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丁钢的学术成果”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丁钢的学术成果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主持有“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教育传统研究”、“全球化视野中的教师专业发展创新计划”、“教育信息化与基础教育教学方式转变”、“我国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状况与政策研究”、“中国教育传统的理论研究:历史与现实的比较探索”、等多项国家社科、教育部重大和重点研究项目。
学术专著
《中国佛教教育:儒佛道教育比较研究》(修订重版插图本),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10年。
《声音与经验:教育叙事探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
《中国教育的国际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
《书院与中国文化》,与刘琪合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
《中国佛教教育:儒佛道教育比较研究》,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年。
主编著作
《中国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培养状况调查与政策分析报告》,主编,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14年。
《聆听思想: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教育学)经典演讲第3辑》,主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中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与政策分析报告》,主编,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10年。
《教学与研究的叙事探究:中加合作上海工作坊》,与王枬共同主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聆听新知:全国教育学研究生暑期学校经典演讲》,主编,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10年。
《全球化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创新计划》,主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年。
《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教育传统研究》,主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聆听世界:多元社会中的教育领导》,主编,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8年。
《聆听前沿:全国教育学研究生暑期学校讲演录》,主编,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7年。
《历史与现实之间:中国教育传统的理论探索》,主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再版。
《创新:新世纪的教育使命》,主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
《近世中国经济生活与宗族教育》,主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
《文化的传递与嬗变:中国文化与教育》,主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再版。
书中章节
“教育叙事研究特点和应用”,载郝文武主编《教育学人讲演录(第一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53-129页。
“教育?文化?社会”, 载丁钢主编《聆听思想: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教育学)经典演讲第3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374-409页。
“教学技能、方法与教师专业素养”,载丁钢主编《中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与政策分析报告》,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10年。第45-70页。
“全球化视野与中国教育研究”,与周勇,载丁钢主编《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教育传统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28页。
“教育叙事探究”,载《聆听前沿:全国教育学研究生暑期学校讲演录》,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7年。第14-45页。
“我与教育文化研究20年”,《中国教育科学规划回顾与展望:从“六五”到“十五”》,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550-562页。
“检视中国基础教育当中的性别弱化”,载凤凰卫视编著《世纪大讲堂(第10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6)。
“提高生活质量发展优质教育”,《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研究报告2004/2005》,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北京,2004年。
“序论”,与周勇,载丁钢主编《历史与现实之间:中国教育传统的理论探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页1-8。
“民族化与国际化:中国教育的世纪转捩”,载丁钢主编《历史与现实之间:中国教育传统的理论探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页178-195。
“新的选择:中国大陆师范教育趋向探析”,载台湾师范教育学会编《愿景与承诺:展望新世纪的师范教育培育》(台湾:台湾书店,2000),页39-52.
“课程改革与创新的行动策略”,载丁钢主编《创新:新世纪的教育使命》(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页149-155。
“中国道德教育的源流”,载钟启泉、黄志成编《西方德育原理》(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页33-40。
“近世中国社会变迁中的宗族经济与教育”,载丁钢主编《近世中国经济生活与宗族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页3-25。
“文化与教育:从传统到现代——兼谈反传统主义者的缺失”,与傅铿,载刘海虎等主编《教育——跨世纪工程的思考》(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4),页46-62。
“自然主义教育与儒道互补”,载张瑞璠主编《中国教育史研究:先秦分卷》(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1),页291-405。
“中国宗教教育问题”,载丁钢主编《文化的传递与嬗变:中国文化与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页145-161。
“文化和教育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代前言)”,载丁钢主编《文化的传递与嬗变:中国文化与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页1-7。
学术论文
“把握教育本质培养未来教师——卷首语”,《中国教育学刊》(北京),2013年第 期。
“教授治学的边界及其作为”,《湛江师范学院学报》(湛江),2013年第4期。
“20世纪上半叶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的中国留学生——一份博士名单的见证:”,《高等教育研究》(武汉),2013年第5期。
“新技术与教学方式的转变——学校变革的核心”,《现代远距离教育》(哈尔滨),2013年,第1期。
“别样的历史叙事: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教育影像”,与毛毅静,《教育研究》(北京),2013年第1期。
“教育史研究的知识图景”,《河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版)》(石家庄),2012年第11期。
“中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与政策分析报告”,丁钢等,《教育研究》(北京),2011年第3期第3-12页。
“校长培训基地专业规范研究”,《教育发展研究》(上海),2010年第24期。
“杰出人才培养:一个制度文化的分析视角”,《探索与争鸣》(上海),2010年第3期。《新华文摘》2010年第14期第111-112页全文转载。
“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三个瓶颈问题”,《教育发展研究》(上海),2009年第9期“时评”栏。
“教育叙事练习:从生手到熟手”,《中国教师》(北京),2009年第15期。
“叙事范式与感知:教育历史研究的一种方法维度”,《教育研究》(北京),2009年第5期。
“隐藏的文化”,《当代教育与文化》(兰州),2009年创刊号。
“教育学学科问题的可能性解释”,《教育研究》(北京),2008年第2期。
“教育叙事的理论探究”,《高等教育研究》(武汉),2008年第1期。
“教育叙事研究的方法论”,《全球教育展望》(上海),2008年第3期。
“无所不在技术与研究型大学的教学发展”,《清华大学教育研究》(北京),2008年第1期。
“教育研究的叙事转向”,《现代大学教育》(长沙),2008年第1期,10-16。
“教师教育的使命”,《当代教师教育》(西安),2008年第1期。
“历史叙事的辩证”,《史林》(上海),2007年第2期。
“教师教育研究数据与政策分析”,载《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07》(北京),袁振国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
“教育学视角下的教育技术学学科发展”,《电化教育研究》(兰州),2006年第8期。
“日常教学生活中的教师专业成长”,《教育科学》(大连),2006年第6期。
“日本殖民教育与香港:一个比较分析”,《教育评论》(福州),2006年第6期。
“全球化视野与中国教育研究”,与周勇,载丁钢主编《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10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第1-37页
“中国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解释”,《教育展望》(上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局中文版),2005年第1期(总第133期)。
“学生道德生活与优质教育”,《上海教育科研》(上海),2005年第12期。
“大学发展的教育使命”,《探索与争鸣》(上海)2005年第11期。
“教师的专业领导:专业团队计划”,《教育发展研究》(上海),2004年第10期。
“教育叙事研究的理论追求——访谈录”,《教育发展研究》(上海),2004年第9期。
“学校环境中的教育平等——基础教育中男生性别弱势的调查及思考”,与岳龙合著,载丁钢主编《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6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页1-70
“早期教育现代化的选择与失落:一个比较视角”,《高等教育研究》(武汉),2004年第3期。
“教育与日常实践”,《教育研究》(北京),2004年第2期。
“课程改革的文化处境”,《全球教育展望》(上海),2004年第1期。
“学校文化与领导”,《全球教育展望》(上海),2004年第4期。
“教育对话:生活质量与优质教育”,载丁钢主编《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5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教育创新的突破点:提高教育的适应性效率”,《思想·理论·教育》(上海),2003年第11期。
“同侪互助:教学创新的内在动力”,《课程与教学》(台南),2003年6卷2期。
“教育经验的理论方式”,《教育研究》(北京),2003年第2期。
“价值取向:课程文化的观点”,《北京大学教育评论》(北京),2003年第1卷第1期。
“教育亟待关注的问题:注重学生个体生命的发展”,与岳龙,《探索与争鸣》(上海)2002年第5期。
“上海教育对外开放的政策与发展:1978-1998”,载丁钢主编《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1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页163-205.
“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的校本课程开发”,北京:《教育研究》,2001年第2期,页50-53.
“走向2010年的上海基础教育行动策略研究”,《上海高教研究》,1997年第6期。
“中小学校长的双重专业角色与培养”,《中学教育》(上海),1997年第5期。
“学生为本: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上海教育》,1997年第1期。
“国际社会中的日本大学——访加拿大海霍教授”,《全球教育展望》(上海),1997年第2期。
“要充分考虑教育发展中的人文精神”,《探索与争鸣》(上海),1996年第10期。
“全部入高中:经济发达地区面临的抉择”,《探索与争鸣》(上海),1996年第6期。
“民办学校何去何从”,《探索与争鸣》(上海),1996年第5期。
“要充分考虑教育发展中的人文精神”,《探索与争鸣》(上海),1996年第10期。
“全部入高中:经济发达地区面临的抉择”,《探索与争鸣》(上海),1996年第6期。
“民办学校何去何从”,《探索与争鸣》(上海),1996年第5期。
“域外中国教育研究:一个待关注的领域”,《华东师大学报(哲社版)》(上海),1996年第5期。
“国外学者谈80年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高等教育研究》(武汉),1996年第1期。
“来自世界银行的最新报告:中国高教的改革与行动建议”,《教育发展研究》(上海),1996年第1期。
“西方学者论朱熹及新儒家教育”,《教育研究》(北京),1995年第7期。
“域外评论:早期儒家教育的历史内涵”,《上海教育科研》(上海),1995年第6期。
“域外书院研究述评”,《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上海),1995年第4期。
“儒家教育现代性的域外探索”,《教育史研究》(北京),1995年第3期。
“书院精神与中国现代大学的民族性”,《高等教育研究》(武汉),1995年第3期。
“我们的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人”,《探索与争鸣》(上海),1995年第1期。
“传统文化在人文课程设置中的若干理论问题”,《教育研究》(北京),1993年第12期。
“建立地区教育发展的新格局”,《教师教育研究》(北京),1993年第2期。
“少数民族与书院述略”,《民族教育研究》(北京),1992年第4期。
“传统与创造:论书院与学术文化的推进”,《华东师大学报(教科版)》(上海),1992年第2期。
“论旧学重整与颜元、阮元的书院改革”,《教育评论》(福州),1992年第02期。
“略论教育传统与变革”,《中国教育学刊》(北京),1992年第2期。
“略论书院与乡俗教化”,《教育史研究》(北京),1992年第1期。
“新的选择:教育区域推进论”,《教育理论与实践》(山西),1992年第1期。
“书院与后期儒学的推进”,《孔孟学报》(台湾),1992年总第63期。
“中国古代书院的文化建构”,《哲学与文化月刊》(台湾),1992年第5期。
“作为智力活动的德育”,《上海教育科研》(上海),1990年第1期。
“先秦教育思想”,《教育研究》(北京),1989年第1期。
“品格的建构:儒道心理思想之比较”,《心理科学》(上海),1989年第2期。
“教育与生产力关系”,《教育研究》(北京),1989年第11期。
“魏晋南北朝佛教社会教育活动的特点及其作用”,《东北师范大学学报》(长春),1989年第6期。
“寺院和书院的组织:一个比较研究”,《内明》(香港),1989年第205期。
“内涵与功能:中国传统乐教研究”,《教育史研究》(北京),1989年第1期。
“儒与道:两种美育理论的评判”,《教育评论》(福州),1989年第1期。
“乐与乐教溯源”,《现代教育论丛》(广州),1989年第1期。
“关于建立教育银行的构想”,《上海教育科研》(上海),1988年第5期。
“关于我国教育目标和体制改革之探讨”,《社会科学》,1987年第12期。
“先秦道家教育思想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7年第2期。
“儒佛教学制度之比较研究”,《教育评论》(福建),1987年第3期。
“中国传统教育的结构、特性和文化的关系”,《教育研究》(北京),1987年第12期。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论质疑——教学主体的再认识”,《教育研究与实验》(武汉),1987年第3期。
“近代中国的居士佛教”,《内明》(香港),1987年第184期。
“当代中国的哲学变革”,《学术月刊》(上海),1985年第4期。
“廖平治学观点的若干考察”,《社会科学研究》(成都),1984年第6期。
英文论文
“NewTheoretical Approach Integrated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Frontiers ofEducation in China, Volume 4-Number 1-March 2010.
“PossibleInterpretation of Disciplinary Issues in Education”, Frontiers of Educationin China, Volume 4-Number 1-March 2009.
“Project-BasedOnline Group Collaborative Learning Characteristics”, with Jianxia Du, ByronHarvard, James Adams and Wei-Chieh Yu, in Lawrence Tomei ed. IntegratingInformation &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ies into the Classroom,pp.188-202. Hershey PA: Information Science Publishing, 2007.
“TheQualification of the Teaching Force inChina”,in Richard M. Ingersoll ed, A ComparativeStudy of Teacher Preparation and Qualifications in Six Nations,Philadelphia: CPRE,UniversityofPennsylvania,2007.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dership:Professional Team Project”, International Studies in EducationalAdministration ISEA, Volume 34, Number 2 of 2006.
“Nationalization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Two Turning Points of Education in Twentieths CenturyChina”, in G. Peterson, R. Hayhoe and Y. LU (eds.), Education, Culture andIdentity in Twentieth-CenturyChina(Ann Arbor:UniversityofMichigan Press, 2001), pp.161-186.
“Teacher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 Introduction”, in Ding, G.(Guest Editor).“Symposium: Teacher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 Asia-Pacific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 Development, (Hong Kong: HKIED,2001,No.2, Vol.4), pp.1-4.
“TheIntegration of Pre-service and In-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Cases of Shanghaiand Jiangsu”, in Ding, G.(Guest Editor). “Symposium: Teacher Education anddevelopment in China”, Asia-Pacific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Hong Kong: HKIED, 2001,No.2, Vol.4), pp.61-72.
“Curriculum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China”,in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ed.), Curriculum Reform inHong Kong: Encountering the Challenge of the 21st Century (Hong Kong: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2000), pp.1-5.
“The Shuyuan and development ofChinese Universities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in RuthHayhoe and Julia Pan(eds,)East-West Dialogue in Knowledgeand Higher Education, New York;M,E,Sharpe,Inc,1996。
报刊文章
“我们应该如何培养未来教师”,《中国教育报》理论周刊·教育科学(北京),2013年9月6日。
“20世纪上半叶哥大师范学院的中国留学生”,《文汇报》学人周刊(上海),2012年11月26日11版。
“从非均衡走向相对均衡:一个转变教育方式的新思考维度”,《中国教育报》(北京),2012年7月13日第6版《理论周刊?教育科学》。
“用新技术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上海教育》(上海),2011年/4A。
“探究一种文化解释的中国教育理性——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丁钢教授(下)”,《世界教育信息》(北京),2010年第8期。
“探究一种文化解释的中国教育理性——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丁钢教授(上)”,《世界教育信息》(北京),2010年第7期。
“面向未来须先了解教育对象”,《文汇报》(上海),2010年4月11日。
“当代中国教育史研究的力作——评《中国教育史研究》(七卷本)”,《文汇读书周报》(上海),2010年4月9日。
“积极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解放日报》(上海),2010年3月25日。
“教育研究的叙事浪潮——对话丁钢教授”,《中华读书报》(北京),2009年7月22日第8版。
“让叙事作为一种专业生活方式”,《教育参考》(上海),2006年第8期。
“专家视点:网络应是学习伙伴而非教师”,《文汇报》(上海),2006年7月22日头版。
“今日教师五题”,《教育参考》(上海),2005年第12期。
“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华东师大教育学院院长丁钢访谈录”,《社会观察》(上海),2005年第11期。
“怎样看待大学生公众形象”,与李宏图,解放日报2005年10月8日。
“把握国际前沿,实现引进教材本土化”,《中华读书报》(北京),2004年11月3日。
“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根源和对策”,与胡兴宏,《上海教育》(半月刊),2004年11A。
“现代学校的核心是服务”,《素质教育大参考》(上海),2004年第1期。
“我们如何做教育叙事”,《中国教育报》(北京),2004年10月21日。
“现代学校教育如何构建新的学校文化”,《教育参考》(上海),2004年第6期。
“铸造中国教育研究的新纪元——访谈”,《中华读书报》(北京),2004年2月18日。
“教育叙事:接近日常教育‘真相’”,《中国教育报》(北京),2004年2月19日。
“从国际教育发展看创新以校为本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广西教育》,2004年第1期。
“关切自身的课程改革”,《上海教育》(上海),2003年第11期。
“优质教育是一种优质生活”,《文汇报》(上海),2003年10月24日。
“生活质量是基础教育质量的基本出发点”(访谈录),《探索与争鸣》(上海),2003年第8期。
“文化教育的瑰宝”,《光明日报》(北京),2003年6月3日。
“学科的功夫在学科外”,《教育参考》(上海),2003年第2期。
“教育叙述何以可能”,《教育参考》(上海),2002年第10期。
“提升中国教育的理论张力”,《中华读书报》(北京),2002年1月23日。
“面向21世纪的教学思想探索——第一次《教育论坛》活动综述”,《上海教育》(上海),1998年第4期。
“教育跨世纪的发展主题”,《中国图书评论》(北京),1996年第11期。
“国际中国教育研究概论”(上)、(下),《教育研究信息》(上海),1995年第10-11期。
“教育:免入误区”(访谈录),《南京日报》,1995年4月11日。
“教育发展与社会需要相契合的目标体系研究”,《教育研究信息》(上海),1995年第1、2期。
“我的治学经历和治学体验”,《教育评论》(福州),1990年第3期。
“现代化中的人格反思”,《社会科学报》(上海),1986年第6期。
“人类学与都市研究”,《社会科学报》(上海),1986年第3期
“文化人类学”,《科学画报》(上海),1986年第2期。
译文
“叙事探究”(译文),《全球教育展望》(上海),2003年第4期。
“尼赫鲁和甘地论教育──一种比较研究”( 译文),载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第24卷:印度、埃及、巴西教育改革》(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台湾的道德教育”(译文),《上海教育科研》(上海),1989年第1期。
“《易经》与绘画艺术”(译文),《文艺研究》(北京),1986年第2期。
曹明伦的主要著作
《中国通货膨胀不确定性研究》,《预防通货紧缩和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研究》,《通货膨胀、失业与货币政策》,《通货膨胀目标制国际经验》,《资本奴役全人类》,《智胜通货膨胀》,《为什么我们的钱变薄了:通货膨胀真相》,
《中国通货膨胀成因的研究》,《新兴市场国家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国际金融新编》,《金融知识国民读本》,《通胀经济来了》,《中国做对了什么》,《经济与社会:第一卷》,《国际金融学》。
扩展资料:
起因:纸币是国家或地区强制发行并使用的,在货币流通的条件下,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需要的数量,多余的部分继续在流通中流转,就会造成通货膨胀。
造成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国家货币发行量的增加,政府通常为了弥补财政赤字,或刺激经济增长(如2008年四万亿刺激计划),或平衡汇率(例如中国的输入型通货膨胀)等原因增发货币。
通胀可能会造成社会财富转移到富人阶层,但一般情况下的通货膨胀都是国家为了有效影响宏观经济运行而采取措施无法避免的后果,许多经济学家认为,温和良性的通货膨胀有利于经济的发展,通货膨胀是个复杂的经济现象,其成因也多种多样。
直接原因,不论何种类型的通货膨胀,其直接原因只有一个,即货币供应过多,用过多的货币供应量与既定的商品和劳务量相对应,必然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出现通货膨胀。
百度百科-通货膨胀
本目录所列作品除两种编著外,均由曹明伦一人完成并单独署名。 《英诗金库》 (全书共五卷,本人编注1-3卷,第二署名)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7年10月出版;
《外国名诗选》 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2年01月出版。
学术论文:1、《语域再现和译者的虚拟社会角色——兼谈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载《中国翻译》2016年第1期2、《形具神生,神形兼备——谈英语长句的汉译》,载《中国翻译》2015年第6期3、《理解·转换·调整——第六届“英语世界杯”翻译大赛参赛译文评析》,载《英语世界》2015年第10期4、《“翻译暴力”从何而来?——韦努蒂理论术语violence探究》,载《中国翻译》2015年第3期5、《关于翻译研究的学术对话》,载《东方翻译》2015年第2期6、《关于中国诗歌英译的一点思考》,载《英语世界》2015年第3期7、《译文应既像原作又像译作——兼谈“最接近、最自然”二元翻译标准》,载《中国翻译》2015年第1期8、《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及其结合的方式》,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11期9、《梦魇般的魔力,幻觉般的体验》,载《中华读书报》2014年11月26日第11版10、《再谈翻译的文本目的和非文本目的》,载《中国翻译》2014年第5期11、《字贵朴而近理,不用巧而背源——第五届“英语世界杯”参赛译文评析》,载《英语世界》2014年第10期12、《当令易晓,勿失厥义——谈隐性深度翻译的实用性》,载《中国翻译》2014年第3期13、《谈英诗汉译的几个基本问题》,载《中国翻译》2014年第1期14、《田园诗人弗罗斯特的政治讽刺诗》,载《外国文学》2013年第6期15、《义贵圆通,辞忌枝碎——第四届“英语世界杯”参赛译文评析》,载《英语世界》2013年第10期16、《谈深度翻译和译者的历史文化素养》,载《中国翻译》2013年第3期17、《诗人爱伦·坡和他的诗》,载《中华读书报》2013年7月24日第11版18、《谈非文学译者的文学文化素养》,载《东方翻译》2013年第2期19、《弗罗斯特诗歌在中国的译介——纪念弗罗斯特逝世50周年》,载《中国翻译》2013年第1期20、《弗罗斯特与〈游艺场〉——纪念弗罗斯特逝世50周年》,载《中华读书报》2013年1月23日第11版21、《爱伦·坡:一团纷乱浑沌的强烈激情》,载《中华读书报》2012年12月5日第11版22、《谈翻译中的文化移植和信息补偿》,载《中国翻译》2012年第4期23、《知其人·论其世·译其文——第三届“英语世界杯”参赛译文评析》,载《英语世界》2012年第10期24、《“翻译研究也需要翻译”——再谈西方翻译理论引介过程中的误读误译问题》,载《外语研究》2012年第3期25、《“语言游戏”的规则和技巧》,载《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26、《中国当代译论对佛教典籍的失察和误读》,载《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27、《自具衡量,即义定名——谈perfect storm意义之演变及其汉译》,载《中国翻译》2011年第6期28、《Perfect之汉译“完美”未必完美——从三部美国**片名之汉译说起》,载《东方翻译》2011年第5期29、《善查、善辨、善思方可有“善译”——第二届“英语世界杯”参赛译文评析》,载《英语世界》2011年第10期30、“The Textual Purpose Is Translators' Fundamental Purpose”, 载《比较文学:东方与西方》2011年第1期(第14辑)31、《以所有译其所无,以归化引进异质》,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32、《英语定语从句译法补遗之补遗》,载《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33、《谈英汉词典之释义和译者之措辞——以no (not) more…than+从句(短语)的翻译为例》,载《中国翻译》2011年第1期34、《晓其文·译其意·传其神——首届“英语世界杯”参赛译文评析》,载《英语世界》2010年第12期35、《巴斯内特〈翻译研究〉(第三版)导读》,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36、《洗垢求瑕,追求善译——〈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译文评析》,载《中国翻译》2010年第3期37、《翻译中失去的到底是什么》,载《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38、《序译苑新谭》,载《译苑新谭》第1辑第i-iv页,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39、《谈词义之确定和表达之得体》,载《中国翻译》2009年第4期40、《关于译诗和新诗的一点思考》,载《现实与物质的超越》第18-19页,青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41、《爱伦·坡作品在中国的译介——纪念爱伦·坡200周年诞辰》,载《中国翻译》2009年第1期42、《孤独的过客,不朽的天才——纪念爱伦·坡200周年诞辰》,载《外语教学》2009年第1期43、《中国当代译论求瑕》,载《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论文集》第365-380页,外文出版社2008年出版44、《伊丽莎白时代的三大十四行诗集》,载《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2009年第2期全文转载45、《谈译者的主体性及其学识才情》,载《中国翻译》2008年第4期46、《我是否可以把你比喻成夏天》,载《外国文学评论》2008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2009年第3期全文转载47、《揭开“纯语言”的神学面纱——重读本雅明的〈译者的任务〉》,载《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48、《谈翻译中的语言变体和语域分析》,载《中国翻译》2007年第5期49、《谈译文语篇之构成和语境中的词义》,载《中国翻译》2007年第4期50、《文本目的——译者的翻译目的》,载《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51、《翻译中的历史语境和文化语境——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汉译疑难探究》,载《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52、《语言转换与文化转换——读宋正华译〈苏格兰〉》,载《中国翻译》2007年第2期53、《广告语言的基本特点及其翻译》,载《中国翻译》2006年第6期54、《约而意显·文而不越——重读支谦〈法句经序〉》,载《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55、《论以忠实为取向的翻译标准——兼论严复的“信达雅”》,载《中国翻译》2006年第4期56、《Translation Studies在中国的名与实——兼谈翻译学的学科范围和界线问题》,载《上海翻译》2006年第3期57、《从教学视角看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载《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58、《“五失本”乃佛经翻译之指导性原则——重读道安〈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序〉》,载《中国翻译》2006年第1期59、《谈英语报刊新闻的基本特点及其翻译》,载《中国翻译》2005年第6期60、《字去而意留·辞殊而意显》,载《中国翻译》2005年第4期61、《就〈两条路〉参考译文答读者问》,载《中国翻译》2005年第4期62、《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引介过程中的误读倾向》,载《上海翻译》2005年第3期63、《谈谈译文的注释》,载《中国翻译》2005年第1期64、《翻译目的——译者的目的》,载《文学翻译报》2005年第1期65、《散文体译文的音韵节奏》,载《中国翻译》2004年第4期66、《海明威死亡意识中的宗教因素》,载《国外文学》2004年第3期67、《英译汉的若干基本原则》,载《中国翻译》2004年第1期68、《译者应始终牢记翻译的目的》,载《中国翻译》2003年第4期69、《名正而后言顺·器利而后事成》,载《中国翻译》2003年第1期70、《翻译中的借情写景和意象转换》,载《中国翻译》2002年第5期71、《关于弗罗斯特若干书名、篇名和一句名言的翻译》,载《中国翻译》2002年第4期72、《是诠释还是揣测——评〈鸦声的诠释〉》,载《名作欣赏》2002年第2期73、《从“最接近,最自然”开始》,载《中国翻译》2002年第2期74、《〈页边集〉选译译文点评》,载《中国翻译》2002年第1期75、《英语定语从句译法补遗》,载《中国翻译》2001年第5期76、《弗罗斯特若干诗集书名的翻译》,载《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9期77、《爱伦·坡其人其文新论》,载《四川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7期78、《违规亦违法的“编选”》,载《文学自由谈》1999年3月号79、《爱伦·坡幽默小说一瞥》,载《名作欣赏》1997年第4期80、《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翻译研究》,载《中国翻译》1997年第3期81、《关于编注〈英诗金库〉的几点说明》,载《四川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82、《也谈中国人字、号的英译》,载《中国翻译》1995年第5期83、《fur seal 的翻译及其它》,载《中国翻译》1995年第1期84、《人生的意义——写在海明威〈获而一无所获〉中译本出版之时》,载《文艺报》1993年7月24日第8版85、《一名之立·三月踌躇》,载《文学翻译报》1992年第9期86、《人生皆虚无·虚无乃人生——谈海明威的〈获而一无所获〉》,载《四川教育学院学报》1992年第4期87、《也说莎剧名句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载《中国翻译》1990年第5期88、《关于翻译庞德两行短诗的通信》,载《文学翻译报》1990年第6期89、《随心所欲、一往情深——谈〈玛米恩〉:弗洛登战役传奇》,载《名作欣赏》1989年第2期90、《〈玛米恩〉史诗般的传奇——二谈司各特的诗》,载《四川教育学院学报》1989年第3期91、《庞德的两行诗还是没有译好》,载《文学翻译报》1989年第12期92、《重返伊甸的研究》,载《文学翻译报》1989年第7期93、《误译·无意·故意——有感于当今之中国译坛》,载《中国翻译》1988年第6期94、《高校英语专业翻译课教学之我见》,载《四川教育学院学报》1986年第3期95、《司各特的诗》,载《外国文学研究》1985年第1期 《爱伦·坡论诗》 《中外诗歌研究》 1994年4期;
《创作哲学》(爱伦·坡 著) 《中外诗歌研究》 1998年4期;
《诗歌原理》(上) (爱伦·坡 著) 《中外诗歌研究》 1999年1期;
《诗歌原理》(下) (爱伦·坡 著) 《中外诗歌研究》 1999年2期;
《弗罗斯特诗论二篇》 《中外诗歌研究》 2000年3期;
《关于诗艺的对话》(弗罗斯特 等) 《中外诗歌研究》 2001年3期;
《我与诗》 (查尔斯·赖特 著) 《中外诗歌研究》 1989年1期;
《火与冰》 《外国文学》 1981年11期;
《迪金生诗五首》 《外国文学》 1982年4期;
《哈代诗四首》 《外国文学》 1983年3期;
《布鲁克丝诗四首》 《诗刊》 1981年11期;
《诗的艺术》 《星星诗刊》 1981年8期;
《霍尔夫妇诗二首》 《星星诗刊》 1988年12期;
《斯宾塞十四行诗二首》 《星星诗刊》 1992年8期;
《拜伦抒情诗二首》 《星星诗刊》 1991年8期;
《查尔斯·赖特诗四首》 《星星诗刊》 2003年1期;
《霍斯曼诗三首》 《绿洲》 1983年6期;
《叶芝诗二首》 《绿风》 1985年6期;
《叶芝诗六首》 《译海》 1985年2期;
《约翰尼·伯尔》(斯坦贝克 著) 《译林》 1987年1期;
《战后琴声》等 编入《二十世纪外国诗选》 四川文艺出版社 1987年1月出版;
《意 志》等 编入《当代英美诗歌鉴赏指南》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7年10月出版;
《寂静的午时》等 编入《英国名诗详注》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年3 月出版;
《司各特及其[湖上夫人]》 编入《世界名诗鉴赏词典》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年2月出版;
《马维尔及其[花园]》等 编入《外国抒情诗赏析辞典》 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年1月出版;
《华兹华斯及其[我心儿激动]》等 编入《外国抒情诗赏析辞典》 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年1月出版;
《拜伦及其[她身披美丽而行]》等 编入《外国抒情诗赏析辞典》 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年1月出版;
《雪莱及其[西风颂]》 编入《外国抒情诗赏析辞典》 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年1月出版;
《济慈及其[西腊彩瓶颂]》等 编入《外国抒情诗赏析辞典》 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年1月出版;
《阿诺德及其[多佛尔海滩]》 编入《外国抒情诗赏析辞典》 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年1月出版;
《霍普金斯及其[风鹰]》 编入《外国抒情诗赏析辞典》 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年1月出版;
《狄金森及其[我为美丽而死去]》 编入《外国抒情诗赏析辞典》 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年1月出版;
《未走之路》(译诗)编入台湾九年一贯国中《国文教材第六册》南一书局2006年出版。
藏头翻译四川大学校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Sea, all water, receives all rivers;
Utmost wit listens to all sides.
关于“丁钢的学术成果”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周丽号的签约作者“浅墨飞雨”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丁钢的学术成果”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丁钢的学术成果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主持有“全球化背景下的...
文章不错《丁钢的学术成果》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