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历史沿革

网上有关“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历史沿革”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历史沿革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悠久,始于1938建立的国立师范学院史地系。1949年底,国立师范学院并入湖南大学。1953年院系调整,建立湖南师范学院(1984年更名为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1996年,历史系与中文系合并为文学院。2003年11月,从文学院分离出来,正式成立历史文化学院 。

70多年来,先后有著名语言文字学家杨树达先生;中国政治史研究专家李剑农先生;著名历史学家、我国近代史学科开创者之一林增平先生;世界史大家皮名举先生、著名西方史学家、翻译家谢德风先生,西方史学史专家孙秉莹先生、著名古代史专家陶懋炳等一批享誉国内外的历史学家在此执教,并且培养出了李剑鸣、欧阳哲生、郭世佑、梁景和、迟云飞、李育民、郑大华等众多杰出历史学专家,以及何清涟、郑佳明、贺梦凡等社会各界著名人士。

《论语》最好的版本是哪个

对《论语》最有名的注书是宋代大儒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中的《论语集注》十卷,在明朝以后,《四书章句集注》被指定为考试教材,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因为它有名,所以对其指责也多,最著名的说法是“六经注我”而非“我注六经”,意思是用“六经”里的话来解释自己的思想,而不是回到原典,去解释原书的意思。后代的很多观念都是受了朱熹的影响,一些流传很广的所谓儒家观点,其实完全不是孔子本意,如“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等等,所以在研读《论语》的时候,我刻意避开了这部书。

我看得最仔细的是傅佩荣的《细说论语》。这本书把《论语》里面的话一句一句的翻译出来,然后加上解释,很全面、严谨。傅佩荣在美国耶鲁大学接受西方哲学教育,他的研究以认识深度见长,很多观点发人深省。但也有一些强求的地方,比如“六十而耳顺”,他认为“耳”是衍生出来的字,应该是“六十而顺”,顺五十所知的天命;再比如他解释“克己复礼”,把“克”解释成“能够”的意思,“克”自然有“能够”的意思,比如克勤克俭,意思是能勤能俭,但当“能够”讲时,“克”后面一般跟形容词或动词,不会跟名词,不能说“能够树”、“能够桌子”,只能说“能够勤奋”、“能够运动”,能看出他的古文功底似乎有点欠缺。我还看过他写的《细说孔子》,听过他讲的《问道孔子》、《跟孔门弟子学知慧》等讲座,收获很大。

第二本书是毛子水的《论语注译》。毛子水是台湾著名教授,1893年生,1988年去世,人称“五四时代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的注释体现了深厚的功力,引证很多;在翻译上也多有独到之处,读之很受启发。他的观点大部分在“今注”里面体现,有时候把自己的学术观点也写了进去,比如对那些繁文缛节的“礼”,认为不是专门研究礼制的学者可以不必费时去研究。所以这本书不仅是译注,而且还有导师的作用。

第三本书是《论语译注》,作者杨伯峻。杨伯峻是公认的国学大家,他出生书香门第,幼年在祖父、父亲指导下读《左传》,后随叔杨树达(著名的语言文学家)学习,后拜在黄侃先生门下,曾经在兰州大学任过教,可惜我上学的时候他已经离开了。杨伯峻的解释显示了他雄厚的古文功底,其对古籍的引用之博、对古代风俗的研究之深,让人叹为观止。这本书是所有研究《论语》的人都不能忽略的一本书。它的“译”,非常通俗易懂,而“注”又深刻精到,初学者、研究者都能从中受益。只可惜这本书只有“译注”没有解释,读之不怎么过瘾。

第四本书是《论语今读》,作者是著名的美学家李泽厚。李泽厚的《今读》是他个人对《论语》的解读,他的美学家身份决定了他对《论语》解读的独到,他更侧重于美学和艺术,书中谈到了很多艺术观点,是我前所未闻的。他的译文多参考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在“注”和“译”的方面没有太多的创新,精华在“记”的部分。

第五本书是《论语高级解读》,是台湾通行的国学读本,台湾国学教师的必读手册。因为是高级解读,所以它没有按《论语》的体例进行逐句的解释,而是把《论语》的思想分成几个大类,如德行类、言语类、政事类、文学类等等,把《论语》中相关的内容集合起来,进行综合阐释,这样当然不全面,但重点突出。在每条《论语》解释后面都有一条“析论”,里面扩展了很多知识,像《孟子》、《史记》、《后汉书》等等,读之对《论语》的理解更加条理化。

第六本书是北京大学教授李零先生的《丧家狗:我读论语》。李零是一位教授,这本书是他讲课的教材,尽管学术性很强,但大量运用口语,所以读起来也比较轻松。内容很丰富,见解也很深入,讲得也很明白,唯一缺点是他没有对《论语》进行完整准确地注和译,所以有很多缺漏的地方。这本书的名字叫《丧家狗》,很有意思。“丧家狗”是《史记》里记载的对孔子的形容,但李零先生把它扩展了一下,认为“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不过我个人认为,孔子确实怀抱理想,但在现实中不是找不找精神家园,而是找不到施展才华的舞台。他是一个有精神家园的人,而且为后人创造了一个美妙的精神家园,让后人一遍一遍的浏览、观赏,回味无穷。

第七本书是李里的《论语讲义》。李里是个传奇式的人物,他爱好国学,平时着布鞋长衫,被称为“长衫先生”,初中文凭却成了倍受欢迎的大学老师,曾提着十块腊肉去求教国学大师季羡林并结为忘年交……但这些是在我读过他的书之后才知道的。他的解读比较浅显、生动,我受了不少启发。因为是讲义,读之也轻松。

第八本是南怀谨的《论语别裁》。南老在国学和佛学方面的造诣极高,知识又特别丰富,他的书,包括《老子他说》等都一样,古代的典故很多,但有点题。这些书大部分是他的学生听课记录整理而成,读之轻松,但太白话,有点啰嗦。南老的观点在台湾影响很大,几本台湾作者的书里都有他的观点的影子。

有意思的是,《论语》的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翻译,中学课本上译为“学习然后经常复习,不是很高兴的事吗?”我翻的所有书都没有这样的解释,共同的解释是:“学习然后在适当的时候应用到实践,不是很高兴的事吗?”我在山大小学期讲《论语》的时候,曾经问过山大的学生,他们也认为是“学习然后经常复习”,因为他们的教材就是这样写的,不这样答就会被判错。我问:“谁课后经常复习而感到快乐的请举手!”——没有人。可见教材的力量是多么的巨大,也可见我们对论语的误解有多么的多。

我还参考过一本很“不上讲究”的注释《论语》的书,是蓝天出版社的“国学今读大书院”中的《论语》,封面上赫然写着“孔丘原著”。《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的,内容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所以说“孔丘原著”是个大笑话。且稍有国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古人尊称别人时,一定不能直呼其名,即使《论语》真是孔子“著”的,那也应该写“孔子著”,或“仲尼著”,而绝不可能是“孔丘著”。但尽管“孔丘原著”滑了天下之大稽,但书中的内容却很有启发,慢慢地竟成了重要参考书。开卷有益,只要是圣贤书,真是开卷有益啊!

有点长 您自个儿看哈

? 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杨先生的这本书,是以白话解释《论语》。深入浅出,解析有条理,出处明白。章节的划分,文字的校对,名物制度的考证还是让人信服的。这本书译文简洁。在读过杨先生的译注之后,《论语》中的词句含义就应该没有大问题了。这本书优点是字词解释很好,适合现代人打基础。

? 在疏通词句方面,推荐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因为读一本书,首先要疏通词句,明白书中每一句话的字面含义。这本书主要在于它立足原文和释义,解析中正,看这本书不会理解偏歪。杨伯峻先生的版本最好,因为可以自己理解和思考。这本书优点是字词解释很好,注释严谨。如果是想看别人怎么理解的,选其他版本。看个人选书的出发点。一开始选择其他版本,看别人的看法,有容易先入为主的弊端。?

? 因为刚开始阅读可能有一些具体的字句、名目不是很好理解。有一本白话文翻译,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当然,除了适当的注释外,还有整句整段的翻译,可谓字义精准,是初涉《论语》的绝佳读本。所以说,这个版本比较大众化,适合大多数人。杨伯峻版注解应该普遍认可的一版。如果要深入研究的话,曹魏何晏的《论语集解》,南朝皇侃的《论语义疏》,清刘宝楠的《论语正义》(或许还有康有为的《论语注》)等等都是绕不开的本子。

? 杨伯峻先生出身书香门第,家学渊源深厚。民国时期的著名文字学家杨树达就是杨伯峻先生的叔父。杨伯峻先生写过不少研究古汉语语法的书。迄今为止,他最为大众所知的著作就有《论语译注》。其它各种版本的论语我都有去对比过,但是皆不如杨老先生所译的微言大义。

关于“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历史沿革”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2)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雁梅的头像
    雁梅 2025年08月04日

    我是周丽号的签约作者“雁梅”

  • 雁梅
    雁梅 2025年08月04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历史沿革”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历史沿革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

  • 雁梅
    用户080403 2025年08月04日

    文章不错《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历史沿革》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周丽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