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革命烈士的诗歌

网上有关“关于革命烈士的诗歌”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关于革命烈士的诗歌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再致读者(增订本序)

萧三

当我们回顾四十年历史的时候,我们对于为共

产主义事业和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而牺牲的光荣的

先烈们,表示崇高的敬意。他们之中,许多是***

员,许多是劳动人民,许多是党外人士。他们在斗争

中,流尽了自己的鲜血,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们是

永垂不朽的!

——刘少奇:在庆祝中国***成立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961年6月30日)

我又一次又一次地怀着沉痛悼念的心情和极大的尊敬,细读了截至目前为止所能收

集到的中国人民革命的烈士们用鲜血和生命写成的诗篇,并阅读了全部烈士们的传略,

我内心更加激动,感受更加强烈,更加爱好这些诗作。革命烈士同志们的形象在我的脑

海里显得更加伟大,更加崇高了。《革命烈士诗抄》一九五九年四月在北京一出版,立

即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第一次印刷了十万册,不到半月就被争购一空。七、八

月又增印了三十二万册。为了满足读者的需要,东北,西南各地都先后翻印了这本书。

据不完全的统计,一年之内总共印行了六十多万本,但仍然供不应求。此外,广播、电

视、各种集会上……都经常朗诵烈士们的这些遗著。)许多读者纷纷来信述说自己读了

这本书所受到的鼓励和感动。他们认为,读了这些诗文,是受到了最严肃、最深刻的阶

级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他们愿意向烈士们学习,为继承烈士们的事业而奋斗。不少读

者都这样表示,读了这本书之后,不禁对自己提出一连串的问题:你经受过烈士们所曾

经受过的锻炼和考验么?你的年龄比烈士为革命而英勇牺牲的时候的年龄,或者更小些,

或者更大一些;但是你为党为人民所做的事业,能比得上烈士所作过的几分之几么?在

解放胜利的今天,假如不奋发努力学习和工作,积极参加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并支持

世界各国还处在被压迫、被奴役状态人民的解放斗争,你不会觉得有愧于对革命先驱者

的血么?你能不下定决心,从此以后更加振作起来,急起直追,勤勤恳恳,老老实实,

听党的话,站在自己的岗位上,为人民服务得更多一点和更好一些么?

读者们的这种表示和对改进这本书的宝贵意见,特别是一些革命前辈和烈士亲友纷

纷来信,陆续提供了不少新发现的烈士遗作和事迹,使我们得以把这本“诗抄”重编增

订,成为现在的样子第二次出版。对同志们的热忱鼓励和宝贵帮助,谨代表广大读者和

我们编者,表示衷心的深深的感谢!

我们感谢董老、郭老、吴老、谢老为“诗抄”题了诚挚动人的诗句,等于为本书写

了序言。

“诗抄”第一次出版之后不久,曾经热情地为之题诗的林老去世了。我们永远记得

他的诗句:“谁能动手换人间?非佛非仙非圣贤。”读了这两句诗,使人联想起《国际

歌》中的“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我们在这里沉痛地纪念这位革命老前辈、共产主义战士。

熊瑾玎老同志除提供了王凌波同志和何叔衡同志的亲属寄给他的何老的遗作之外,

还曾作《读革命烈士诗抄》律诗两首,可说是语重心长,特抄在这里:

其一:

诗抄连日展晴窗,

读罢频添泪万行。

粉骨碎身心似铁,

吊民伐罪笔如枪。

忧时字字皆悲愤,

唤众篇篇最激昂。

躯壳纵填沟壑去,

精神犹在海天张!

其二:

河山节次换新装,

饮水思源岂可忘?!

领导必须由我党,

斗争方得挫强梁。

人民跃进心无二,

先烈牺牲志已偿。

珍重一声安息吧,

遗篇不断放奇光!

这次增订出版的“诗抄”比初版时增加了五十位烈士的一○二首诗,其中包括蔡和

森、何叔衡、罗学瓒、王若飞等这些很早的中国共产主义战士的遗作和全国解放前夕被

美帝国主义者和国民党反动派成批屠杀的青年烈士的诗句。此外还增补了先烈彭湃等的

诗作。

我们觉得遗憾的是,还有许多革命烈士的遗诗没有搜集到。像向警予、姜梦周、萧

楚女、林育南、张浩(林育英)、刘志丹、左权……等同志,我们或者明知其有诗,或

者揣想其一定写过诗歌的,但直到现在还没有发现真迹;而如蔡和森、恽代英……诸同

志每人只留存了一首,虽则我们明知其写过多首,例如恽代英同志在狱中就曾写过革命

歌曲一首,七言、五言旧体诗各一首,但现在仅看到一首七言绝句。这都有待于将来继

续征求收集。

这次“诗抄”的增订本,除增加了许多烈士诗作外,对初版也作了某些调整。书的

版型比初版大了些。根据读者的要求,增加了一些插图。感谢我国著名木刻家李桦、古

元、彦涵三位同志热情地为本书创作了李大钊、蔡和森、彭湃、邓中夏、方志敏、王若

飞、叶挺……等烈士的肖像,使读者由此而对烈士感到倍加亲切。

“诗抄”增订本里新补入的一些宝贵遗作,和原来收集到的许多珍贵诗篇一样,使

读者体会到革命烈士为国为民的赤胆忠心,意气风发、力图上进的远大抱负,坚韧不拔

的革命意志和愿为革命事业粉身碎骨的壮志雄心。蔡和森同志《少年行》中的:“忠诚

印寸心,浩然充两间。虽无鲁阳戈,庶几挽狂澜。凭舟衡国变,意志鼓黎元。”罗学瓒

同志《自勉》里的:“何言乎富贵,赤胆为将来。”《咏怀》里的“倾洋涤宇宙,重建

此乾坤”;《随感》里的“开怀天下事,不言家与身。……奋我匣中剑,斩此冤孽根!

立志在匡时,欲为国之英”等句,都表现了他们在青年时代就有救国救民的抱负,不同

于庸庸碌碌醉生梦死的凡夫俗子。这种爱国和上进的精神是足以供我们今天的青年效法

的。

革命烈士光辉的遗著都具有使顽者振、懦者立的力量。我们在本书第一版时《致读

者》(代序)里已经引用过不少这样的诗行——现在已经成为人人爱诵的名句。从新增

补的烈士遗诗里,我常爱朗读我国最早的无产阶级革命作家柔石写的一首诗里这样坚决

的句子——誓言:

呵!战!

剜心也不变!

砍首也不变!

只愿锦绣的山河,

还我锦绣的面!

呵!战!

努力冲锋,

战!

诗末注明写作的日期是“1925年7月8日夜”。一九三一年二月十日柔石同志被国民

党秘密杀害,身中十弹(见鲁迅写的《柔石小传》)。

我也非常喜欢熊亨瀚烈士的豪情壮志、气象魄魄的诗:

昨夜洞庭月,

今宵汉口风。

明朝何处去?

豪唱大江东!

——《途中》

大地春如海,

男儿国是家。

龙灯花鼓夜,

长剑走天涯。

——《客中过上元节》

他的《亡命》七言律诗里的“蹈火归来又赴汤,只身亡命是家常……风尘小憩田夫

舍,索得浓茶作胆尝。”和《亡命彭泽》七言绝句里的“一舟风雨寻常事,曾自枪林闯

阵来。”都是很豪放的句子。

烈士们坚贞的革命意志见于王若飞同志的两句诗中:

死里逃生唯斗争,

铁窗难锁钢铁心!

《王若飞在狱中》这本书已经成为广大青年手中最珍贵的读物之一。这两句诗是他

在狱中为鼓励同志而作的短文《生活在微笑》的结语。诗虽只两句,却具有雷霆万钧的

力量。——因此我们把这两句作为“一首”编入这本诗抄。

若飞同志经常用诗对狱中难友进行政治气节教育。一次,他给狱中同志写秘密信,

开头便引了明代于谦的一首焚石灰诗:“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

全不顾,只留青白在人间。”若飞同志富有才华,生平为文,无不淋漓痛快,所作诗词

也不少,但可惜全部损失了,仅留得两句诗和一首歌,这实在是一大憾事!

仅只两句诗但含有巨大力量的,还有下面两个例子: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壮烈牺牲的江西帅开甲烈士临刑前写道:

记取章江门外血,

他年化作杜鹃红。

一个普通的***员,年仅十九岁就英勇牺牲了的金方昌烈士,被敌人打断了胳膊……

他忍住巨大的痛苦,用手指蘸血在墙上写道:

严刑利诱奈我何,

颔首流泪非丈夫!

这种威武不屈,慷慨赴义的革命英雄气概,也屡见于其他烈士的诗句,如熊亨瀚烈

士写的:“吾道终当行九域,慷慨以身相许。”“忧国耻为睁眼瞎,挺身甘上断头台”。

如陈法轼烈士的:“磊落生平事,临刑无点愁。壮怀犹未折,热血拚将流。”“慷慨为

新鬼,从容作死囚。”陈辉烈士的:“英雄抛碧血,化为红杜鹃。”车耀先烈士的:

“愿以我血献后土,换得神州永太平。”李贯慈烈士的:“男儿一副好身手,拚将热血

洒神州。”余文涵同志的:“无限苍生无限仇,个人生死何足论。”何敬平同志的《把

牢底坐穿》“……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愿把这牢底坐穿!”和他同监狱同

时牺牲的蔡梦慰同志写的《黑牢诗篇》里也有几乎完全同样的两句,这都表达了烈士们

自我牺牲、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

和本书初版时所收集的诗作一样,这次增补的许多烈士的诗歌,也都是百花齐放,

万紫千红。许多烈士的诗作不仅战斗性很强,艺术性也很高。初版出书后,不少读者认

为,像陈辉同志确是出色的新诗人。他的诗集应该重版翻印。他的某些诗歌大有资格加

入例如《中国新诗选》这类书中去。不幸,这位有才华的诗人在他二十四岁时就英勇牺

牲了!

“诗抄”里不少诗歌具有民歌风格,例如***员、诗人和音乐家古承铄同志的

《薪水是个大活宝》,像讽刺小品,像歌谣,又像快板,流利晓畅,宜乎烈士创作的很

多这类作品,解放前在群众中流传甚广。假如他不在这样年轻的时候就被反动派杀害了,

他的创作活动,特别是作为讽刺作家,一定大有成就。这从我们这次选他的三首诗歌中

就可看出。

年仅十五岁就牺牲了的张锦辉女烈士原是福建永定地区著名的红色歌手,就义前她

所唱的三首诗就是她平日善唱宣传歌的一个例子。

沈迪群同志的两首遗诗也富有民歌味。

初版时我们只收辑了蔡梦慰烈士的一首诗,事后才发现,那只是他的《黑牢诗篇》

长诗中的一章罢了。这次发表的这首全诗共五章,计二百三十行。全部读了之后觉得,

作者显然还有言之未尽处。如果不是刽子手夺去了他的生命,我想,烈士必定会继续写

下去的。即以已写成的五章二百数十行而论,里面有多少卓越的诗句呵!他描写黑牢里

的种种,详尽而不琐屑,有行动,有形象,所以全诗很有力量。看,置身在监牢里的革

命者是多么坚强和乐观呀:

从什么年代起,

监牢呵,便成了反抗者的栈房!

……你呀,光荣的胜利者,

在一点头,一摇首之间,

曾经历了怎样剧烈的战斗!

……紧咬着的嘴唇

——那是千百个战士的安全线呵!

用刺刀来切剖胸腹吧,

挖得出的——

也只有又热又红的心肝!

是呵,看一个人是否真正的共产主义者,是否真正的革命者,在他和阶级敌人作生

死存亡斗争的严重关头尤其明显。我们的革命烈士们都是经得住考验的。

革命者虽置身在监狱里,但仍然无时不在准备战斗。

像笼里的鹰

梳理着他的羽翼,

准备迎接那飞翔的日子……

……在铁窗里面,

无时不在磨利着斗争的武器——

用黄泥搓成的粉笔,

在地板上写出了讲义,

你,是学生,也是教师,

卡尔、

恩格斯、

伊里奇、

约瑟夫

就像坐在身边,

同大家亲密的讲叙;

毛泽东的话呵,

又一遍在心里重新记忆,

再一遍在心里仔细温习。

……转动齿轮的,

挥舞锄锹的,

摇弄笔杆和舌头的;

趁着新建的花园完工之前,

你,向自己的弟兄,

赤裸出深藏的灵魂和躯体,

看哪里还有暗迹,

看哪里还有污点,

进入那圣洁芬芳的田园地呀,

谁,好意思带着一身垢腻!……

看,这不是一幅志士们在狱中坚持整风学习的图画么?现在在光天化日自由世界的

人们,在参加“新建花园”的工作中,不更应该“又一遍在心里重新记忆,再一遍在心

里仔细温习”“毛泽东的话”么?

这次新补入的烈士诗作者,如何敬平、余祖胜、白深富、沈迪群、蔡梦慰、蓝蒂裕、

古承铄、刘振美、文泽、刘国鋕诸同志,都是临近解放时和其他许多同志被国民党屠杀

的,牺牲时都很年轻。他们没有能活着迎接解放,非常可惜!在这些诗中表示了他们对

于反动派身临末日却加倍残暴的无比痛恨,而又充满了胜利在望的信心和欢悦的心情。

总有一天,我们将

站在这个城堡上,

高声宣布:

太阳是我们的!

——余祖胜

黎明之前黑暗,

黑暗之中混乱,

世上总有阳光,

黑夜毕竟很短。

——古承铄

既已听见潮鸣了,

排山倒海的浪涛呀,

必然的,更接近了,

更接近了呀……

——蔡梦慰

革命烈士们全都可以这样自豪地向人们大声宣告:

同志们,听吧!

像春雷爆炸的,

是人民解放军的炮声!

人民解放了,

人民胜利了!

我们——

没有玷污党的荣誉!

我们死而无愧!

这是刘国鋕烈士走赴刑场时在白公馆朗诵的诗句。

是的,烈士同志们一个个都是“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他们为党为人民奋斗一生,

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他们没有偷生一日,他们死而无愧。

“你要学习写诗么?学习这样的诗歌吧!你要学习做人么?向这样的人学习吧!”

——这是一位同志在读了这本“诗抄”第一版之后写给我们的信中的两句话,我愿意在

这里向我们广大的读者重复这两句话。

1962年3月18日

二月 人物简析

鲁迅主要作品有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杂文集:《坟》、《热风》、《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花边文学》、《集外集》;

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

散文诗集:《野草》;

论文集:《门外文谈》。

扩展资料

鲁迅文学特点

鲁迅小说文体的突出特点,是富有开创精神。

以《呐喊》、《彷徨》而论,作者根据不同小说内容的需要,为每篇作品精心寻找恰到好处的体式和手法:有的截取横断面,有的直现纵剖面,有的多用对话,有的近乎速写;有的采用由主人公自述的日记、手记体,有的采用由见证人回述的第一人称,有的则用完全由作者进行客观描绘的第三人称;有的抒情味很浓,有的讽刺性很强,有的专析心理,有的兼表哲理;形式种类极为多样。

正像沈雁冰当年《读〈呐喊〉》一文所说:“在中国新文坛上,鲁迅君常常是创造形式的先锋;《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而这些新形式又莫不给青年以极大的影响,必然有多数人跟上去试验。”

后来的《故事新编》,更属全新的大胆尝试。作者运用古今杂糅、时空错位乃至荒诞、夸张的手法,将神话、传说、历史上的人物还原于凡俗的环境中,寄托或庄严、或滑稽、或悲哀、或憎恶的诸种心态,这是鲁迅借鉴国外表现主义作品而做出的重要创造。

百度百科--鲁迅

早春二月

《早春二月》是一部中国彩色故事片。

北京**制片厂1963年摄制。谢铁骊根据柔石的小说《二月》改编。谢铁骊导演,李文化摄影,孙道临、谢芳、上官云珠、高博等主演。影片描写1926年前后中国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苦闷彷徨,但影片结尾处含蓄地暗示主人公去寻找新的理想和道路,提高了原作的思想境界。影片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富有抒情诗的色彩。

谢铁骊导演曾经担任过中国**家协会的主席,也导演过《无名岛》、《暴风骤雨》、《智取威虎山》等等几十部**,走过新中国**的整个发展历程。由于战乱,这位从影40多年的导演的学历只有小学五年级,谢老清晰地记得第一次看**只是看了一部被称为中国的“劳拉和哈台”的殷秀岑和韩兰根所演的**,但是这部露天**只放了20分钟就因放映机出故障“罢工”了。他也没想到后来竟然会走出军队进入**界,从此走上了**导演的漫漫坎坷路。

口述影像:投入时代的洪流

在海边看《二月》

《早春二月》是我的第三部作品了。在做过《林家铺子》的副导演之后,我有机会执导了自己的第一部影片《无名岛》,紧接着就是《暴风骤雨》。当时这部影片是在1961年的新侨会议上放映,大家的反应都比较好,这个时候北影厂就好像奖励我似的,让我带着家属到北戴河疗养。以前我从来没有疗养过,也没有时间静下心来好好看看书,所以那次去北戴河我就带着一大摞书去看,多是一些五四以来的作品。看过许多作品后,非常欣赏柔石的《二月》,觉得可以拍成**,对《二月》小引中的那些话印象非常深刻,尤其是那句“他仅是外来的一粒石子,所以轧了几下,发几声响,便被挤到女佛山———上海去了。他幸而还坚硬,没有变成润泽齿轮的油。”

在柔石的《二月》中主人公的情感交流、发展是通过书信来表现的,这对于**要用形象、动作来表现其实是个难题。但是我对萧涧秋这个人物很熟悉,我虽然没有经历过主人公所处的大革命时代,但是这个人物身上有我长兄的影子,所以萧涧秋的思想和情感很能够打动我。小说中陶岚的形象,我也能从我一位远房亲戚的身上找到感觉。选择这部小说,还有另外的原因,就是那些江南水乡小镇的风土人情,常使我想起家乡淮阴,回忆起少年时代的许多时光,所以我有很强烈的愿望想拍这部影片。

不再是“低沉”的早春

对于影片中的芙蓉镇来说,萧涧秋显然是一个外来的“闯入者”,他是想回避时代社会的洪流而来到芙蓉镇的,他厌倦了喧闹变动的外边世界,像一个思家的游子一样,希望在芙蓉镇找到“家”一样安全的世外桃源。但是他发现进入“世外桃源”却是进入了是非的漩涡中。有人说《早春二月》看起来有些《小城之春》的感觉。但毕竟时代是不同的,在影片中我有意减弱了原作中过于消极低沉的成分,增添了积极、明亮的色彩,影片的结尾也把萧涧秋为摆脱矛盾而从芙蓉镇“逃跑”了,处理成现在的结尾:丢掉逃避现实的不切实际的幻想,重新投入社会的洪流之中。

另外我在影片中加入了王福生这个贫苦学生,把他和萧涧秋的关系作为另一条线,文嫂自杀后,王福生因贫困退学,这种双重打击把痛苦推向极点,也促使他觉醒。在这一点上我也是希望影片给予观众的感觉是主动、积极的,预示一种光明的前途。可以感觉到那应该是“惊蛰”的早春,唤人觉醒的。

被批小资情调过浓

这部影片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夏衍是投入非常大的精力的,影片的文学本和分镜头本经他修改了一百多处,而且非常细化,包括影片的名称最终由《二月》改为《早春二月》等非常有见地的意见。

影片完成后,最后交由上级文化部门审查,这个审查除了厂领导、夏衍、茅盾等同志,还有文化部、中宣部的领导,当时很多人认为影片拍得还不错,这时候我心里还暗暗高兴,最后主管**文艺的周扬同志不赞成这部影片,我一下子就蒙了,他认为宣扬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人性论,是道德的自我完善。

影片《早春二月》一开场的镜头运用是格外别致与讲究的。 古桐颜色的条纹船板 , 一扇弱小的窗口从观众主观的视角悠悠探出 , 远远的碧水蓝天 ,近近的暖阳飞鸟 。 **画面字幕缓缓递上 , 二月的人物徐徐入场 ,影片乐曲悠悠铺开 。 《早春二月》在幕布上面宛若一副水墨丹青 , 也如几行味淡情染的宋令小词 。柔石在自已的《二月》四节当中 ,借萧涧秋之口喃喃吐诉了一曲黄庭坚的咏雪词: “ 贫巷有人衣不纩 ,北窗惊我眼飞花 …… ”

在这一个长长暑假里面, 我从上海经过杭州 , 方向东南 , 来到了浙江宁海镇 ,专门要去寻访现代文坛作家柔石的故居 。 在慢慢的火车上我一路来回张望着这座小小的静谧古城 ,白墙黛瓦,依山临海 ,民风古朴 ,润气扑身 。进到宁海 ,我径直去找城内的方孝孺祠堂 ,因为柔石的旧居就在这祠堂的附近 。 实实在在的街面上有人轻轻唤了一声玉兰 。我回过脸去,那是母亲叫女儿的声音 。我看见一个五六岁的洁净女孩正咦呀着跑向她的妈妈 。这情形让我不由得清晰记起来 , 生活现实里面柔石母亲的名字 ,正好也是叫做玉兰 。真是巧。

走过古城一片铺着均匀的鹅卵石小路, 这时候我看到了一座小石桥 , 桥的型状犹如谢铁骊执导的**《早春二月》里男女主人公双双齐肩走过的那座石制的孔桥 。 一部好**总把生活贴得那么近 。 小说《二月》是左联五烈士之一柔石的文学作品。年轻的柔石一生只活过三十个春秋寒暑 , 生命虽短 , 可他却为中国现代文坛留下数量太多的才情象样的文字 。 做为二三十年代知识人群的象征 , 柔石也有过属于个人苦闷和彷徨, 柔石创作于1929年十一月的小说《二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 柔石这一年只有二十八岁 。 才华常常跟年岁无关?

〔二〕

我总是能够记得柔石《二月》里面,对于芙蓉小镇教师萧涧秋形象的深入描写 : “就见一位青年从校外走来,他中等身材 ,脸面方正 , 稍稍憔悴青白的 ,两眼莹莹有光 ,一副慈惠的微笑 ,在他两颊浮动着, 看他头发就可知道他是跑了很远的旅路来的 , 既长 ,又有灰尘 。 身穿着一套厚哔叽的藏青的学生装 , 姿式挺直 。 ” 书生气忧重的柔石给予萧涧秋按排的第一句话语是: “我呼吸着美丽而自然的新鲜空气了, 乡村真可爱哟 ,我许久没有见过这样甜蜜的初春的天气哩 。 ” 这是多么衷情生活的言语 。

影片《早春二月》里面男主人公的名字是让过目难忘的。他叫萧涧秋 。据现代文坛柔石旧友回忆 ,柔石早先名叫赵平福 , 后来当了教员为人师表以后 ,觉得这个名字有些不大稳妥 ,所以改了名字叫做赵平复 。 柔石是赵平复写作时候的笔名。《二月》能够拍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首先是男女主演的人选问题 ,孙道临的出演应当是乘职的 。这是孙道临演出《家》之后的又一部进取之作 。孙道临是银幕上面一位难得的知识份子形象,《早春二月》中的那一段萧涧秋独弹“徘徊曲”那一实际钢琴奏鸣 ,就是孙道临个人的现场即兴发挥 。

也许 ,谢芳先前在名片《青春之歌》中扮演林道静的春光之火尚在烧燃,澎湃激情的有点难于马上转换成为《早春二月》里的陶岚形象 。影坛有的专业评论指出 ,当时当年若有可能 ,有机会重拍《二月》的话 ,比较好看的角色人选或者还应有王丹凤,乐蒂 ,石慧 ,乃至袁美云她们 。因为我们通过柔石的原创《二月》知道 , 陶岚不但身出书香门第 ,而且内秀中慧 ,同时是心怀热血的一代知识青年 。

比起现在**《早春二月》的故事收尾,我还是比较敬服柔石原创《二月》里的那个终局 。在那里 , 陶岚姑娘的血气尽管热力迸放 ,但是她毕竟属于一门闺秀 ,她的家风有责 ,她的心地善良 。柔石先生笔下的女孩很中国。也应该很传统 。 柔石《二月》是应当做为纯粹的经典来读的 。柔石的文学成就 , 不但在于他文笔的真实 , 而且还在于柔石身上的现实主义 ,还有他心里的那一种真正的热血进步。

〔三〕

早在1925年 ,只有二十五岁的柔石 , 就挽力集资创办了自巳家乡的宁海中学 。 对于家国学校的热切投情 , 柔石愿意将其视为一生业绩 。 对于扶贫教育, 对于孤儿上学 , 柔石在他的《二月》里面吐诉了太多太密的心情 。鲁迅也在《柔石小传》回忆道: 柔石对教育的努力甚至用心到了咯血 。 对于柔石 , 鲁迅还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中这样讲过 : “我又沉重地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 ,中国失掉了很好的朋友 。” 还有公论 : 中国文坛失掉青年柔石 , 差不多等于文坛失去了长阶上的一块基石 。

然而 ,对于这样一位精心全力投入教育与左翼革命文化运动的拯心旗手 , 有一些小气的文人却那么的极尽冷嘲热讽的手段 。 柔石在自己的原创《二月》里 , 谢铁骊导演在他的影片《早春二月》里, 都讲述到了各自的视界与观点 ,**还特别引用了柔石先生的那一首 “芙蓉芙蓉二月开” :

芙蓉芙蓉二月开

一个教师外乡来

两眼炯炯如鹰目

内有一副好心裁

左手抱着小寡妇

右手还想折我梅

此人若不驱逐了

吾乡风化安在哉

我不知道是不是, 能够编造与生出这样无聊诗句的人 , 是不是属于文人骚客身体内部消化不良 ? 或者还是属于心里有病呢 ? 总箅还好 , 柔石先生的心胸开阔 , 他不光指出二月里的芙蓉花开 , 而且还表明芙蓉树下另外有人,另外鬼影突兀 , 另外闲语碎言 。 其实我们今天 ,反倒在这一首 “芙蓉芙蓉二月开”里面 , 察颜观色到了柔石先生的博爱与人道 。 同时我们还能看到 , 柔石在自已这部小说原创里面, 经常书写一些诗古体诗话似的白话文 。 一方面表达了柔石的传统创方式 ,另一方面还传达了柔石先生文学作品的主观策略。表演艺术家上官云珠扮演的《早春二月》里的寡母文嫂 , 在调试上应该 , 就是祸死于这首悠幽切齿的“芙蓉芙蓉二月开 ”的吧 ?

〔四〕

柔石原创小说《二月》的结尾时刻, 萧涧秋留下一封字数极长的情信或者家书 , 这书信里面 , 烙印一般投入进了柔石对于男主人公萧涧秋的一片追随与期待 。 我们试着来读其中几行 : “ 今天下午五时,有此处直驶上海的轮船 ,我想乘这轮船到上海去 。 此后或南或北 , 尚未一定 。人说光明是在南方 , 我亦愿一瞻光明之地 。 又想哲理还在北方 ,愿赴北方去垦种着美丽之花。时势可以支配我 , 象我如此孑然一身的青年 。 ”

看了柔石这信, 我还记得清清晰晰 , 原创《二月》的最后一句话是 : “老诚的陶慕侃由怒转笑 , 注视着她妹妹说 , 妹妹你最好同我到上海去 。 ” 我们知道了 , **《早春二月》的结尾 , 与柔石《二月》的结尾不尽相同, **的结尾让女主人公陶岚自已一边喊着 , 一边自由的出走去了 。 她是去投奔自已心底中的萧涧秋去了 。 其实今天来看 , 进步是必然的 。 然而进步归进步, 进步也应当是与时俱进的 。我们的**观众几乎能够感觉得到 , 《早春二月》女主人公陶岚这样一种肆意大胆的放情飞奔, 估计恐怕并不一是就是最最完善的人物收尾 。尤其在当时那样一个人文传统渴望回归的年代里 。

小桥 ,流水,人家 。 毕竞我们身居在一个传统的文明国度 。 午后的阳光倾斜了 。 我在将要别离宁海小镇时刻 , 暗暗想到了柔石讲的那句诗一样的文笔 : “人说光明是在南方,我亦愿一瞻光明之地 。 ” 我能不能这么以为,柔石的原创《二月》 ,谢铁骊的影片《早春二月》 , 它们确实 ,都是能够一瞻光明之地方 ? 柔石从前在《二月》里面 ,写到的南方的天 , 总是晴好的 。 至少人的心景是渴求晴好的。

芙蓉芙蓉二月开

一个教师外乡来 ……

做为**观众, 我多少还是有了一点迷惘 , 面对**《早春二月》的教师萧涧秋的一来一去芙蓉镇 , 他往来芙蓉水乡的这过往行程 , 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 不管怎么样 , 萧涧秋他的为人处事还是挺象一名教员的 。至少他在江南小镇上没有误人子弟 。我心里还是愿意柔石书写《二月》那一刻的心景是晴好的 。 人说光明是在南方 , 我亦愿一瞻光明之地 。又想哲理还在北方 ,愿赴北方去垦种着美丽之花 。时势可以支配我, 象我如此孑然一身的青年 。

毕竞柔石创作《二月》的时刻, 他的人 , 也仍然是身居在一个向望文明和渴求进步的传统国度里 。 而且他至死也还是一个热心呼唤明光的青年 。 无论柔石原创《二月》 , 还是**《早春二月》, 萧涧秋虽然是匆匆的来 , 又匆匆的走开了 , 但他走的那么的明朗 。他走的方向有一点象影片二月一开时候 , 那一扇遥遥开启的小窗户 。

关于“关于革命烈士的诗歌”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4)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映波mio的头像
    映波mio 2025年09月23日

    我是周丽号的签约作者“映波mio”

  • 映波mio
    映波mio 2025年09月23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关于革命烈士的诗歌”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关于革命烈士的诗歌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再致读者(增订...

  • 映波mio
    用户092308 2025年09月23日

    文章不错《关于革命烈士的诗歌》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周丽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