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凉州词(唐朝曲调名)详细资料大全”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凉州词(唐朝曲调名)详细资料大全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凉州词,又称《凉州曲》,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凉州,今武威市,古西北首府,六朝古都,凉国故地,天下要冲,国家蕃卫,雍凉文化的发源地。元明清时,武威又被称西凉,多出现在文学作品中。
《晋书 地理志》:“汉改雍州为凉州”,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大凉在此建都。《乐苑》:“凉州宫词曲,开元中,凉州都督郭知运所进”。
凉州乐舞不仅是西北乐舞的代表,也是中原王朝乐舞中的精华,被尊为"国乐"。隋朝确定的9种国乐,有七部是凉州输入的,其中《西凉乐》最著名。
开元年间,郭知运蒐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他们的题目一样,内容不一样。
基本介绍 中文名 :凉州词 外文名 :Liangzhou word? 代表作家 :王之涣、王翰、张籍、陆游等。 类别 :唱词 创作朝代 :唐代 地理位置 :甘肃武威市 代表作,王之涣版,王翰版,孟浩然版,陆游版,张籍版,王之涣版,注释,翻译,王翰版,孟浩然版,来源,历史背景,作品鉴赏,王之涣版,王翰版,作者简介,王之涣,王翰,孟浩然,发展与特点,轶事传说, 代表作 王之涣版 凉州词 凉州 (唐)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翰版 凉州词 凉州(1910)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孟浩然版 凉州词 (唐)孟浩然浑成紫檀金屑文,作得琵琶声入云。
胡地迢迢三万里,那堪马上送明君。
异方之乐令人悲,羌笛胡笳不用吹。
坐看今夜关山月,思杀边城游侠儿。 陆游版 凉州词 凉州 (宋)陆游 垆头酒熟葡萄香, 马足春深苜蓿长。 醉听古来横吹曲, 雄心一片在西凉。 张籍版 凉州词 凉州人 (唐) 张籍 凤林关里水东流, 白草黄榆六十秋。 边将皆承主恩泽, 无人解道取凉州。 王之涣版 注释 ①凉州词:又名《出塞》。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即唐凉州都督府所在地(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②远上:远远向西望去。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河”一作“沙”,“远”一作“直”。 ③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④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1尺≈33.3333······厘米) ⑤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⑥何须:何必。 ⑦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⑧度:吹到过。 ⑨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时关址东移至安西双塔堡附近。 ⑩春风:某种温暖关怀或某种人间春意春象 翻译 被风卷起的黄沙,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 玉门关孤零零地耸立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西北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曲子《折杨柳》呢?玉门关一带根本没有杨柳可折啊! 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王翰版 注 释 ①夜光杯:用白玉制成的酒杯,光可照明,这里指华贵而精美的酒杯。据《海内十洲记》所载,为周穆王时西胡所献之宝。 ②琵琶:这里指作战时用来发出号角的声音时用的。 ③催:催人出征;也有人解作鸣奏助兴。 ④沙场:战场。 ⑤君:您。 ⑥欲:将要。 ⑦莫:不要。 ⑧古来:自古以来。 译文 美酒倒满了华贵的酒杯,当将士们正要畅饮的时候,马上琵琶突然不停地响起,在催促他们快点上前作战。将军说到:“在沙场上醉倒了请你不要笑,因为从古到今,前往战场的人又有几个人能平安归来?” 凉州石窟 孟浩然版 浑然天成的紫檀金屑文,可以做成琵琶其声音洪亮直上云霄。 遥远的胡地三万里,即使是送与王明君马上作乐的琵琶声又哪能穿越。 身处异地即便是欢乐也让人觉得悲凉,这羌笛胡笳也不用再吹。 坐在边塞看着今晚的月亮,心里想的是杀光边关的敌人。 来源 “凉州词”是一种曲调名。《晋书 地理志》:“汉改雍州为凉州”,《乐苑》:“凉州宫词曲,开元中,西凉都督郭知运所进”。古代所指的凉州今武威市凉州区。 历史背景 西魏文帝大统元年(535年),灭北魏,据凉州,置武威、昌松、魏安、番禾、广武5郡。武威郡领姑臧、林中、襄城、显美4县。 凉州 北周保定元年(公元551年),皇帝下旨,调集凉、甘三州力役三千在瑞像诞生地建寺,历时三年而成。佛寺绵延数里、蔚为壮观,赐名瑞像寺,北周皇室对凉州佛寺进行了几次大规模修善。 北周世宗孝闵帝二年(558年),置凉州总管府,治所姑臧,统武威、广武2郡。武威郡领姑臧、昌松、白山、力干、安宁、广城、鄣和燕支共8县。 隋朝开皇元年(581年),废武威郡,置凉州总管府,治所姑臧。隋炀帝大业初年(605年),废凉州总管府,复置武威郡,郡治姑臧县,领姑臧、昌松、番禾、允吾4县。 隋朝开皇三年(583年),沙钵略可汗深入凉州、天水,掳掠人畜,百无一留。杨坚命杨爽为行军元帅,率军分道反击突厥。杨爽亲率朔州总管李充大破沙钵略军,俘千余人。窦荣定出凉州,高越原之战击败阿波可汗,迫使突厥盟约退兵。 隋朝开皇四年(584年),阿波可汗与沙钵略战,阿波可汗号称西突厥。自此突厥分为东、西两部。587年杨爽被征召入朝任纳言,颇受杨坚器重。不久后,凉州总管杨爽“因病逝世”,年仅二十五岁,如杨爽活着,突厥怎能迅速崛起,其后的历史可以完全改写。 隋朝大业十二年(616年)七月,杨广从洛阳去江都。次年四月,李密率领的瓦岗军逼围东都,并向各郡县发布檄文,历数杨广十大罪状。 隋朝大业十三年(617年)五月,李渊在晋阳起兵,凉州人阴世师与代王杨侑留守长安,阴世师勒兵抵御李渊攻入长安,城破被杀。后李渊拥立杨侑为皇帝,遥尊杨广为太上皇。 隋炀帝后期大乱,东突厥崛起达到“戎狄炽强,古未有也”的强盛程度。 凉州 隋朝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武威郡鹰扬府司马李轨举兵反隋,占领河西、河湟、内蒙西部,建大凉国,定都姑臧,建元安乐,称大凉皇帝。 唐朝武德二年(619年)李轨被李渊所灭,废武威郡,置凉州总管府,治姑臧。武德七年(624年),废凉州总管府,改置凉州都督府。唐朝贞观元年(627年),分全国为10道,武威郡属凉州。 唐朝武德九年(626年)4月30日,李幼良为凉州都督,其率军击败来犯的突厥。唐太宗继位,有人告李幼良暗中养士,交结境外。诏中书令宇文士及去替代,并按状。左右大惊欲劫李幼良由间道趋长安自白,不即,北奔突厥。 唐朝贞观元年(627年),宇文士及检校凉州都督。当时,突厥数次入侵。宇文士及威惠并施,盛陈兵卫,礼贤下士,深得民心。九月,征为殿中监。不久,因病外放为蒲州刺史。 唐朝贞观三年(629),玄奘法师西去印度,途经凉州驻月余,玄奘描述凉州为河西都会,襟带西蕃、葱右诸国,商侣往来,无有停绝。当时中原闹灾,凉州的富足显得一枝独秀。《大唐西域记》 唐朝贞观九年(634年),李大亮俘获吐谷浑名王20,杂畜五万,到达且末西境。吐谷浑伏允逃跑,薛万均指挥骑兵追击,击破吐谷浑余党。吐谷浑王伏允的儿子伏顺率全国投降于唐军,伏允自缢而死,吐谷浑归附于唐朝。伏顺被封为可汗、西平郡王,吐谷浑成为唐朝属国。 唐朝贞观十三年(639年),唐太宗李世民将宗室女弘化公主嫁吐谷浑王慕容家,后来慕容豪族世居姑臧,成为凉州著名的大家族,十分显赫。 凉州马踏飞燕出土地 大周天授元年(690),女皇武则天下诏全国各州建大云寺一座,新修佛祖寺。洛阳、扬州、凉州为三大经济和文化中心。 唐朝开元二年(714),时任河西节度使杨敬述献《凉州大曲》于帝都长安,受到唐玄宗极度赞赏。西凉乐从此定位为大唐国乐,从此凉州的西凉乐、西凉伎也风靡天下。 唐朝开元五年(717),凉州都督郭知运蒐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了唐玄宗。唐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凉州词”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如孟浩然、王之涣、王翰、张籍等,元稹、白居易的《西凉伎》更是流传千古,凉州因这些诗篇而闻名海内外。 唐朝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在古代的军事地理中,凉州承担著隔断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游牧民族联系的任务,在地理位置上凉州是有效控制三大高原和西域的中心城市,中央 *** 只要占据凉州,就能在向西的战略上取得绝对优势地位。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又改凉州为武威郡,辖姑臧、神鸟、天宝、昌松和嘉麟5县。唐朝至德二年,唐朝内讧安史之乱导致河西、陇右、西域的优秀将帅和驻防兵力内调,边镇空虚,吐蕃趁虚而入,不断骚扰侵袭屯有重兵的凉州城。乾元元年(758年),复改武威郡为凉州。 凉州 唐朝宝应三年(764年),凉州被吐蕃占据。公元849年,唐重占秦、原、安乐、维、扶、河、渭等州,公元851年,汉人张议潮占据河西、陇右,归附于唐朝,唐朝再次占据凉州。 唐朝咸通四年(863)置凉州节度使,册封张议潮为河西节度,统领凉、洮、西、鄯、河、临六州,张议潮兼领凉州节度使,其实这一时期凉州的实际控制权是在温末一族手里。866年,吐蕃王国崩溃灭亡。907年,朱温篡唐,唐朝覆亡。 作品鉴赏 王之涣版 赏析一 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公元713—741年)间,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旗亭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王昌龄的诗被唱了两首,高适也有一首诗被唱到,王之涣接连落空。轮到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演唱了,她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甚为得意。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此事未必实有。但表明王之涣这首诗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一片”是唐诗习用语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戌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秋兴》)、“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王维《送韦评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步刻划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备。 诗起于写山川的雄阔苍凉,承以戌守者处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此句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而“羌笛”句不说“闻折柳”却说“怨杨柳”,造语尤妙。这就避免直接用曲调名,化板为活,且能引发更多的联想,深化诗意。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强烈的,而以“何须怨”的宽解语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这第三句以问语转出了如此浓郁的诗意,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门关”一语入诗也与征人离思有关。《后汉书·班超传》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所以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著无限的乡思离情。如果把这首《凉州词》与中唐以后的某些边塞诗(如张乔《河湟旧卒》)加以比较,就会发现,此诗虽极写戌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戌边责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也许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赏析二 这首诗表达出戍边士兵的思乡怀土之情。诗的首句写极目远眺之景, 描绘出黄河的蜿蜒雄壮。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孤城,意境萧杀悲 怆。先写边塞的萧索悲凉,以衬托戍守者的孤苦寂寥。第三句忽而一转,引人羌笛之声。羌笛所奏是《折杨柳》的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玉门关内或许春风和煦,关外却是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 寄情也不能,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一个“怨”字,用词精妙,语调委婉, 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这首诗写出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 苍凉,没有衰萎颓唐的情调,表现出诗人广阔的胸襟。也许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才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王翰版 唐人七绝多是乐府歌词,凉州词即其中之一。它是按凉州(今甘肃省河西、陇右一带)地方乐调歌唱的。《新唐书·乐志》说:“天宝间乐调,皆以边地为名,若凉州、伊州、甘州之类。”这首地方色彩极浓。从标题看,凉州属西北边地;从内容看,葡萄酒是当时西域特产,夜光杯是西域所进,琵琶更是西域所产,胡笳更是西北流行乐器。这些无一不与西北边塞风情相关。这组七绝正是一组优美的边塞诗。 凉州词 七言绝句《凉州曲》:“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作者王翰,字子羽,唐时并州晋阳人。对于此,《唐诗三百首》编者“蘅塘退士”孙洙的批语是:“作旷达语,倍觉悲痛。”孙洙不愧知音之士,八个字批语,准确道出了此诗意蕴。这首诗不仅意蕴深远,边塞风光也如在眼前,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音乐高度发达的李唐王朝,不仅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且诗中有乐,乐中有诗。如果熟悉唐朝音乐,就会明白,“欲饮琵琶马上催”,是指“琵琶”、“马上”两种不同乐调。诗中“马上”,是“马上乐”之略。所谓“马上乐”,是“鼓角横吹”的军乐。追溯历史,融合了北狄、西域音乐的“鼓角横吹”始于汉代。史称:“张骞入西域,传其法于西京,唯得《摩诃兜勒》一曲。李延年因之更造新声二十八解,乘舆以为武乐。”这种“鼓角横吹”的“武乐”(即军乐),在殿庭之上,称作“横吹”;于军旅行中,则称“骑吹”。后世因“骑吹”是在马上演奏,亦称“马上乐”。如西晋傅玄《琵琶赋序》即有“作马上之乐”的说法。《旧唐书·音乐志》也说:“北狄乐,其可知者鲜卑、吐谷浑、部落稽三国,皆马上乐也。鼓吹本军旅之音,马上奏之。故自汉以来,北狄乐总归鼓吹署。”魏晋隋唐,“马上乐”已成为融会北狄、西域音乐而形成之“鼓角横吹”军乐的专有名词。明白了“马上”二字典故,我们可以知晓:《凉州曲》中描写的乐调,除了用“琵琶”一类乐器演奏的马下俗乐以外,还有“马上”军乐,二者形成强烈对比。所谓“欲饮琵琶马上催”是说:边塞将士正欲欣赏琵琶一类乐器奏出的悠扬乐调,以就痛饮,突然远处传来金鼓钲钲、号角齐鸣的马上军乐,这马上军乐,使他们又回到即将出征的现实之中。《凉州曲》不仅是“诗中有乐”的佳作,而且是“乐中有诗”的绝唱。诗中乐调的强烈对比,自有一番深意。如于音乐不甚了了,很难领会其中滋味。 王翰写有《凉州词》两首,慷慨悲壮,广为流传。而这首《凉州词》被明代王世贞推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诗是咏边寒情景之名曲。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首句用语绚丽优美,音调清越悦耳,显出盛宴的豪华气派;一句用 “欲饮”两字,进一层极写热烈场面,酒宴外加音乐,着意渲染气氛。三、四句极写征人互相斟酌劝饮,尽情尽致,乐而忘忧,豪放旷达。这两句,蘅塘退士评曰:“作旷达语,倍觉悲痛。”历来评注家也都以为悲凉感伤,厌恶征战。清代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说:“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从内容看,无厌恶戎马生涯之语,无哀叹生命不保之意,无非难征战痛苦之情,谓是悲凉感伤,似乎勉强。施补华的话有其深度。千古名绝,众论殊多,见仁见智,学人自悟。 边地荒寒艰苦的环境,紧张动荡的征戍生活,使得边塞将士很难得到一次欢聚的酒宴。有幸遇到那么一次,那激昂兴奋的情绪,那开怀痛饮、一醉方休的场面,是不难想像的。这首诗正是这种生活和感情的写照。诗中的酒,是西域盛产的葡萄美酒;杯,相传是周穆王时代,西胡以白玉精制成的酒杯,有如“光明夜照”,故称“夜光杯”;乐器则是胡人用的琵琶;还有“沙场”、“征战”等等词语。这一切都表现出一种浓郁的边地色彩和军营生活的风味。 诗人以饱蘸 *** 的笔触,用铿锵激越的音调,奇丽耀眼的词语,定下这开篇的第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犹如突然间拉开帷幕,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这景象使人惊喜,使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第二句开头的“欲饮”二字,渲染出这美酒佳肴盛宴的不凡的诱人魅力,表现出将士们那种豪爽开朗的性格。正在大家“欲饮”未得之时,乐队奏起了琵琶,酒宴开始了,那急促欢快的旋律,象是在催促将士们举杯痛饮,使已经热烈的气氛顿时沸腾起来。这句诗改变了七字句习用的音节,采取上二下五的句法,更增强了它的感染力。这里的“催字”,有人说是催出发,和下文似乎难以贯通。有人解释为:催尽管催,饮还是照饮。这也不切合将士们豪放俊爽的精神状态。“马上”二字,往往又使人联想到“出发”,其实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弹奏的。“琵琶马上催”,是着意渲染一种欢快宴饮的场面。 诗的三、四句是写筵席上的畅饮和劝酒。过去曾有人认为这两句“作旷达语,倍觉悲痛”。还有人说:“故作豪饮之词,然悲感已极”。话虽不同,但都离不开一个“悲”字。后来更有用低沉、悲凉、感伤、反战等等词语来概括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的,依据也是三四两句,特别是末句。“古来征战几人回”,显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清代施补华说这两句诗:“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岘佣说诗》)之所以说“作悲伤语读便浅”,是因为它不是在宣扬战争的可怕,也不是表现对戎马生涯的厌恶,更不是对生命不保的哀叹。回过头去看看那欢宴的场面:耳听着阵阵欢快、激越的琵琶声,将士们真是兴致飞扬,你斟我酌,一阵痛饮之后,便醉意微微了。也许有人想放杯了吧,这时座中便有人高叫:怕什么,醉就醉吧,就是醉卧沙场,也请诸位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可见这三、四两句正是席间的劝酒之词,而并不是什么悲伤之情,它虽有几分“谐谑”,却也为尽情酣醉寻得了最具有环境和性格特征的“理由”。“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这和豪华的筵席所显示的热烈气氛是一致的。这是一个欢乐的盛宴,那场面和意境决不是一两个人在那儿浅斟低酌,借酒浇愁。它那明快的语言、跳动跌宕的节奏所反映出来的情绪是奔放的,狂热的;它展现出的是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这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特色。千百年来,这首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作者简介 王之涣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其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家喻户晓。 王翰 王翰,唐朝诗人,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睿宗景云元年(710)进士,官秘书正字,后贬仙州别驾,又贬道州司马,卒于任。性豪放,喜游乐饮酒,能写歌词,并自歌自舞。其诗题材大多吟咏沙场少年、玲珑女子以及欢歌饮宴等,表达对人生短暂的感叹和及时行乐的旷达情怀。词语似云铺绮丽,霞叠瑰秀;诗音如仙笙瑶瑟,妙不可言。《全唐诗》留其诗一卷十三首,其中《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为人传诵。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浩然的诗虽不如王维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故后人把孟浩然与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盛唐时期形成的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歌流派,又称“王孟诗派”。该派有陶渊明、“二谢”(谢灵运、谢朓)诗之长,以山水田园风光和隐逸生活为主要题材。无论在生前死后,孟浩然都享有盛名的。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创作山水诗的诗人,是王维的先行者。他的旅游诗描写逼真,《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得气势磅礴,格调浑成。 发展与特点 王翰生活在初唐将步入盛唐的时期,陈子昂宣扬唐诗风骨对唐诗发展有很大影响。王翰性情狂放不羁,他的七绝《凉州词》反映出当时士人特有的那种极其坦荡的心情和豪健的气格。 这和唐代社会的开放大气、国富民强的背景是相关的。 当然,当时的边塞诗也很流行,出现了除王翰外,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王之涣一大批边塞诗人。 凉州是河西走廊的军政中心,“丝绸之路”的东大门。有唐一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对河西地区的治理,唐代前期凉州城一度成为都督府和河西节度使治所。唐诗中的凉州,内容丰富,情感真挚,有描写战争、抒发爱国情怀的;有表达浓烈的思乡、思亲之情的;有描述奇丽的边地自然风光的;有展现凉州独特的异域文化的,其中异域文化里主要描写了凉州的风土人情、凉州乐舞、凉州佛教;凉州词(曲)所展现的丰富内容,是边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凉州诗歌风格上呈现为悲凉苍劲、威武豪迈、平和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体现出诗人不同的情怀,也丰富了凉州诗歌的情感内涵与历史厚重感。 轶事传说 《凉州词》长短句 传说有一次,乾隆皇帝来到纪晓岚家里,看到纪晓岚正在练习书法,便顺手把手中的纸扇交给纪晓岚,让他在上面题一首诗。纪晓岚接过纸扇,只见上面有远山、近城、杨柳春风。他略加思索,便龙飞凤舞写下了王之涣的《凉州词》。纪晓岚题完诗,乾隆拿起纸扇,大加赞赏:“龙飞凤舞,一气呵成,妙!真妙!”乾隆再仔细一看,发现词中缺少了一个“间”字,大怒:“你故意漏字欺骗朕,该当何罪!”说著,把纸扇扔给了纪晓岚。纪晓岚拿起纸扇一看,果真漏下了一个“间”字,他立即镇定地说:“万岁息怒!我写的不是王之涣的《凉州词》,而是根据他的词,重新写的一首词。”说罢,朗声读道:“‘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词是长短句,既然叫凉州词,应该这样改才是。”乾隆佩服,满意而去。 纪晓岚只改动了一下原诗中的标点符号,不仅让王之涣的名诗变成了名词,还让自己化险为夷,可见标点符号的魅力无穷。
李焘(1115年-1184年),字仁甫,一字子真,号巽(xùn)岩。眉州丹棱(今四川省眉山市丹棱县)人。南宋官员、著名历史学家、目录学家、诗人,唐太宗第十四子曹王李明之后。
绍兴八年(1138年),李焘登进士第,授成都府华阳县主簿,未就任,于丹棱龙鹄山读书。至绍兴十二年(1142年)秋,李焘始赴任。其后历官州县及朝廷史职,宋孝宗朝仕至同修国史。李焘以名节、学术著称,长于吏治,关心民瘼,但终未获大用。淳熙十一年(1184年),以敷文阁学士致仕,不久后逝世,年七十,追赠光禄大夫,赐谥“文简”。累赠太师、温国公。
李焘博览典籍,著述颇多。著有《巽岩文集》、《四朝通史》、《春秋学》等五十多种,大多失佚。今存《续资治通鉴长编》五百二十卷、《六朝制敌得失通鉴博议》十卷、《说文解字五音韵谱》十卷,清代皆编入《四库全书》。原有诗文集五十卷,今已佚,《两宋名贤小集》、《全宋诗》等录有其诗。
基本介绍 本名 :李焘 别称 :李文简 字号 :字仁甫,一字子真号巽岩 所处时代 :南宋 民族族群 :宋人(汉族) 出生地 :眉州丹棱 出生时间 :1115年 去世时间 :1184年 主要作品 :《续资治通鉴长编》《六朝制敌得失通鉴博议》《巽岩文集》等 主要成就 :编修《续资治通鉴长编》;长于吏治,关心民瘼 官职 :敷文阁学士 爵位 :丹棱县开国伯→温国公(追封) 追赠 :少师→太师 諡号 :文简 人物简介,主要成就,个人著作,人物评价,逸闻趣事,亲属成员,家世,妻子,子女,史料记载,后世遗迹,墓葬,书屋, 人物简介 李焘为唐宗室曹王之后,生于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年甫冠,愤金仇未报,著反正议十四篇。 绍兴八年(1138年),李焘登进士第,调华阳县主簿。再调雅州推官。 乾道八年(1172年),出知泸州。当时王氏(王安石)学盛行,唯独李焘博极古籍,慨然以史自任。于有宋一代的典故,尤其悉力研究,他仿照司马光《资治通鉴》,撰成《续资治通鉴长编》。累官礼部侍郎,进敷文阁学士、提举佑神观兼侍讲、同修国史。李焘举荐尤袤、刘清之等十人堪任史官。 淳熙十一年(1184年)春,李焘上章告老,宋孝宗优诏不许,还多次询问他的病情。给事中宇文价传达了孝宗的旨意,李焘说:“臣子留恋朝廷,不是又老又病,怎忍心请求告老还乡。”于是又向宇文价询问时事,勉励他尽忠尽职。李焘又听说四川乞求减少酒课税额,还亲自写札子勉促孝宗实行。 同年,孝宗准其以敷文阁学士致仕。不久后,李焘逝世,享年七十岁,追赠光禄大夫,赐谥“文简”。临终前遗言:“臣年七十,死不为夭,所恨报国缺然。”累赠太师、温国公。 主要成就 李焘一生著述弘富,《续资治通鉴长编》是他的代表作。这部著作的正式写作时间,应为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李焘时年四十岁。他在知成都府双流县任上,于公务之外,“日翻史册,汇次国朝事实。谓司马光修史,先为《百官公卿表》十五卷,后颇散佚。乃遍求正史、实录,傍采家集、野史,增广门类,起建隆,迄靖康,合新旧官制,成一百四十二卷。其重编者仅七之一,《长编》之书盖始于此”。实际上这部著作纂修时间,应该更早一些。淳熙九年(1182年),他说为修此书,“网罗收拾垂四十年”。以此上推,当在李焘读书龙鹤山以后不久。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李焘自隆兴元年(1163年)至淳熙四年(1177年)先后四次上进此书。隆兴元年(1163年),李焘在知荣州任上,进太祖朝部分。自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迄开宝九年(976年),计十七年,为书十七卷。当时李焘四十九岁。乾道四年(1168年)又进上已修成的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五朝,共一百零八卷,写成一百七十五册和《目录》册。由《进〈续资治通鉴长编〉表》可知此书在编纂方法上是仿司马光《资治通鉴》体例。此年,李焘五十四岁。 淳熙元年(1174),李焘六十岁,他又进神宗朝《长编》,自治平四年(1067年)至元符三年(1100年),计四百一十七卷。 淳熙三年(1176年)宪宗擢李焘为秘书监,权同修国史,兼权实录院同修撰。朝廷意在专付李焘以史事。 淳熙四年(1177年),徽宗、钦宗二朝《长编》编成,孝宗称赞他“无愧司马光”。北宋“一祖八宗”至此完篇。但李焘仍在不断地修订重编。完成修订工作一说是在淳熙七年(1180年),一说是在淳熙十年(1183年),《文献通考·经籍考》认为是在淳熙九年(1182年)。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认为这样一部卷帙浩大的著作,根据孝宗的要求,进行增损的内容达四千四百余条,绝不是一、二年所能完成的,应该是开始修订为淳熙七年(1180年),淳熙九年(1182年)“重别写进”,完成在淳熙十年(1183年)。重编的《长编》为九百八十卷,记北宋一百六十八年史事,另有《修换事目》十卷,《举要》六十八卷,《总目》五卷。总计一千零六十三卷。凡实录、国史、会要、野史、家乘、墓志铭、行状等有关资料,无不广收博采。其中分注考异,详引他书,保存了大量史料。 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的最初动机,是要整理北宋九朝史事。他说:“臣尽力史学,于本朝故事尤切欣慕。每恨士大夫各信所传,不考诸《实录》、正史,纷错难信。如建隆、开宝之禅授,涪陵、岐、魏之迁殁,景德、庆历之盟誓,曩霄、谅祚之叛服,嘉祐之立子,治平之复辟,熙宁之更新,元祐之图旧,此最大事,家自为说,臣辄发愤讨论,使众说咸会于一。”可见李焘修史,最初兴趣在文献的网罗整理及考订。 《续资治通鉴长编》选材上是“宁失于繁,无失于略”。编纂过程也是按长编法进行,先以年月为丛目,丛目既成,乃修长编。李焘对史料进行考订,也是遵司马光的考异法,所以时人评说李氏之书是“仿司马氏《通鉴》,踵为之”(李心传语)。“大略皆温公旧规”(陈振孙语)。 李焘从形式上继承了司马光史学,但与司马光作史旨趣略有差异,司马光是“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戒者,为编年一书”。李焘说他写《续资治通鉴长编》是“统会众说,掊击伪辨,使奸欺讹讪不能乘隙乱真,祖宗之丰功盛德益以昭明”(《进续资治通鉴长编表》)。因此,李焘认为他的书不敢称作《续资治通鉴》,只能称作是《续资治通鉴长编》。但李焘以四十年之精力,撰成近千卷的当代史,为治宋史之要籍。《长编》行文简洁,颇有章法,虽无“史臣曰”之类文字,但叙事中有识断;材料增删,足见其用心。 个人著作 李焘著述颇多,著有《巽岩文集》、《四朝通史》五十卷、《唐宰相谱》一卷、《江左方镇年表》六卷、《晋司马氏本支》、《齐梁本支》、《王谢世表》、《五代三衙将帅年表》各一卷,《春秋学》、《易学》五卷、《春秋学》十卷等五十余种,大多失佚。今存《续资治通鉴长编》五百二十卷、《六朝制敌得失通鉴博议》十卷、《说文解字五音韵谱》十卷,清代皆编入《四库全书》。 《续资治通鉴长编》原书世鲜传本。由于原书卷帙繁博,刻写有困难,流行诸本,也是节录本,详略互异。明代修《永乐大典》曾把《续资治通鉴长编》绝大部分内容收入。清人开四库馆,从《永乐大典》中辑出该书,厘定为520卷;原书全貌虽未恢复,但主要内容已经收入。中华书局整理点校有《续资治通鉴长编》全书34册(520卷及目录)。 李焘原有诗文集五十卷,今已佚,《两宋名贤小集·李文简诗集》、《全宋诗》等书均收录有其诗。 人物评价 赵昚:①焘爱朕,屡进谠言。( 《宋史》 引)②卿可谓忠爱,顾朕老矣,安得此声。( 《宋史》 引) 张轼:李仁甫如霜松雪柏。无嗜好,无姬侍,不殖产。平生生死文字间。( 《宋史》 引) 叶适:李氏《续通鉴》,《春秋》之后,才有此书。……及公据变复之会,乘岁月之存,断自本朝,凡实录、正史、官文书,无不是正,就一律也;而又家录、野记,旁互参审,毫发不使遁逸,邪正心迹,随卷较然。夫孔子之所以正时日月必取于《春秋》者,近而其书具也,今惟《续通鉴》为然尔。故余谓《春秋》之后,才有此书,信之所聚也。虽然,公终不敢自成书,第使至约出于至详,至简成于至繁,以待后人而已。( 《文献通考》引 ) 马廷鸾:李文定公纂本朝《长编》,自绍兴、隆兴、乾道、淳熙,节次上进,收拾旧事,垂四十年。是《长编》一百六十八年之书,以四十年而成。( 《文献通考》 ) 脱脱:高、孝之世,李焘耻读王氏( 王安石 )书,掇拾礼文残缺之余,粲然有则,《长编》之作,咸称史才,然所掇拾,或出野史,《春秋》传疑传信之法然欤!( 《宋史》 ) 全祖望:先生性刚大,特立独行。早著书,秦桧当路;桧死,始闻于朝。既在从列,每正色以订国论。( 《 宋元学案 》 ) 赵翼:考古之学,至南宋最精博。如郑樵、李焘、王应麟、马贵与( 马端临 )等是也。( 《 廿二史札记 》 ) 纪昀等:焘博极群书,尤究心掌故。……其( 《续资治通鉴长编》 )淹贯详赡,固读史者考证之林也。(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 ) 逸闻趣事 据史载,李焘在蒐集材料时,“作木厨十枚,每厨作抽屉匣二十枚,每屉以甲子志之。凡本年之事,有所闻,必归此匣,分月日先后次第之,井然有条”,因卷秩庞大,前后分四次上进。 亲属成员 家世 先祖 李明,唐太宗李世民第十四子,封曹王,武则天掌权时被降封零陵郡王,流放至黔州,后被逼迫自杀。唐中宗时追谥为”恭“。 李偲,李明第五子,官至右武卫大将军,后被武氏陷害,流放剑南,遂定居眉州丹棱县。 六世祖 李瑜,官至长江令。 曾祖 李夔。 祖父 李夙,追赠奉直大夫。 父母 父亲:李中,官至朝奉大夫、知仙井监,累赠宣奉大夫。 母亲:史氏,封硕人。 妻子 杨氏,封硕人,赠朝散大夫杨素之孙女,后追封福国夫人。 子女 李焘有七子 : 长子:李谦,早逝。 次子:李垕,官至奉议郎,主管成都府玉局观。 三子:李<无+土>,曾任朝散郎、权发遣忠州。 四子:李塾,曾任承议郎。 五子:李垡,亦早逝。 六子:李壁(一作李璧),字季章,号石林,又号雁湖居士,历任参知政事、资政殿学士,卒谥“文懿”。 幼子:李埴,字季允,一作季永,号悦斋,官至资政殿学士、知眉州,卒谥“文肃”。 李焘有六女 : 长女:李均,嫁朝散郎、知果州曹执中(一作同)。 次女:李元,嫁朝奉大夫、知崇庆府师祖庆。 三女:李坛,嫁文林郎、汉州州学教授任阜。 四女:李典,嫁薛纯颖。 五女:李增,嫁承议郎、充云安军使兼知县事张伸(一作坤)。 *** :李堪,嫁朝散大夫、利州路提点刑狱公事范子庚。 史料记载 《宋史·卷三百八十八·列传第一百四十七》 《宋元学案·卷八·涑水学案》 后世遗迹 墓葬 李焘墓位于今四川省眉山市丹棱县杨场镇境内的九龙山丞相湾。据《中国地方志集成·丹棱县志》记载:“宋李文简公焘墓,在县北龙鹄山下。墓前有文库二,翁仲四,文兽八,至今尚存。” 李焘墓 书屋 巽崖书屋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丹棱县龙鹄山的半山腰,为李焘所创建。清代时更名为“巽崖书院”,为蜀中三大书院之一。今已不存,仅在在龙鹄山半山腰的一块巨大岩石上,还镌刻有“巽崖书屋”四个大字。
关于“凉州词(唐朝曲调名)详细资料大全”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周丽号的签约作者“晨烨”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凉州词(唐朝曲调名)详细资料大全”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凉州词(唐朝曲调名)详细资料大全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
文章不错《凉州词(唐朝曲调名)详细资料大全》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