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观测的允许范围-

网上有关“沉降观测的允许范围?”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沉降观测的允许范围?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教育工程的沉降观测,若沉降速度小于0.01~0.04mm/d,是可以的,也可认为进入稳定阶段,具体取值应根据各地区地基土的压缩性确定。

沉降是否进入稳定阶段,应由沉降量与时间关系曲线判定。对重点观测和科研项目工程,若最后三个周期观测中每周期的沉降量不大于2倍的测量中误差,可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

沉降观测的精度要求:

第一,往返较差、附和或环线闭合差:△h=∑a-∑b≤1.0,n表示测站数;

第二,前后视距≤30m;

第三,前后视距差≤1.0m;

第四,前后视距累积差≤3.0m;

第五,沉降观测点相对于后视点的高差容差:≤1.0mm。

扩展资料:

地基变形计算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建筑物或构筑物上部结构由于地基沉降而引起的变形不 出现妨碍正常使用的裂缝和破损,因此地基设计时在下列情况下除了按承载力进行计算外,尚应进行地基变形的计算。

1.对于重要的、有纪念性的大型建、构筑物。

2.在生产工艺上、使用上对地基的沉降有特殊要求的建、构筑物。

3.平面图形复杂的建、构筑物。

4.两相邻建筑物在荷载和基础形式上显著不同时。

5.建、构筑物由于地基变形产生的沉降会影响正常使用,得事先估算地基变形,以便设计 时采取提高建、构筑物底层标高的措施者。

6.对于地基不均匀沉降较敏感的建、构筑物。

7.在新建或原有建、构筑物内大面积堆载或附近堆积重物、大量填土时。

8.在地基内有厚度较大或厚薄不均的填土,其堆填时间在5年以内者。

9.软弱地基上两相邻建筑物距离较近,以致可能发生倾斜情况时。

在计算地基变形时,尚须考虑建筑物的结构类型以及其他各种因素,并按以下特征控制。

1.对于砖石结构应由局部倾斜比控制。

2.框架结构和单层排架结构应由相邻柱基的沉降差控制。

3.在地基比较均匀时,单层排架和多层框架结构柱基的最终沉降量在允许沉降量范围之 内,可不验算相邻柱基沉降差。

4.在地基比较均匀且无相邻荷载影响时,高耸构筑物的最终沉降量在允许沉降量范围 内,可不验算倾斜值。

5.在必要情况下,需要分别预估房屋和构筑物在施工期间和使用期间的地基变形值,以 便预留房屋或构筑物之间的净空,考虑连接方法和施工顺序。此时,一般房屋的最终沉降量,在 施工期间:

(1)对于砂土可认为已完成100%;

(2)对于低压缩性粘土可认为已完成50%~80%;

(3)对于中压缩性粘性土可认为已完成20%~50%;

(4)对于高压缩粘性土可认为已完成5%~20%

百度百科--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百度百科--建筑物的地基变形允许值

多利亚柱式详细资料大全

B代表板底,对应英文单词bottom。

T代表板面,对应英文单词top。

独立基础是整个或局部结构物下的无筋或配筋基础。一般是指结构柱基,高烟囱,水塔基础等的形式。独立基础分三种:阶形基础、坡形基础、杯形基础。

独立基础编号如下:

独立基础一般设在柱下,常用断面形式有踏步形、锥形、杯形。材料通常采用钢筋混凝土、素混凝土等。当柱为现浇时,独立基础与柱子是整浇在一起的;当柱子为预制时,通常将基础做成杯口形,然后将柱子插入,并用细石混凝土嵌固,此时称为杯口基础。

当上部结构为框架结构,荷载不太大的时候,可以采用柱下独立基础。独立基础比较适用于中心受压的受力状态。当柱根部有弯矩作用时,一般在设计中会有独立基础之间加设拉梁,依靠拉梁承担弯矩作用。

扩展资料

独立基础特点:

1、一般只坐落在一个十字轴线交点上,有时也跟其它条形基础相连,但是截面尺寸和配筋不尽相同。独立基础如果坐落在几个轴线交点上承载几个独立柱,叫做联合独立基础。

2、基础之内的纵横两方向配筋都是受力钢筋,且长方向的一般布置在下面。长宽比在3倍以内且底面积在20平方以内的为独立基础(独立桩承台)。

独立基础计算方法:

垫层体积=垫层面积×垫层厚度、垫层模板=垫层周长×垫层高度、独立基础体积=各层体积相加(用长方体和棱台公式)、独立基础模板=各层周长×各层模板高、槽底钎探工程量,以槽底面积计算。

基坑土方的体积应按基坑底面积乘以挖土深度计算。基坑底面积应以基坑底的长乘以基坑底的宽,基坑底长和宽是指混凝土垫层外边线加工作面,如有排水沟者应算至排水沟外边线。排水沟的体积应纳入总土方量内。当需要放坡时,应将放坡的土方量合并于总土方量中。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独立基础

多利亚柱式即多立克柱式,是古希腊三柱式中最早出现的柱式。是古希腊古风时期的典型建筑风格之之一,与公元前15世纪绝迹的埃及的圆柱相似,具体式样出现在公元前7世纪的石柱上,并一直保持到古希腊晚期,即公元前4世纪至罗马人同时地中海的时期,并在最后这一时期慢慢趋于消失。随着时间的推移,柱体更加粗壮,形成多利亚式柱庄严的外观。但是到了古希腊晚期,它又重新变细,并且整体规模变小。

基本介绍 中文名称 :多利亚柱式 类别 :文化博物馆 地点 :希腊 竣工时间 :公元前7世纪 简介,特点,起源,演变, 简介 多利亚柱式是古希腊古风时期的典型建筑风格之之一。多利亚式柱子没有柱础,直接立于基石之上,柱身粗壮,柱头简单,有顶天立地般的雄伟气魄。其柱子的高、宽比(即柱高与柱基直径的比)为5.5比1,有的甚至为4比1。这是一个颇为粗壮的比例,其他柱式的比例为8~10比1,东方许多用木柱的建筑甚至达到15~20比1。 特点 多利亚式柱子从上到下刻以凹槽(一般为20条)。多利亚柱式虽然与其他柱子一样从下到上逐渐收缩(下粗上细),但收缩不是简单的直线式,而是在中间略微膨胀,形成一条可以感觉到的曲线,在我国的建筑术语中被称为“减杀”。这种收缩曲线使柱子显得更有弹性和力量,赋予石头以生命的韵律。多利亚式柱子的柱身之上由方圆两个构件组成,下连柱身的圆形颈石,它向外挑伸的轮廓也非常注意构造优美的曲线。上接檐部的是方形石板。柱子以上是檐部。它由上承屋顶的檐壁(也称中楣)和下连柱顶的额枋(也称框缘)构成。檐壁之上还有挑出的檐口,额枋是平整的石条,干净利落,不带任何装饰,檐壁则交替由三陇板和间板构成。三陇板是长方形板面,上刻浮雕。檐壁是柱式中最富有装饰的部位。由于额枋和檐壁之高都不小于柱宽,因此多利亚式的檐部看起来相当突出,往往达到柱高的1/3,早期甚至可达1/2。檐部之上的平缓屋顶相当简单,各种柱式都相同。 多利亚式神庙的结构很简单,甚至在它规模宏大的时期也是如此。在这样结构简单的建筑物上,很细微的变化也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多利亚式建筑结构、建筑体系和装饰风格的持久的简洁性不仅对人们理解建筑,而且对人们理解整个希腊文化,都是非常重要的。这种装饰方面朴实无华的传统风格很好地代表了希腊大陆及其诸岛的建筑特点。它的基本成分经历数个世纪而长盛不衰。构成传统的多利亚式建筑特点的因素是包括柱头在内的圆柱以及神庙外部门廊的柱头上方的雕带或相连的构造。 起源 由于公元前7世纪希腊和埃及之间的贸易往来,多利亚式最初的建筑形式受到埃及建筑的影响。多利亚式柱子与公元前15世纪绝迹的埃及的圆柱相似。然而,多利亚的柱子的外形也于迈锡尼柱子和米诺斯的样式接近。 马拉松战役胜利后,雅典遭到波斯的洗劫。公元前449年,希腊与波斯签订和约,确定了雅典在希腊世界的霸权地位。以雅典卫城的修建为代表,开始了一股波及奥林匹亚、义大利和西西里岛等地的建筑热潮,这些建筑中相当一部分是采用多利亚式风格的,并且往往属于与胜利有关的纪念性建筑物。它们表现了战争的残酷以及希腊人民的痛苦和团结。而这个世纪下半叶的建筑表现了战争的胜利。 公元前4世纪之后,多利亚式建筑风格趋于消失,或者更为简洁。这一现象在早于和晚于帕特农神庙的其他多利亚神庙均有所表现。它们的大致特点是,内殿里有两排圆柱形成双层走廊,神庙前有6根圆柱(六柱式)。传统的多利亚式风格是希腊建筑最为稳定的风格,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它才在古希腊晚期因为不能适应希腊成为敌国后人们习惯的改变而消失。 奥林匹亚的赫拉神庙时所知的最古老的多利亚式神庙。 德尔斐的雅典娜神庙发现了12根匀称的圆柱,为一座已经消失的、公元前7世纪的神庙所有,它们的高度相同,均为柱子底座直径的6.5倍。 科孚岛上的加里特萨的阿尔忒弥斯神庙是一座公元前6世纪的宏伟建筑。它最长的一侧长近50米。门廊前各有8根立柱,表明了最初的多利亚式神庙设定越来越多的圆柱以便赋予建筑物以威严气势的趋势。 波西东尼亚卫城:在帕埃斯图姆(希腊人在那不勒斯南部的波西东尼亚建立的古老殖民地的拉丁文名称)有一些文艺复兴时期和启蒙运动时期最著名的希腊神庙,由于没有想建立在小亚细亚和希腊本土的希腊古城一样落入土耳其人手中,因而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大教堂”神庙是其中最古老的一座,它的正面和后面分别有9根圆柱,两侧分别有18根圆柱,宽24米,长54米。内垫有一排中央圆柱。为德墨特尔修建的神庙不及建造时间较晚,而且规模较小。从两国神庙残留的装饰城分钟可以辨认出三槽板纹饰、排档间饰以及唯一的一个拥有几何图案的简单的水平石板作装饰的多利亚式飞檐。 多利亚式柱子和柱头脱胎于早先的木质柱子,其特点是粗壮而没有柱座。柱身上刻有凹纹,以便达到细高的视觉效果。凹纹通过一个金属环状装饰物集中在柱头部。最初的石柱的凹纹是通过一个叫做圆箍线的线脚在柱头汇合,而不是金属环状饰物。 多利亚式建筑风格主要表现在圆柱的体积和式样上,此外,柱头和雕带上也有所体现。多利亚风格是一种既保留原是建筑成分的痕迹,由展示抽象的装饰特点的建筑体系。 演变 多利亚柱式的发展 多利亚式柱子和柱头的具体式样出现在公元前7世纪的石柱上,并一直保持到古希腊晚期,即公元前4世纪至罗马人同时地中海的时期,并在最后这一时期慢慢趋于消失。随着时间的推移,柱体更加粗壮,形成多利亚式柱庄严的外观。但是到了古希腊晚期,它又重新变细,并且整体规模变小。 多利亚式柱直接矗立在神庙底座的最高一层,即台座上。考古学家根据底座来推测神庙的大小。柱身上刻有20条凹纹,形成一道道棱;直径由下而上逐渐减小,使柱身侧影形成细微的曲线,称为圆柱微凸线。在柱身上部、柱头下面的地方,刻有3条凹纹,叫做圆箍线。 柱头:最早的多利亚式柱头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钟形圆饰,状如盘子,比柱座宽许多,横截面为圆形,侧影为曲线。二是钟形圆饰上的顶板,其横截面为正方形,侧影为直线。柱头的式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变化。 柱顶过梁和雕带:雕带是多利亚式建筑另一个有特点的成分,它也出现于公元前7世纪,在此之前的迈锡尼的建筑装饰成分中就有过雕带的先例。多利亚雕带位于水平的柱顶过梁之上,柱顶过梁之下有柱头支撑。雕带是由两种交替出现的装饰成分三槽板纹饰和排档间饰构成。 三槽板纹饰:架于立柱上横梁两端端面的装饰物。在多利亚的装饰里,整个逐浪的周沿、所有圆柱的中心线和圆柱之间洞孔的正中都刻有这种饰物。饰纹均为垂直的凹纹。 排档间饰:排档间饰是三槽板纹饰之间的石头部件,上面用自然主义的图案和远古时代的故事情景作装饰。 山墙的宏伟结构:在多利亚式柱、柱头和雕带之后不久,于公元前6世纪,在山墙上出现了最早的雕刻装饰:蛇发女怪和面目狰狞的神话动物。也有表现与神庙的祭礼活动有关的神话情景的雕刻。随着时间的推移,山墙上装饰的发展是多利亚神庙本身变成一件雕刻品。 从公元前7世纪起,多利亚式建筑开始采用石头作材料,尽管也有一些木头的遗迹,但到公元前6世纪,所有的神庙都用石头建造。这是的多亚式建筑风格,即规模宏大、柱身一次比一次粗壮以及装饰的朴实无华得以彻底固定下来。 内部空间:在内部空间的处理方面,希腊人特别强调光线的处理,利用光和影的变化来加强神庙的神秘性。这受到了埃及建筑的影响。

关于“沉降观测的允许范围?”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13)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植红贝的头像
    植红贝 2025年08月14日

    我是周丽号的签约作者“植红贝”

  • 植红贝
    植红贝 2025年08月14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沉降观测的允许范围?”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沉降观测的允许范围?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教育工程的...

  • 植红贝
    用户081406 2025年08月14日

    文章不错《沉降观测的允许范围-》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周丽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