨伐马士英、阮大铖”(顾诚《明末农民战争史》),兵破安庆,驻桐两营更加肆掠。四月初九日罗九武命五部十司乘机作乱:“先进县衙,拥入宅门.袁令(秉烨)与夫人急起逾墙被执,凡金银器皿,首饰衣服,币帛钱粮,虏掠殆尽。次及佐二,次及儒学,后乃进城劫掠,拷打逼勒,男、妇人等,号泣满路,逃遁无所,如是者三日……”(《纪略·第四十四纪》)

顺治三年丙戌(1646年),清政权根基未稳,时局混乱。仅安庆一隅,“怀(宁)清而桐(城)明”。驻桐罗九武、孙得胜两营仍未易帜,便乘机打掳,城中财物搜尽,只得进山围寨,终无果而退。时桐城县令为袁秉烨,袁令与绅矜商议,差人到南京请兵扑剿。罗、孙两人“察知请兵消息,且知出剿之兵不日将到。于是五部十司谕各兵丁收拾辎重家口,并所掠乡城男女,约六七千人,俱作兵装,伺侯起程。又将竹木椅扎成小轿,俟上午将官府绅矜士庶尽杀不留;其壮有力者,选抬妇女,由宜民门进山会营,(欲将)城中房屋悉行烧毁”(《纪略·第四十六纪》)。

罗、孙两人布署已定,便邀袁县令、佐二及学师、绅矜、保人等齐聚县明伦堂,又将城中各巷居民数千人强令至儒学门外站立。罗九武令新三营、小川营营兵数千在东门外驻扎,令本营兵持刀将所桐城地方官民土绅围困于儒学前。六处城门紧闭,大有屠城之势。罗九武以刀逼袁县令承诺盟誓:若清兵到桐,可否妥为安排两营。众人不明吉凶,均难以应承。诸生王雯耀审时度势,当场替众人应允,将结盟文书拟好,事态似已平息。然罗九武早已洞察地方官绅欲除两营之意,写安顿两营的结盟文书只是权宜之计。顿时,罗手刃雄鸡向堂上一掷,血溅满地,众兵拔刀而上,欲血染明伦堂。王雯耀知事不妙,大声疾呼,引史据典,晓之利害,终化仇为和,且将两营所掳地方女子数千人悉皆送回。后“清兵豫王遣将卜从善、张天禄至桐城,擒九武、孙得胜等,而散其所部兵,凡所掠子女俱令释去”(戴名世《孑遗录》)。

据乡贤文献载,明季清初,桐城县自崇祯七年至顺治二年(公元1634年至1645年),前后十二年中,兵、“寇”相侵,灾荒连年,战争中攻城略地、守城坚壁殃及无辜,加上饥馑病疫,死亡十多万人。流离失所,妻女被凌者难以计数。此一段惨烈的历史,早已凐没于历史烟尘之中。而今海清河晏,政通人和,百姓安居,饱暖无忧,毎每谈及“铁打桐城”的往事,谁曾想到在这座江淮名城之中,三百多年前发生的那些惨烈的旧事?(编辑本文时作了删减)

关于“杨家将怎么死的”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3)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夜蕾的头像
    夜蕾 2025年08月04日

    我是周丽号的签约作者“夜蕾”

  • 夜蕾
    夜蕾 2025年08月04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杨家将怎么死的”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杨家将怎么死的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一、杨大郎枪挑十八员辽...

  • 夜蕾
    用户080405 2025年08月04日

    文章不错《杨家将怎么死的》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周丽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