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中国古代春秋·战国历史简介有哪些?”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中国古代春秋·战国历史简介有哪些?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春秋五霸,一般的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齐桓公与葵丘之会: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今河南民权东北)大会诸侯,参加会盟的有齐、鲁、宋、卫、郑、许、曹等国的国君,周天子也派代表参加。会上订立盟约,规定同盟之国要言归于好,还不要乱筑堤防,不要囤积粮食,不要擅自封邑给卿大夫而不报告天子,史称“葵丘之会”。从此,齐桓公成为中原诸侯的霸主,得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史称“齐桓公始霸”。
城濮之战与践土之盟:公元前632年,楚围宋,宋向晋告急。晋文公率军救宋。晋军为避开楚军的锋芒,主动退军“三舍”,至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晋文公会晋、宋、齐、秦军,大破楚军,这就是著名的城濮之战。
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大会诸侯于践土(今河南原阳),与会的有鲁、齐、宋、蔡、郑、卫、莒等国,天子派代表参加了会盟。盟约规定:“皆奖王室,无相害也。”史称“践土之盟”。
楚庄王问鼎:楚庄王时,孙叔敖为宰,整饬内政,兴修水利,国势强大。公元前606年,楚庄王率军至雒邑的郊外,周定王被迫举行慰劳欢迎之礼。庄王“问鼎小大轻重”,鼎是王权的象征,说明他有代周的野心。
郩之战:公元前627年,秦袭郑,在回军至肴(今陕西潼关东)时,为晋军截击,秦军的三个将军被俘,全军覆灭,史称“肴之战”。
弭兵之会:春秋中期,晋、楚争霸,祸及郑、宋等小国,小国普遍厌战,而晋、楚也疲于攻战,也想暂时休战,这是“弭兵”运动的背景。弭兵之会是由宋大夫向戎倡议的。公元前546年,晋、楚、齐、秦、鲁、宋、郑、卫、曹、许、陈、蔡、滕、邾共十四诸侯会于宋,决定以晋、楚两大国为盟主,除齐、秦不作为从属国看待外,其他从属于晋、楚的国家要互朝晋、楚,承担晋、楚两国给予的义务,史称“弭兵之会”。弭兵之会是在晋、楚势均力敌的情况下产生的,会盟后,晋、楚四十年没有发生大的战争,这对于发展经济、安定生活有很大好处。
2? 战国七雄
经过春秋时期的长期战争,到战国时形成了齐、魏、赵、韩、秦、楚、燕七国争雄的局面,七个诸侯国国势加强,兼并战争加剧,被称为战国七雄。
3? 春秋与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区别
武器的进步: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与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相比,军队使用的武器有所进步。春秋时期的兵器多是铜制的,主要有矛、剑、戈、弓矢等,战国时期随着冶铁技术的进步,矛、戟、剑等武器逐渐由铜制改为铁制,比以前更加锋利和坚韧。同时,一些大型兵器如用机械力量放射的弩机等比以前更加广泛。
兵种的变化:西周春秋时期的主要兵种是战车部队,作战方式主要是列阵作战。战国时期的兵种则有步兵、骑兵和车兵,步兵、骑兵较之车兵轻捷灵活,作战方式也由列阵而战改变为争夺战和运动战。由于武器的先进和军队数量的增加,攻城战和大规模野外作战已是很普遍的现象。
兼并战争的性质: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各霸主以扩大势力范围及掠夺土地、人口、财富为目的。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统一战争的性质。
4? 魏国经略中原
魏国是变法最早的国家,封建政权建立较早,社会改革进行较快,所以魏国的经济力量日益雄厚,成为战国初期实力最强的国家。
桂陵之战:魏国自恃强大,不断进攻韩、赵,三国联盟破裂。公元前354年,魏攻赵,齐国出兵相救,齐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师,孙膑是著名的军事家,他与田忌谋略,西攻魏国,魏军在桂陵遭到齐军阻截,大败,主将庞涓被擒。这就是以“围魏救赵”的战法著称于世的“桂陵之战”。
马陵之战:公元前342年,魏攻韩,齐国又出兵相救,以田忌、田婴为将,孙膑为师,魏以太子申为上将军,与庞涓迎击齐军,齐军用孙膑之计,诈败,魏军紧追,追至马陵(今山东范县西南),中齐军埋伏。魏军大乱,死者无数。庞涓自杀,太子申被虏,这就是著名的“马陵之战”。
“徐州相王”: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后,魏国元气大伤,逐渐失去了雄居东方的地位,公元前361年魏国将都城由安邑(今山西夏县)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积极寻求同盟者共同对付秦国。在此种情况下,公元前334年,魏惠王与齐威王会于徐州(今山东滕州市东南),相互尊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
5? “合纵”与“连横”
所谓“合纵”,就是关东各国为了抗拒秦国,组成军事联盟;秦为了拆散各国的联合,破坏“合纵”,以便于各个击破,就在关东积极争取与国,称为“连横”。由于各国的矛盾错综复杂,合纵和连横并不十分稳固。公元前298年,齐与韩、魏合纵攻秦,一直攻入函谷关,相持三年,迫使秦国割地求和,韩、魏收回了被秦侵占的一部分领土,齐在东方声威大震。
6? 乐毅伐齐
公元前284年,秦、韩、赵、魏、燕五国联军在燕将乐毅的指挥下,在济西大败齐军,乐毅指挥燕军攻入齐都临淄,连下七十余城,史称“乐毅伐齐”。后来齐人田单用“火牛阵”大破燕军,才使齐国转危为安,但齐国已无力与秦国相抗衡。
7? 秦“远交近攻”
赵国经过武灵王的改革,成为北方大国,由于齐、楚等国的衰弱,赵国成为唯一能够勉强与秦相抗衡的国家。秦昭王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一方面拉拢东方的齐、楚,一方面积极地对外用兵,不断侵占邻国的土地。
8? 长平之战
公元前262年,秦国攻韩国,韩向赵求救,赵派大将廉颇率兵进驻长平,廉颇采取坚壁固守、以逸待劳的策略,秦军久攻不下,两军相持一年多。公元前260年,赵王中了秦的反间计,改用赵括代替廉颇。赵括只知纸上谈兵,缺乏实战经验,他一到长平,就改守为攻,向秦全面出击。秦将白起佯败后退,另设两支奇兵包抄赵军后路,赵括被乱箭射死,赵军40余万被俘,白起将其全部坑杀,赵国从此一蹶不振。这就是著名的“长平之战”。
9? 秦统一六国的兼并战争
公元前238年,秦王亲政后,幽禁太后,罢免吕不韦,以尉缭、李斯为辅,秦国为之一振。公元前230年,秦王政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统一六国的兼并战争。公元前230年,秦派内史腾攻韩,俘韩王安,韩亡。公元前229年,秦将王翦率军攻赵,次年赵王被俘,赵公子嘉自立为王。公元前222年,代王嘉为秦将王贲所俘,赵亡。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派荆轲行刺秦王未遂,秦遂起兵攻燕。次年下燕都蓟城,燕王喜逃到辽东,杀太子丹求和。公元前222年与代王嘉同时被俘,燕亡。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攻魏,引河水灌大梁,魏王嘉出降,魏亡。公元前224年,秦王派王翦率军60万伐楚,次年,俘楚王负刍,平定楚地。公元前221年,秦将王贲攻齐,俘齐王建,齐亡。至此,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
秦统一的历史必然性:
①从经济上讲,秦统一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割据的状态下,各国关卡林立,强征勒索,给交通和商业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战国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强烈要求政治上的统一,以为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②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自西周灭亡以后,中国一直处于战乱之中,长期的割据混战,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人们强烈要求结束分裂割据的局面,向往“四海之内若一家”的前景,统一已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③从民族关系上讲,经过春秋、战国长期的民族融合,华夏族在中国境内形成一个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且有较高的经济、文化水平。
④秦国的强大决定了由秦国来完成统一全国的历史使命。秦国的商鞅变法比较彻底,“军功爵”制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奖励农耕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严密的吏治和法制提高了工作效率。与秦相反,东方六国变法不彻底,内部又纷争不已,国力一再削弱,由秦国完成统一也就成为必然。
⑤秦王嬴政在统一过程中表现了他的雄才大略。他除掉了吕不韦、嫪毐、太后集团,有利于政令的统一,注重网罗人才,任用尉缭、李斯、王翦、王绾、蒙恬等人,各尽其用;在军事上,采取了“远交近攻”的政策,逐步瓦解六国。秦王政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在秦统一六国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春秋”名称的由来:因孔子编写的记载这段历史的史书《春秋》而得名。
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到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这段时间里,周王室所分封的诸侯力量逐渐强大而轮流称霸,王室徒有虚名,只能依赖诸侯霸主发号施令。
这段时间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历史时期,它恰好与《春秋》所记载的历史时期(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大致吻合,所以历史上称之为“春秋”。
扩展资料
春秋时期的列国可以分为几类:一、周的宗室,如鲁、卫、燕、郑、曹、蔡等国;二、周的功臣,如齐、秦等国;三、前代的后裔,如宋、陈等国;四、被中原诸侯国视为蛮夷的国家,如楚、吴、越等国。
其中,按规模来说,晋、楚、齐、秦都是春秋的大国,其他小国主要分布在这四国之间,成为大国争霸博弈的棋子。吴、越两国稍晚兴起,都在东南方。
1、鲁:鲁国是周公旦之子伯禽的封国,国都奄(今山东曲阜)。奄曾经是商的都城,分封鲁国是为了镇压商的遗民,国内的公族卿大夫势力强大。
2、卫:卫国是康叔封的封国,最初国都为朝歌(今河南淇县)。朝歌是商末的都城,分封卫国是为了镇压商的遗民。公元前7世纪中叶,卫国因狄族的进攻迁至黄河南岸。
3、燕(北燕):春秋时有几个燕国,其中我们所熟知的后来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的是北燕国,即召公奭之子克的封国。
4、齐(姜氏):齐国是西周初分封姜子牙的诸侯国,国都为营丘(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齐国地位很高,周朝允许齐国讨伐东方有罪的小国。齐桓公时齐国称霸。到春秋晚期,先前从陈国逃亡到齐国的陈敬仲的后人田氏逐渐掌握齐国政权,最终取代姜氏统治齐国。
5、楚:楚国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诸侯国。西周初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地位并不如鲁、卫、等国那样高。但楚人不以为然,在公元前9世纪,楚国的君主熊渠甚至封自己的三个儿子为王,以示与周朝分庭抗礼。在公元前704年,楚国君主熊通称王,即楚武王。
6、晋:周成王灭唐国后,封其弟叔虞到唐地(今山西西南部),叔虞之子夑改名为晋。公元前678年,曲沃武公夺取晋的君位。晋文公时称霸,后来断断续续成为北方的霸主。春秋末期晋的卿大夫势力已占上风,到公元前453年基本形成家分晋的态势。
7、秦:秦襄公时,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被封为诸侯,成为开国之君。初都西犬丘(今甘肃礼县东北),后迁平阳,秦德公时,迁至雍城。春秋时,秦在今陕西、甘肃两省内拓展疆域,但由于东有强大的晋国难以发展。
8、郑:郑国分封于公元前806年。初期国都郑(今陕西华县),后迁至新郑(今河南新郑)。春秋时期,因其位置处在各国争霸的十字路口上,因而被常常卷入到大国争霸中。
9、宋:宋国是商贵族微子的封国。西周在平定武庚叛乱后,再行分封时,既派宗室镇守商的故地,又分封商的遗民以为怀柔政策,也是为了保留商的祭祀。国都商丘(今河南商丘)。
10、曹:周武王的弟弟振铎被封到曹地(今山东菏泽一带),建立曹国。到公元前487年,因曹国最后一个君主伯阳背着晋国侵犯宋国,被宋国灭亡。
11、蔡:周武王的弟弟蔡叔度,参加武庚的叛乱,失败后遭到流放。其子胡因功又被封于蔡地(今河南上蔡)。后迁新蔡(今河南新蔡),又迁下蔡(今安徽凤台),受到楚国的控制。到公元前447年,蔡国被楚国灭亡。
12、陈:陈胡公(妫满)据说是舜帝的后人,被周武王封到陈地。初都株野(今河南柘城县东北),后迁宛丘(今河南淮阳)。受到楚国的控制。公元前478年,楚惠王灭陈。
13、吴:相传吴国的祖先是周太王的儿子太伯和仲庸兄弟,因其弟季历继承太王的君位逃到南方,在长江下游建立吴国,国都姑苏。后来在申公巫臣的帮助下,吴国渐渐强大起来。到吴王阖闾时称霸,一度破楚,其子夫差时更是到中原争霸。公元前473年为越王勾践所灭。
14、越:传说越国的祖先是夏禹,国都会稽(今浙江绍兴)。到越王允常之时,与吴国常有战事。到允常之子勾践时,越国一度投降吴国,后来复兴,于公元前473年灭吴,勾践也成为春秋最后一个霸主。
百度百科--春秋
关于“中国古代春秋·战国历史简介有哪些?”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周丽号的签约作者“梦蝶”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中国古代春秋·战国历史简介有哪些?”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中国古代春秋·战国历史简介有哪些?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
文章不错《中国古代春秋·战国历史简介有哪些?》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