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梦溪笔谈》的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梦溪笔谈》的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梦溪笔谈》是我国北宋时期沈括撰写的一部笔记著作。沈括(1031-1095),宋钱塘人,字存中。嘉佑间擢进士,累官翰林学士、三司史。博学能文,通天文、历算、方志、音乐等。制天文仪器,造新历,为后世所采用。创隙积、会圆两术,补《九章算术》所未及,开后世垛积术及弧矢割圆术之先河。著作除《梦溪笔谈》外,另有《补笔谈》三卷,《续笔谈》一卷,还有《长兴集》等。《宋史》有传。
《梦溪笔谈》是沈括晚年的见解和见闻的笔录,内容有故事、辩正、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权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等十七类,总结了沈括多年来对科学技术、历史、考古、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科学地记录了许多当时中国劳动人民在工业、工程上的杰出发明,如布衣毕升创造的活字印刷技术、有关中世纪指南针的装置方法、喻皓的建筑技术、陕北鄜延境内的石油等等。保存了很多非常有价值的历史资料。
据考证,《梦溪笔谈》最初刻的三十卷本,内容比今本要多,但早已散佚,仅二十六卷本经宋元明清刊刻,流传下来。宋代有扬州刻本,乾道二年又曾重刻行世,惜宋刻今皆不存,所以目前最古的版本就是现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元大德九年(1305)陈仁子东山书院刻本。此书开本很大,极为铺陈,而版框很小,装帧为当时流行的蝴蝶装,独具特色。
陈仁子,号古迂,南宋度宗咸淳十年举漕试第一,后五年南宋灭亡。入元后发誓不再出仕,筑别墅于茶陵东山,专事讲学、著述和刻书。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总结了元代书院刻书的三大优点:1,负责掌管书院的山长多精于校雠,使书校勘精审,版本价值高;2,经费充裕,版刻铺陈,非常讲究,印书质量较高;3,书版藏在书院,印刷起来极为方便,便于流通。这些优点在东山书院刻本的《梦溪笔谈》中得到了比较突出的体现,也让我们对东山书院刻《梦溪笔谈》的大开本、小版框的铺陈有了更多的理解。
此书卷首有“东宫书府”“文渊阁”两方朱文方印,卷内还钤有“汪士钟印”、“平阳汪氏藏书印”、“臣文琛印”、“甲子丙寅韩德均钱润文夫妇两度携书避难记”等印。书在元代曾藏宫中,明太祖朱元璋灭元得之,贻与太子朱标,后又归宫中“文渊阁”。清代从宫中流出,为汪士钟的艺芸精舍、松江韩氏先后收藏。时私家藏书多秘不示人,曾见此书者屈指可数。此书后为著名藏书家陈澄中收入囊中。陈澄中移居香港后,于1965年有意将包括这部《梦溪笔谈》在内一批珍贵善本出让。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为避免这批珍贵文物外流,亲自过问,责成文化部指派专人前去洽办,在国家经济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斥巨资购回,成为书林佳话。1976年文物出版社曾影印出版,2003年“中华再造善本工程”也制作出版,为大众使用提供了方便。
在中国古代众多的史料笔记中,宋代沈括撰写的《梦溪笔谈》可以说是个少有的异数:它 是为数不多的得到国际汉学家高度评价的笔记作品,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称之为 “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它又是被中国学者整理得最为深入的笔记作品,著名文献学家胡 道静先生耗费了几乎大半生的精力,为这部笔记编纂了近百万言的《校证》。《梦溪笔谈》 因此而为学人们所熟知,饮誉学界。为了便于一般读者使用《梦溪笔谈》,胡道静先生还在 《梦溪笔谈校证》的基础上做了一个简要读本——《新校正梦溪笔谈》。这个读本的初版, 距今已经近半个世纪,因为种种原因,原出版社也没有考虑对这个版本修订重版,要使用《 梦 溪笔谈》的读者一直缺乏一个好的本子。在此期间,《梦溪笔谈》的选注本却是出了几个, 据笔者所知,质量较好的有科学出版社版的李群选注本、安徽人民出版社和安徽科技出版社 共同出版的中国科大选注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选注本,但这几个选本的出版距今也有 二三十年了。胡道静先生自己还主持编写过《梦溪笔谈导读》(巴蜀书社出版)和《梦溪笔谈 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不过这些本子都替代不了作为一般通行本的《梦溪笔谈》标 校整理本。最近,上海书店出版社在该社“历代笔记丛刊”中出版的《梦溪笔谈》,弥补了 这个缺憾。尤为难得的是,该书的整理出于胡道静先生的受业弟子金良年之手。据该整理本 “后记”称,金氏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就在胡道静先生指导下研读《梦溪笔谈》,并 参加过胡道静先生主持的《梦溪笔谈导读》和《梦溪笔谈全译》的注释,在此基础上,为了 让老师整理《梦溪笔谈》的事业继续发扬光大,以《新校正梦溪笔谈》为蓝本,吸取近年来 的各家研究成果,整理了一个新的本子。经初步翻阅,笔者认为这个新整理本有以下几个特 点:?
首先,这个本子基本汲取了《新校正梦溪笔谈》的整理成果,并在校勘记中一一标明来由, 弥补了读者寻觅《新校正梦溪笔谈》不得的缺憾。?
其次,这个本子把胡道静先生一直想做的一件事化为了现实,那就是:上世纪60年代后期收 归北京图书馆珍藏的元刊本《梦溪笔谈》26卷,在编纂《梦溪笔谈校证》和《新校正梦溪笔 谈》时无法利用,珍本既然现身,自当用来对过去的成果进行重新梳理。新整理本贯彻了胡 道静先生夙愿,在《梦溪笔谈》前26卷的整理中,采用了元刊本作为底本,进一步提高了整 理《梦溪笔谈》工作的质量。从校勘记中可以看出,前26卷改用元刊本做底本,不仅减少了 许多纠正后来刊本讹误的校勘量,同时,从元刊本的字形讹误中得到规律,连带是正了许多 过去有疑问而不敢轻易改动的地方。?
第三,新整理本广泛吸收了对《梦溪笔谈》的研究新成果,使读者在使用时免于东寻西找之 苦。尤其是,胡道静先生整理《梦溪笔谈》时,因为当时思想观念的限制,对于笔记中术数 方面的内容基本不予深入,而新整理本则在这个方面弥补了过去的薄弱环节。《梦溪笔谈》 的内容非常广泛,据笔者所知,金氏是古典文献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对科技史有一定程度的 涉猎,做过李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纸和印刷”分册和《亚洲古兵器图说》的责任编辑, 对神秘文化也抱有很大的兴趣,这些知识背景,对于校勘《梦溪笔谈》来说是非常必要而且 有益的,只嫌其少而不嫌其多。?
第四,新整理本继承胡道静先生在文献校勘方面“校算”的传统,对笔记中的数学、天文和 乐律方面的数据材料做了进一步的复核。在一些地方,新整理本还审慎、得当地采用了“理 校”的手段,解决了一些文字上的疑难问题。?
最后,新整理本为《梦溪笔谈》的全部条目拟写了标题,重新编制了索引(《新校正梦溪笔 谈》没有附索引,《梦溪笔谈校证》只做了人名索引,而新整理本则将书中的人名、文献名 和年号全部编为索引),这些小附件对读者来说是非常方便的。到现在为止,古代笔记的整 理本已经出版了不少,但为之编制索引的却为数不多,在此也希望古籍整理者和出版者能为 读者考虑,尽可能地为整理本古籍附上索引。
知识简介及详细资料
配置超牛的,电视采用WCG广色域屏,还原色彩斑斓世界。利用KSF(氟化物)技术将色域提升了20%,NTSC高达85%,为我们展示更多自然界真实丰富的色彩。超级电视内置4K图像臻彩引擎M-Genuine S1-Pro,整合多项画质技术,解决了画面噪点,抖动失真及亮度失真等问题,全面恢复内容细节,还原自然细致的影像世界。搭载画质新宠HDR显示技术,极大提升动态范围及对比度,还原真实自然的光照情况。即使在强光或黑暗背景中,也能看清画面的细节和层次。让你能沐浴光芒熠熠的阳光,也能探索深邃莫测的幽谷。当你拍摄出HDR精美视频和时,结合4K HDR解码技术,向你展示身临其境的光影效果。
微型百科全书的古典名著
概念
知识也是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包括人类自身)的成果,它包括事实、信息的描述或在教育和实践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是人类从各个途径中获得得经过提升总结与凝练的系统的认识。在哲学中,关于知识的研究叫做认识论,知识的获取涉及到许多复杂的过程:感觉、交流、推理。知识也可以看成构成人类智慧的最根本的因素,知识具有一致性,公允性,判断真伪要以逻辑,而非立场。知识的定义在认识论中仍然是一个争论不止的问题,罗伯特?格兰特指出,尽管"什么是知识"这个问题激发了世界上众多伟大思想家的兴趣,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而明确的界定。
从类型学看,知识可分为简单知识和复杂知识、独有知识和共有知识、具体知识和抽象知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等。20世纪50年代,世界著名的科学学大师麦可?波兰尼(卡尔?波兰尼的弟弟)发现了知识的隐性维度,并认为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发现。
知识的概念是哲学认识论领域最为重要的一个概念。
知识如果不能改变行为,就没有用处;但是知识一旦改变了行为,知识本身就立刻失去意义。--《未来简史》
汉语词语 汉语词源"知识"的"知",字从矢从口,矢亦声。"矢"指"射箭","口"指"说话"。"矢"与"口"联合起来表示"说话像射箭,说对话像箭中靶心"。本义:说的很准(一语中的)。 "不知"或"未知"就是指话没有说准,就好像射箭没有击中靶心。箭有没有射准,可以由报靶员证实;话有没有说准,可以由公众检验。例:十八世纪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声称他知道哈雷彗星的行为规律,并预报这颗彗星于1759年重新出现。后在1759年1月21日,人们果然又一次看到这颗彗星。哈雷说的很准,这就是"知"。
"知识"的"识",繁体写作"识"字从言从戠,戠亦声。"戠"字从音从戈,《说文》称此字的字义已因师承中断而阙如,其实我们如今还是可以了解其本义的。"戠"字从音从戈,本指古代军队的方阵操练。"音"指教官口令声(包括号令军阵进退的鼓声、军人喊杀声),"戈"指参加操演军人的武器。随着教官指令,军阵会出现整体前进或后退、左移或右移、横排伫列依次前进、一起向左挥戈、一起向右挥戈等整齐划一的团体动作,在检阅台上往下看军阵操练,就好像我们在体育场看台上观看团体操表演,会看到参演人员整齐划一的动作所形成的各种图形。 因此,"戠"字本义就是"规则图形及其变换"。凡从"戠"之字皆此义。例∶"织"就是在布匹制造过程中加入图案,使其成花布。又如,"帜"就是在旗布的制造过程中加入本国的图案,作为本国标志,如中国国旗有五星图案,美国国旗有星条图案,英国国旗有米字形图案等。再如,"职"就是团体操参演人员,任务就是接受指令,然后作出要求的动作。参演人员都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团体操变换出各种图形。综上所述,我们在此给出"识(识)"的本义、引申义。本义:用语言描述图案的形状和细节。 引申义:区别、辨别。举例:"识字"就是"根据字的形状、结构、笔画认字"。同时学习知识有速度,有方法,迅速学习知识或者迅速知道知识是需要方式和方法的,例如:通过网路渠道学习,通过书籍学习等。
引证解释 相识的人;朋友。 《墨子·号令》:"其有知识兄弟欲见之,为召,勿令入里巷中。" 岑仲勉 注:"知识,友人也。"《吕氏春秋·遇合》:"人有大臭者,其亲戚兄弟妻妾知识无能与居者。"汉 孔融 《论盛孝章书》:"海内知识,零落殆尽,惟有 会稽 盛孝章 尚存。"唐 白居易 《感逝寄远》诗:"昨日闻甲死,今朝闻乙死。知识三分中,二分化为鬼。"明 罗贯中 《风云会》楔子:"近奉圣旨,招募智勇之士……兄弟,但有知识,当为国引进咱。" 结识;交游。 《南史·虞悰传》:" 悰 性敦实,与人知识,必相存访,亲疏皆有终始,世以此称之。"《水浒传》第七九回:"原来这 闻焕章 是有名文士,朝廷大臣多有知识的,俱备酒食迎接。" 了解;辨识。 汉 刘向 《列女传·齐管妾婧》:"人已语君矣,君不知识邪?"《魏书·阉官传·贾粲》:" 世宗 末,渐被知识,得充内侍。"唐 薛用弱 《集异记·汪凤》:"每面各有朱记七窠,文若谬篆,而又屈曲勾连,不可知识。"《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院主大相敬重,又见他知识事体,凡院中大小事务,悉凭他主张。"鲁迅 《三闲集·现今的新文学的概观》:"在文学界也一样,我们知道得太不多,而帮助我们知识的材料也太少。" 指辨识事物的能力。 明 焦竑 《焦氏笔乘·读孟子》:"孩提之童,则知识生,混沌凿矣。" 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的成果或结晶。包括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 *** 《整顿党的作风》:"自从有阶级的社会存在以来,世界上的知识只有两门,一门叫做生产斗争知识,一门叫做阶级斗争知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就是这两门知识的结晶,哲学则是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朱自清 《论老实话》:"大家在知识上要求真实,他们要知道事实,寻求真理。"巴金 《后记》:"我从他们那里得到不少的生活知识。" 深入研究 教育心理学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在心理学上称之为知识。
知识分类 按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理解,知识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知识可以分为两类,即陈述性知识、程式性知识。
1.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描述客观事物的特点及关系的知识,也称为描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主要包括三种不同水平:符号表征、概念、命题。
符号表征是最简单的陈述性知识。所谓符号表征就指代表一定事物的符号。如学生所学习的英语单词的词形、数学中的数字、物理公式中的符号、化学元素的符号等都是符号表征。
概念是对一类事物本质特征的反映,是较为复杂的陈述性知识。
命题是对事物之间关系陈述,是复杂的陈述性知识。命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非概括性命题,只表示两个以上的特殊事物之间关系。另一类命题表示若干事物之间的关系,这类命题叫概括,如"圆的直径是它的半径的两倍",这里的倍数关系是普遍的关系。
2.程式性知识:程式性知识是一套关于办事的操作步骤的知识,也称操作性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如何做"的问题,用来进行操作和实践。
策略性知识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程式性知识。它是关于认识活动的方法和技巧的知识。如∶如何有效记忆,如何明确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向等。
与哲学不同,认知心理学是从知识的来源、个体知识的产生过程及表征形式等角度对知识进行研究的。如∶皮亚杰认为,经验来源于个体与环境的互动作用,这种经验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物理经验,它来自外部世界,是个体作用于客体而获得的关于客观事物及其认识;另一类是逻辑──数学经验,它来自主体的动作,是个体理解动作与动作之间相互协调结果。如儿童通过摆弄物体,获得关于数量守恒的经验,学生通过数学推理获得关于数学原理认识。皮亚杰对知识的定义是从个体知识的产生过程来表述的。布卢姆在《教育目标分类学》中认为知识是"对具体事物和普遍原理的回忆,对方法和过程的回忆,或者对一种模式、结构或框架的回忆",这是从知识所包含的内容的角度说的,属于一种现象描述。
我们认为,在理解知识的含义时,有必要把作为人类社会共同财富的知识与作为个体头脑中的知识区分开来。人类社会的知识是客观存在的,但个体头脑中的知识并不是客观现实本身,而是个体的一种主观表征,即人脑中的知识结构,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等,又包括概念、命题、图式,它们分别标志著个体对客观事物反应不同广度和深度,这是通过个体认知活动而形成。一般来说,个体知识以从具体到抽象的层次网路结构的形式存储于大脑之中。哲学主要对人类社会共同知识的性质进行研究,心理学则主要对个体知识的性质进行研究。
知识管理先来看一张知识的阶层图: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知识的五种演进层次,可以双向演进。从噪音中分拣出来数据,转化为信息,升级为知识,升华为智慧。这样一个过程,是信息的管理和分类过程,让信息从庞大无序到分类有序,各取所需。这就是一个知识管理的过程,也是一个让信息价值升华的过程。
反过来,随着信息生产手段的极大丰富,当信息达到一定量的时候,我们发现噪音出现了,信息生产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不断衰退的过程,从智慧-传播为知识,从知识普及为信息,从信息变为记录的数据,到数据这里已经失去了套用价值,只有记录价值了,从数据衰退到噪音,就已经是纯粹无效的东西了。
由此我们可以推导出以下详细流程:
分析完这个知识的演进流程,我们已经可以看出知识的定义需要几个关键点:
拿来就用,需要具备立马可以指导实践、行动的作用。用的是否高妙、正确,这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用的人。
表达表现,必须是可以表达、表现出来,具备传承性。表达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必须能够让接收者理解,表达的过程也会产生一定的信息损耗。
于是,我们可以做出如下结论,知识就是一切人类总结归纳,并认为正确真实,可以指导解决实践问题的观点、经验、程式等信息。
知识作为一种特殊的信息,它具备了更多的附加特征,也就是说,某一种信息如果越多增加这种特征的烙印,就越接近知识。
隐性特征
说明:知识具备较强的隐蔽性,需要进行归纳、总结、提炼。
行动导向特征
说明:知识能够直接推动人的决策和行为,加速行动过程。
知识树动态特征
说明:知识不断更新和修正。
主观特征
说明:每个人对知识的理解,都会加入自己的主观意愿。
可复制/转移
说明:知识可以被复制和转移,可重复利用。
延展生长特征
说明:知识在套用、交流的过程中,被不断丰富和拓展。
资本特征
说明:知识就是金钱。
倍增特征
说明:知识经过传播不会减少,而会产生倍增效应。一个知识两人分享,就至少有两条。
熟练特征
说明:知识运用越熟练,有效性越高。
情境特征
说明:知识必须在规定的情景下起作用,人类选择知识一般都会进行情境对比。
心智接受特征
说明:知识必须经过人的心智内化,真正理解,才能被准确运用。
结果导向特征
说明:知识不但加速过程,也导向一个可预期的结果。
权力特征
说明:掌握知识的人,即便不在职务高位,也拥有一定的隐性权力。
生命特征
说明:知识是有产生和实效的过程,有生命长短,不是永久有效的。
知识经济人类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意义:知识经济是经济成长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以高技术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它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按照世界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的说法,知识经济就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
野中郁次郎(Nonaka)认为知识是一种被确认的信念,通过知识持有者和接收者的信念模式和约束来创造、组织和传递,在传递知识的同时也传递著一套文化系统。知识是从不相关或相关的信息中变化、重构、创造而得到的,其内涵比数据、信息要更广、更深、更丰富。此观点强调知识与背景,以及知识与信息的关系。他在 《创造知识的企业》 区分两种知识形式: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和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根据这样的划分,前两类知识是显性知识,企业可以通过阅读材料或教材,参加会议和查询资料库获得,对这一类知识可以实现信息化;而后两类知识属于隐性知识,则是更加含蓄的知识,难以量化和信息化,难以通过正式的信息渠道转让。它的特点是
(a)它是一种程式性知识、与行动密切相关;
(b)在日常生活中,隐性知识具有有用性,是人们达到价值目标的工具。目标的价值越高,这种知识支持获得目标越直接,这种知识就越有用;
(c)隐性知识获得不能从他人那里获得直接的帮助,它通常靠自己去获得,是不能言传的知识。隐性知识显性化就是知识分享的过程。
SECI模型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广孝(1991)还并提出了"知识创造"的完整模型--SECI模型
数据、信息、知识的区别和联系(Michael Earl)
数据 信息 知识
内容 事件 趋势 专业知识
形式 交流 模式 学习
信息 任务 描述 操作 编码
获取方式 观察 判断 体验
组织意图 自动化 决策 行动
OECD分类世界经合组织( OECD) 在1996年的年度报告 《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 中将知识分为四大类
(a) 知道是什么的知识( Know - what) ,主要是叙述事实方面的知识;
(b)知道为什么的知识(Know - why) ,主要是自然原理和规律方面的知识;
(c)知道怎么做的知识(Know - how) ,主要是指对某些事物的技能和能力;
(d)知道是谁的知识(Know - who) ,涉及谁知道和谁知道如何做某些事的知识。
Davenport & Prusak 整合了知识的形态、组成元素、主要作用和存储主体等元素,从以下方面描述了知识的定义:
(1)知识的形态:知识是一个流动、动态的混合体,随着 *** 和学习随时改变、更新;
(2)组成元素:包括经验、价值观、情景信息和专业洞察力;
(3)主要功能:它提供了一个参考结构来评估和整合新 *** 所产生的信息与经验,形成新的结构并可以指导决策和行为;
(4)存储主体:它有知者(knower)的心智产生并被利用,在组织中知识不仅仅存在于档案与知识库中,更存在于例行的工作、流程、实践与文化中。
《天工开物》& 宋应星 作者及作品介绍
才大学博,勤于著述
宋应星(公元1587—约1666年),字长庚,南昌奉新北乡(今宋埠乡)人。宋姓在当地是大姓,曾祖宋景字以贤,号南塘,曾任南京吏、工、兵三部尚书,京师都察院左都御史等,为官清正,对宋氏后代有很大影响。祖父是宋景的第三子宋承庆,早逝。父亲宋国霖字汝润,号巨川,少孤,赖母顾氏及叔父宋和庆养育,少补诸生,在庠四十年未出仕。宋国霖有四子,宋应星为第三子。与兄应鼎俱为同母魏氏所生。宋应星出生时,宋氏家族日益没落,而母亲又是农民的女儿,所以自幼易于接近农业生产和群众。
奉新地处南昌府境内,明代时这里文风很盛,出了不少著名人物。宋应星幼时与长兄宋应升在叔祖宋和庆创办的家塾内就读。七岁时投师于族叔宋国祚,不久就学于新建举人邓良知。年方十六考入本县县学,入庠九载。他自幼聪颖好学,学业成绩之佳为师长所惊奇,其族侄宋士元在《长庚公传》中说:“公少灵芒,眉宇逼人,数岁能韵语。及掺制艺,矫拔惊长老。”宋应星青年时代已经熟读经史及百家书,对程朱理学有较深钻研,又能独立思考。他尤其推重张载的关学,从中接受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同时,他对自然科学及技术很有兴趣,熟读过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书,还喜欢音乐、美术,对时事政治特别关心,怀有济国济民的理想,常与同学好友纵谈天下大事。
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宋应星与其兄宋应升赴省城南昌参加乙卯科乡试,考取第三名举人,其兄名列第六,县中诸生只有他们兄弟中举,人称“奉新二宋”。当年秋赶往京师应次年丙辰科会试,未中。为作好再应试准备,他们前往九江府著名的白鹿洞书院进修,投师于洞主舒曰敬。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又一次进京会试,仍然名落孙山。此后又在天启及崇祯初年再次参加会试,结果均未中举,从此遂绝科举之念。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宋应升由吏部铨选任浙江桐乡县令,宋应星回乡服侍母亲。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在老母被兄宋应升接到浙江后,宋应星出任袁州府分宜教谕,主要是教授县学生员。任职四年,取得优良教育成绩,使当地“士风丕振”。更重要的是有足够业余时间从事写作,他的主要作品大都作于此时。
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宋应星考评位列优等,不久就被升为福建汀州府(今长汀)推官,掌管一府刑狱,俗称刑厅,亦称司理。未待任满,于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辞官归里。崇祯十六年再任南直隶凤阳府亳州知州。此时已是明王朝灭亡前夕。他到任后,州内因战乱破坏,连升堂处所都没有,官员大多出走。他几经努力重建,使之粗具规模,又捐资在城内建立了书院。次年甲申(公元1644年)初,亳州周围已被李自成的农民军包围,宋应星弃官返回了奉新。宋应升原已升至广州知府,甲申后也无意恋官,最终挂冠归故里。他们兄弟和其他的江西志士都寄希望于南明福王政权,但此政权却由阉奸阮大铖、马士英把持,排斥忠良,不久便灭亡于满清铁蹄之下。清兵南下攻取江西时,宋应升于1646年服毒殉国,宋应星埋葬胞兄后,在清代一直过着隐居生活,在贫困和悲愤中度过晚年,大约卒于康熙五年(1666),享年八十岁。遗有二子,长子宋士慧字静生,次子宋士意字诚生,皆有文才,人称“双玉”。宋应星生前教导子孙,一不要科举,二不要做官,子孙皆能奉此遗训,在家安心耕读。
作者:biosphinx 2004-10-14 19:04:00)
宋应星的生活时代适值明末,他亲眼目睹了官场弊端丛生的黑暗现象,最终与科举仕途决裂,转向实学,尤其是研究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作了多年考察和广泛的社会调查。这一切都为他日后撰写《天工开物》等作了准备。他虽历尽艰辛跋涉万里未得一进士功名,却获得极珍贵的科学技术知识和社会见闻,思想更为激进,成为对旧学术传统持批判态度的启蒙思潮的代表人物。他才大学博,又勤于著述,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其作品可分为四大类:一是属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有《天工开物》(1637)、《观象》(1637)、《乐律》(1637)、《论气》(1637)、《谈天》(1637)等;二是属于人文科学的有《野议》(1636)、《画音归正》(1636)、《杂色文》、《春秋戎狄解》(1644)等;三是介于前两者之间的《原耗》(1637)、《卮言十种》(1637)等;四是属于文学创作的有《思怜诗》(1636)、《美利笺》(1645)等。大多成于明末或明清之际,因有强烈的反清思想,故为清统治者所不容。大部分作品已散佚,至今留下的有《天工开物》、《野议》、《思怜诗》、《论气》和《谈天》五种。
天工开物 科学大家
《天工开物》是宋应星最主要的代表作。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由友人涂绍煃(字伯聚)资助,初版刊刻于南昌府。全书三卷十八篇,所叙内容涉及中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三十个生产部门的技术和经验,几乎包括了社会全部生产领域。编次先后顺序是按照“贵五谷而贱金玉”的原则安排的,将与食衣有关的农业置于首,其次是有关工业,而以珠玉殿后,体现了作者重农、重工和注重实学的思想。
上卷六篇多与农业有关。《乃粒》主要论述稻、麦、黍、稷、粱、粟、麻、菽(豆)等粮食作物的种植、栽培技术及生产工具,包括各种水利灌溉机械,并对以江西为代表的江南水稻栽培技术详加介绍。《乃服》包括养蚕、缫丝、丝织、棉纺、麻纺及毛纺等生产技术,以及工具、设备,特别着重于浙江嘉兴、湖州地区养蚕的先进技术及丝纺、棉纺技术,并绘出大型提花机结构图。《彰施》介绍植物染料和染色技术,偏重靛蓝种植和蓝靛提取以及从红花提取染料的过程,还涉及诸色染料配色及媒染方法。《粹精》叙述稻、麦收割、脱粒及磨粉等农作物加工技术,偏重加工稻谷的风车、水碓、石碾、土砻、木砻及制面粉的磨、罗等。《作咸》论述海盐、池盐、井盐等盐产地及制盐技术,尤详于海盐及井盐。《甘嗜》叙述甘蔗种植、榨糖和制糖技术及工具,兼及蜂蜜及饴饧(麦芽糖)。每篇叙述均有主有次,选择重要产品为研究重点,突出介绍先进地区的生产技术。
中卷有七篇,多为手工业技术。《陶埏》叙述房屋建筑所用砖瓦及日常生活所用陶瓷器(尤其白瓷、青瓷)的制造及工具,着重江西景德镇生产民用白瓷的技术,从原料配制、造坯、过釉到入窑烧结,都予说明。《冶铸》是论述中国传统铸造技术最详细的记录,着重叙述铜钟、铁锅及铜钱铸造技术及设备,包括失蜡、实模及无模铸造三种基本方法。《舟车》专述有关交通工具。首先用数据标明各船舶和车辆结构构件及用材,还说明各种船、车驾驶方法,详于大运河上航行的运粮船“漕船”。《锤锻》系统论述铁器和铜器锻造工艺,从万斤大铁锚到纤细绣花针都在讨论范围之内,而各种生产工具如斧、凿、锄、锯等制造以及焊接、金属热处理等金属加工工艺亦曾论及。《燔石》涉及烧制石灰、采煤、烧制矾石、硫黄和砒石技术,对煤的分类、采掘、井下安全作业均有论述。《膏液》介绍十六种油料作物子实的产油率、油的性状、用途,以及用压榨法与水代法提制油脂的技术和工具,还谈及桕皮油制法及用桕油制蜡烛的技术。《杀青》论纸的种类、原料及用途,详细论述了造竹纸及皮纸的全套工艺技术和设备,所提供的生产操作图特别珍贵。
下卷有五篇,也属工业。《五金》论述金、银、铜、铁、锡、铅、锌等金属矿开采、洗选、冶炼和分离技术,还有灌钢、各种铜合金的冶炼,所附生产过程图十分难得。其中记载不少中国发明创造,如以煤炼铁、用活塞风箱鼓风、直接将生铁炒成熟铁、以生铁与熟铁合炼成钢等等。《佳兵》涉及弓箭、弩、干等冷武器及火药、火器的制造技术,包括火炮、地雷、水雷、鸟铳和万人敌(旋转型火箭弹)等武器。《丹青》主要叙述以松烟及油烟制墨及供作颜料用的银朱(硫化汞)的制造技术,产品用于文房。《曲蘖》记述酒母、药用神曲及丹曲(红曲)所用原料、配比、制造技术和产品用途,其中红曲具有特殊性能,是宋代之后才出现的新产品。《珠玉》则记述南海采珠、新疆和田地区采玉,还谈到井下采宝石的方法和加工技术,兼及玛瑙、水晶和琉璃。
全书除文字叙述之外,还附有一百二十三幅插图,配以说明,展示工农业各有关生产过程,生动而真实。书中绝大部分内容都是在南北各地实地调查的资料。
作者:biosphinx 2004-10-14 19:04:00)
宋应星在叙述各生产过程的同时,还发展了“穷究试验”的研究方法。他对各种迷信神怪、荒诞旧说都有所批判,如对炼丹术的批判更为激烈,从而在科学技术领域内注入一种新的科学精神。这是《天工开物》一书的最大特色,使人们感到耳目一新。
《天工开物》的可贵之处,在于记述了工农业生产中许多先进的科技成果。书中用技术数据给以定量的描述,显露出先进的科学思想和理论阐述,注重引入理论概念,而非单纯技术描述。在农业方面,《乃粒》指出水稻育秧后三十天即拔起分栽,一亩秧田可移栽二十五亩,即秧田与本田之比为1∶25。又说旱稻食水三斗,晚稻食水五斗,失水即枯。这些技术数据对农业生产有指导作用,是育秧、插秧和灌溉的理论基础,在以前的农书中未曾提到过。还指出“土脉历时代而异,种性随水土而分”,因而论述了作物与环境的关系、外界环境变迁对作物物种变异的影响,提到通过人工选择可培育出抗旱的旱稻,并介绍以砒霜为农药拌种、以石灰中和酸性土壤等先进的技术成就。《甘嗜》介绍将水稻育秧法移植到甘蔗种植中,实行甘蔗移栽,是一种新技术。《粹精》所述江西水碓,以水力为能源,驱动水轮转动,通过立式主轴带动各机件,同时实现灌田、谷物脱粒及磨面粉三种机械功能,是十七世纪世界上先进的农用机械。《乃服》介绍蚕的变异现象,与十九世纪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所述几乎相同。除此之外,还提出将一化性蚕与二化性蚕、黄茧蚕与白茧蚕人工杂交,可培育出具有双亲各自优点的杂种蚕;通过蚕浴、排除病蚕实现人工淘汰,可使健蚕顺利发育成长,这都符合科学原理。在工业方面,《五金》所述将炼铁炉与炒铁炉串连使用,可完成从生铁直接炼成熟铁的连续生产过程,所改进的生、熟铁合炼成钢的设备原理成为近代马丁炉的始祖。在比较金、银、铜单位体积内重量时,已有了比重概念。对金属锌(“倭铅”)冶炼工艺的论述,是世界上最早的明确而详细的文献记载。对铜、锌以不同配比炼出具有不同性能的合金黄铜的论述,具有世界性的指导意义。《燔石》论及竖井采煤,在井下安装巨竹筒以排除瓦斯和加设巷道支护的技术,以及烧砒石时的安全作业措施,都是值得称道的。 宋应星以“天工开物”命名他的书,实际上也以此展示他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思想,即天工开物思想或开物思想。这种思想强调天工(自然力)与人工互补、自然界的行为与人类活动相协调,通过技术从自然资源中开发物产,以满足人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需要,从而使人在自然界面前显示并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膏液》指出,“草木之实,其中蕴藏膏液(油脂)而不能自流,假媒水火、凭借木〔榨〕石〔磨〕,而后倾注而出焉”。这正体现了“天工开物”思想的内涵。简言之,此思想核心是以天工补人工开万物,或通过自然力与人力的协调从自然界开发物产。日本学者三枝博音(1892—1963)博士解释天工开物思想时写道:“天工是与人类行为对应的自然界的行为,开物是根据人类生存利益将自然界中包含的种种物由人工加工出来。在欧洲人的技术书中,恐怕没有这类书名的著作。技术确实是自然界与人类协调的产物,它是人类与自然界之间赖以沟通的桥梁。只有很好地理解了技术,才能懂得利用天工的同时再用人工去开物。”这种中国特有的科学思想成为全书的指导思想。所谓技术,在宋应星看来是法、巧、器三者之有机结合,即工艺操作方法、生产劳动者的操作技能与工具设备的结合。人只有借技术作用于自然界,才能实现开物过程。 《天工开物》一书是对中国传统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系统而全面的总结,在体例上首开先例,其所述范围之广,足可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阿格里科拉的《矿冶全书》(De re Metallica,公元1556年)这部技术经典相媲美。初刻本刊行后,很快便在福建由书商杨素卿(1604—1681)于清初发行第二版,后被清代《古今图书集成》(公元1725年)及《授时通考》(公元1737年)广泛摘引。十七世纪末,此书传入日本,被广为传抄,公元1771年大阪出现了和刻本,从此成为江户时代(公元1608—1868年)日本各界广为重视和征引的读物。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思想刺激了“开物之学”在日本的兴起。二十世纪时此书又被译成现代日本语,至今仍畅销。
此书在十八世纪流传到朝鲜,成为李朝后期实学派学者参引的著作。《丹青》、《五金》、《乃服》、《彰施》及《杀青》等篇由法兰西学院教授儒莲(Stanislas Julien,1799—1873)摘译成法文,接着再转译成英文、德文。《乃服》内论养蚕部分还被转译成意大利文和俄文等。达尔文读过这部分内容,并作过引证,称之为“权威著作”。1869年,有关工业各篇的法文摘译稿又集中被收入《中华帝国 工业之今昔》(Industries anciennes et modernes del’Empire Chinois)一书中,刊行于巴黎。及至1964年,有关农业的前四篇又转译为德文,1966年全书译成英文,在美国出版。这部书已成为世界著名的科学经典著作在各国流传。英国学者李约瑟(Joseph Needham)把宋应星称为“中国的阿格里科拉”和“中国的狄德罗”。日本学者薮内清也认为宋应星的书足可与十八世纪法国启蒙学者狄德罗(Denis Diderot,1713—1784)主编的《百科全书》匹敌。
文档
关于“《梦溪笔谈》的简介”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周丽号的签约作者“登彩云”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梦溪笔谈》的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梦溪笔谈》的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梦溪笔谈》是...
文章不错《《梦溪笔谈》的简介》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