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读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1)”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读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1)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一
这是一本关于西方艺术史的书,按照时间顺序介绍西方艺术(美术、雕塑、建筑)的发展历程。1950年初版,其后每隔数年修订再版一次,是有关艺术史各种书单推荐的必读书目之一。
作者贡布里希,全名E.H.贡布里希(E.H.Gombrich)(1909—2001),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曾获维也纳大学博士学位,后移居英国并加入英国籍,是艺术史、艺术心理学和艺术哲学领域的大师级人物。贡布里希一生著述丰富,其著作已有中译本的包括:《艺术与人文科学》《理想与偶像》《象征的图象——贡布里希图象学文集》《图像与眼睛——图画再现心理学的再研究》《艺术与科学——贡布里希谈话录和回忆录》《文艺复兴——西方艺术的伟大时代》《木马沉思录》《艺术与错觉》《秩序感—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艺术的故事》等。
本书中文版1999年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范景中先生翻译(2011年有新中文版,杨成凯、范景中译)。全书体量不小,除导言部分外,有28章之多,后附艺术书籍举要和四张表,近700页。不过想想被介绍的是艺术发展史,有人、有事、有图、有鉴赏,这样的篇幅怕还是作者压之又压的结果。
历史离不开人和事,艺术史则离不开艺术家和作品。本书与历史有关,作者用“故事”作为书名,许是有所考量。或因历史一词过于沉重,作者有意给人一种轻松之感,希望有趣一点(这是我的妄自揣测,不足为虑)。据作者说,写本书时他遵循三个原则:第一,不能附插图的作品不论述;第二,论述真正的艺术品;第三,筛选那些最著名的作品。
总之,若想了解艺术是怎么回事,这本书是个很好的起点。
二、关于导言
这一部分主要是帮助初学者建立一些基础的艺术观念。
(1)艺术作品美不美不是由题材决定的。作者说,一幅画美不美并不取决于它的题材,有时与表现方法有关。人们往往喜欢表现手法易于理解的画。建议,对那些不容易理解的画,必须先学会理解绘画手法,然后才能了解艺术家的感情,逐渐了解这些绘画语言之后,有可能对表现方法不明显的作品更觉喜爱。这里是说绘画,建筑、雕塑等亦可作如是观。
(2)画的像不像是初学者易入的“坑”。初学者最喜欢看起来“逼真”的绘画。我们常听见一个人评论一幅画“画得真像”,他们最反感的是他们认为画得不正确的作品,尤其是现代艺术。贡布里希说,如果我们觉得一幅画画得不正确时,要问自己两个问题:第一,艺术家是否无端更改事物的外形;第二,除非已经证明自己正确而画家不对,否则就不能指责画画得不正确。
(3)在欣赏伟大的艺术作品时,要肯摈弃陋习和偏见。如抛开传统的形状或颜色,作者说,如果能把这些传统说法抛开,就能发现世间万物大可具有出人意料的颜色。书中说,“事实总是证明,低手庸才试图循规蹈矩却一无所获,而艺术大师离经叛道却能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的和谐。”
(4)艺术并不神秘。作者意图帮助初学者揭开创作艺术作品的面纱,提出“所谓的艺术作品不是什么神秘行动的产物,只是一些人为另一些人而制作的东西。”艺术品的每一特点,都出于艺术家的某一决定,他可能殚思极虑,再三修改画面。
(7)艺术家追求的是“合适”。我们必须首先理解“合适”这个词的含义,才能开始理解艺术家的实际追求。作者以插花为例,一般什么花插在什么地方,高一点还是低一点,颜色淡一点还是浓一点,都是直到自己觉得“合适”为止。艺术家做的事远比插花多得多。因为创作一幅画或一个雕像什么时候才算合适,并没有统一的规则,所以很难用语言准确解释为什么我们会认为是一件伟大的艺术品。
(8)欣赏那些作品必须具有一颗赤子之心,敏于捕捉每一个暗示,感受每一种内在的和谐,特别是要排除冗长的浮华辞令和套话的干扰。作者告诫,“由于一知半解而引起的自命不凡,远远不如对艺术一无所知。”
(9)了解艺术史(建筑史、绘画史和雕塑史)。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艺术家使用某种特殊创作方式,或者追求某些艺术效果的原因。这可以增强我们对艺术作品独特性质的敏锐度,提高对细微差异的感受能力。贡布里希说,要想学会怎样欣赏艺术作品的独特价值,了解艺术史是一条必经之路。
杨姓男孩中间有成字的名字
外研社《新世纪日汉双解大辞典》实现一典三用
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日汉双解大辞典》,给当下众多的日语学习者带来福音。这部辞典的原版是日本辞书出版界重镇“三省堂”在该社最负盛誉的大型日语辞典《大辞林》基础上改编出品的《辞林21》,出版社又根据《辞林21》最新修订版《新辞林》增加词条近2万条。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文版特意加入了汉语拼音排序的词汇索引,即读者完全可以将它视为一本日语汉字词读音词典,实现了“语言翻译+知识解说+汉字词汇读音速查”一典三用。为翻译好这部从项目启动到出版历时16年的辞书,外研社组织了一大批优秀译者,还邀请了20多位专家进行审定,并请语言学、文物学大家杨成凯、耿宝昌、董仲恂作为定词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的委员名单
杨成振 杨成泰 杨成林 杨成柳 杨成叶 杨成星 杨成乾 杨成恒 杨成年 杨成信 杨成海 杨成旭 杨成尘 杨成邦 杨成兴 杨成凯 杨成月 杨成冰 杨成君 杨成恩 杨成颜 杨成元 杨成志 杨成蝶 杨成玮 杨成胜 杨成宜 杨成西 杨成康 杨成永 杨成义 杨成雷 杨成云 杨成国 杨成原 杨成春 杨成仁 杨成阳 杨成萧
第一批委员
1983年 1月26日成立,由文物、考古、历史、建筑等方面专家、学者组成。第一任主任委员夏鼐,现任主任委员廖井丹。委员:尹达、王仲殊、王振铎、冯先铭、安志敏、苏秉琦、启功、吴良镛、单士元、张政烺、郑孝燮、贾兰坡、顾铁符、宿白、常书鸿。
2005年委员
(各专业组委员及增聘委员均以姓氏笔划为序)
主任委员: 傅熹年(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副主任委员: 耿宝昌(故宫博物院) 孙机(国家博物馆)史树青(国家博物馆)
一、 书画碑帖组
刘光启(天津文物出境鉴定站) 张慈生(天津市文物公司) 杨仁恺(辽宁省博物馆) 杨臣彬(故宫博物院) 金维诺(中央美术学院) 周绍良(中国宗教研究所) 钟银兰(上海博物馆) 徐邦达(故宫博物院) 章津才(北京文物出境鉴定站)
增聘9人:
王连起(故宫博物院) 李凯(天津文物出境鉴定站) 李遇春(广东文物出境鉴定站) 许忠陵(故宫博物院) 肖燕翼(故宫博物院) 杨新(故宫博物院) 单国霖(上海博物馆) 鲁力(江苏文物出境鉴定站) 薛永年(中央美术学院)召集人:薛永年
二、现当代书画组(增设)
水天中(中国艺术研究院) 冯远(中国美术馆) 朱乃正(中央美术学院) 邵大箴(中央美术学院) 郎绍君(中国艺术研究院) 常莎娜(清华大学工艺美术学院) 靳尚谊(中央美术学院) 雷振方(荣宝斋)召集人:邵大箴
三、古籍组
丁 瑜(国家图书馆)增聘5人:李致忠(国家图书馆) 张志清(国家图书馆) 陈先行(上海图书馆) 杨成凯(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黄永年(陕西师范大学)召集人:丁瑜
四、陶瓷组
汪庆正(上海博物馆) 陈华莎(故宫博物院)张浦生(南京博物院) 赵自强(广州博物馆)曾土金(广州市文物总店) 薛贵笙(上海市文物商店)
增聘3人:
王莉英(故宫博物院) 邵长波(故宫博物院) 穆青(河北文物出境鉴定站)召集人:陈华莎
五、铜器组
李学勤(清华大学) 陈佩芬(上海博物馆)
增聘6人:
王海文(故宫博物院) 王冠英(国家博物馆) 朱凤瀚(国家博物馆) 吴镇烽(陕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郝本性(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高至喜(湖南省博物馆)召集人:王冠英
六、玉器组
云希正(天津艺术博物馆) 田凤岭(天津文物出境鉴定站) 许勇翔(上海博物馆) 张永昌(苏州文物商店) 杨伯达(故宫博物院)
增聘4人:
田俊荣(天津文物公司) 张广文(故宫博物院) 杨震华(苏州文物商店) 郭大顺(辽宁省文化厅)召集人:张广文
七、货币组
戴志强(中国钱币博物馆)
增聘5人:
刘建民(山西省人民银行) 周祥(上海博物馆) 黄锡全(中国钱币博物馆) 程纪中(北京钱币学会) 翦宁(国家博物馆)召集人:戴志强
八、杂项组
王世襄(中国文物研究所) 台立业(山东文物出境鉴定站)孙学海(北京市文物局) 李久芳(故宫博物院)郑珉中(故宫博物院)
增聘8人:
刘东瑞(国家文物局) 步连生(中国文物研究所) 张永康(云南省文物局) 张淑贤(故宫博物院) 杨泓(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胡德生(故宫博物院) 赵丰(中国丝绸博物馆) 夏更起(故宫博物院)召集人:胡德生
九.近现代历史文物组(增设)
万冈(国家博物馆) 阮家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孙毅(北京鲁迅博物馆) 沈庆林(国家博物馆) 肖贵洞(国家博物馆) 相瑞花(国际友谊博物馆) 夏传鑫(国家博物馆)召集人:沈庆林
关于“读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1)”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周丽号的签约作者“杜伊果”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读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1)”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读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1)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
文章不错《读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1)》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