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名臣言行录

网上有关“宋名臣言行录”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宋名臣言行录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通行的《宋名臣言行录》共包括5种,前集为《五朝名臣言行录》10卷,汇录宋太祖至英宗5朝名臣55人;后集为《三朝名臣言行录》14卷,录神宗至徽宗3朝名臣44人;续集为《皇朝名臣言行续录》8卷,录北宋末至南宋初名臣29人;别集为《四朝名臣言行录》26卷(分上下集,各13卷),录南宋高宗至宁宗4朝名臣65人;外集为《皇朝道学名臣言行外录》17卷,录周敦颐至蔡元定共42名道学家。以上前两种为朱熹所编著,又合称为《八朝名臣言行录》,后3种为理宗时人李幼武编著。

朱熹所编《言行录》取材极为广泛,举凡北宋人的文集、笔记、杂记、小说、家传、行实、碑铭、墓碣及国史、实录、别史、杂史等等无所不取,其《八朝名臣言行录》引书多达225种,其中许多书今已不存,所以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此书编例,每人之下先简要介绍其字号里贯,然后就引录各书中有关其言行的记载,直书原文,每段文字后都注明出处,编者不加任何意见,是非曲直留给后人去评判。此书刊行之初,吕祖谦曾在给汪应辰的一封信中批评它是非多谬,清人所作《四库提要》遂有此书“瑕瑜互见”的说法。实际上吕祖谦之不满此书,主要是因为朱熹在书中征引了一段司马光的《涑水记闻》这段文字记载了吕祖谦五世祖吕夷简的一些不体面的事情,《朱子语类》中就有朱熹这样一段话:“《涑水记闻》,吕家子弟力辨以为非温公书,盖其中有记宫文靖公数事,如杀郭后等。……其编《八朝言行录》,吕伯恭兄弟亦来辨”。可见吕祖谦对此书的批评实不足为训。

李幼武的3种续作,体例全同朱熹,其取材更加广泛,兼采祠堂记、诗文集序跋等,但李书有些条目下未注出处,这一点则不及朱书。自元明以来,通行本均将朱、李两家的《言行录》合刊,1967年台湾文海出版社出版了这5种《言行录》的合集。另外,朱熹两种《言行录》的单行本以《四部丛刊初编》本为最好。

数字看朱熹:三个伟大身份的圣哲(一)

朱熹(1130.9.15~1200.4.23) 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汉族,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术思想,在元朝、明朝、清朝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更趋完备的意识形态。元朝皇庆二年(1313)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集注》为标准取士,朱学定为科场程式。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精神支柱。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朱熹的学说,也对后来明朝王阳明的心学有深刻的影响。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正是在朱熹哲学基础上的突破。朱熹的学术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 两宋时期,学术上造诣最深、影响最大的是朱熹。他总结了以往的思想,尤其是宋代理学思想,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成为宋代理学之大成,其功绩为后世所称道。其门人黄斡曾总结曰:“继往圣将微之绪,启前贤未发之机,辨诸儒之得失,辟异端之论谬,明天理,正人心,事业之大,又孰有加于此者。“(《行状》)又曰:“自周以来,任传道之意,得统之正者不过数人。而能使斯道章章较著者,一二人而止耳。由孔子而后,曾子、子思日继其微,至孟子而始著。由孟子而后,周、程、张子继其绝,至先生而始著。“(同上)清人全祖望指出:“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矣。江西之学,浙东永嘉之学,非不岸然,而终不能讳其偏。“(《宋元学案.晦翁学案》)这些评价虽属溢美之辞,但真实地反映了朱熹在学术界的地位及其影响。朱熹死后,被谥为“文公“,赠宝谟阁直学士,又追封徽国公等。其思想被尊奉为官学,自元朝始,朱熹关于经学注释著作成为科举考试的依据。而其本身则与孔子圣人并提,称为“朱子“。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朱熹之言,则成为不能更改的、绝对的权威。易学更是如此。朱熹撰《周易本义》列河洛、先天图于卷首,又与弟子蔡氏父子(蔡元定、蔡沉)编撰《易学启蒙》笃信和诠释河洛、先天之学,后世皆以此立言,阐发朱子的河洛先天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讲,朱熹真正确立了河洛之学和先天之学在学界的地位而为后世大多易学家所认可。 朱熹十四岁,父去世,遵父遗命,他从学于父友胡原仲、刘致中、刘 冲。后刘致中以女许嫁朱熹。绍兴十八年(1148年),十九岁朱熹登进士第。二十一年,受左迪功郎、泉州同安主簿。二十三年,拜罗从 门人李侗为师。始知释老之说为非,学问而就平实。二十七年,朱熹自同安弃官回故里,致力学术,历二十余年。孝宗即位,曾多次召用,皆辞而不就。淳熙五年(1178年),四十九岁的朱熹出知南康军,八年,改除提举浙东常平盐公事。光宗即位后,又知漳州、潭州。宁宗即位,除焕章阁待制兼待讲。总之,朱熹一生自举进士至死,凡五十年,经历了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仕于外者共九年,立于朝者四十日,为宁宗讲《大学》。其余四十年过着讲学著书生活。其著作有《周易本义》、《启蒙》、《蓍卦考误》、《诗集传》、《大学中庸章句》、《四书或问》、《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楚辞集注辨正》、《韩文考异》、《参同契考异》、《中庸辑略》、《孝经刊误》、《小学书》、《通鉴纲目》、《宋名臣言行录》、《家礼》、《近思录》、《河南程氏遗书》、《伊洛渊源录》等。此外,还有《文集》一百卷,《续集》十一卷,《别集》十卷,阂人辑录的《朱子语类》一百四十卷。其易学思想主要集中在《周易本义》、《易学启蒙》、《朱子语类》等书中。按朱熹《年谱》,《周易本义》成书于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启蒙》成书于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据今人朱伯昆考证,“《本义》于《启蒙》前,并未成书。”(《易学哲学史》中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年)此说可谓精确。需要说明的是,《易学启蒙》虽列朱熹名下,而并非他一人所为,是他与蔡元定通力合作的结果。蔡元定学生翁易在宋理宗淳佑七年(1247年)记载道:“晦庵疏释《四书》,因先生论辨有所启发者非一。……六经、《语》、《孟》、《学》、《庸》之书,先生与之讨论讲贯则并驰其功焉。《易学启蒙》一书,先生研精覃思,屡年而后就,晦庵复删润之,始克成书。”(《蔡氏九儒书》卷首《蔡氏诸儒行实》)此“先生”是指蔡元定。翁易关于《易学启蒙》是由蔡元定起稿、朱熹删润而成的记载,在《宋史》中有同论。《宋史.蔡元定传》曰:“熹疏释《四书》,及为《易》、《诗传》、《通鉴纲目》,毕竟与元定往复参订。《启蒙》一书,则属元定起稿。”这一点同时在未熹的言论中可以得到印证。朱熹在给蔡元定信中说:“《启蒙》修了末?早欲得之。”(《文集.答蔡季通》)又说:“《启蒙》所改是否?又天一地二一节,与天数五地数五相连,此是程子改定,当时不曾说破,今恐亦当添程说,乃明尔?”(《文集续集.答蔡季通》)朱熹在《启蒙序》中也明言:“因与同志,颇辑旧闻,为书四篇,以示初学,使毋疑于其说云。”此“同志”即蔡元定。“为书四篇”中“书”即《启蒙》。由此可知,翁易所记可信。

编辑本段文学著作

朱熹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代表作有《菩萨蛮》(一)、《水调歌头》(一)、《南乡子》、《忆秦娥》(二)等。其中以《菩萨蛮》(一)最有特色,该词运用回文,每两句互为颠倒,八句共四对,十分自然和谐,毫不牵强,而且颇有意境,构思之精巧极矣,足见晦庵对语言的驾驭能力。除词外,还善作诗,《春日》和《观书有感》是他最脍炙人口的诗作。其词结有《晦庵词》。 朱熹是刘子翚学生,他父亲朱松文才也很好。也许由于父、师的影响,他在道学中对文学的评价是比较公正的,也写出过一些富于生活气息的好诗。如这两首当然是说理之作,前一首以池塘要不断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想要不断有所发展提高才能活跃,免得停滞和僵化。后一首写人的修养往往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阶段。一旦水到渠成,自然表里澄澈,无拘无束,自由自 在。这两首诗以鲜明的形象表达自己在学习中悟出的道理,即具有启发性,也并不缺乏诗味,所以陈衍评为“寓物说理而不腐”。 朱熹也善书法,名重一时。明陶宗仪《书史会要》云:“朱子继续道统、优入圣域,而于翰墨亦工。善行草,尤善大字,下笔即沉着典雅,虽片缣寸楮,人争珍秘。”

朱熹的主要作品

朱子学综罗百代、博大精深,有人对朱熹的职业用现代学科进行分类,主要有: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农学家、水利学家、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地质学家、神学家、人类学家、医学家、美学家、文学家、书法家……有着这么多的头衔,可以想像朱熹有多牛,其中随便一个领域,都值得我们穷其一身的付出。

在百度百科中,朱熹被定义为“中国南宋时期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不管是理学家、思想家,还是哲学家,在本质上没有太大的区别,可以用儒学家将三者归一,意指朱熹是孔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这样,朱熹主要有三个身份,儒学家、教育家、诗人。

首先,我们先认识一下朱熹作为儒学家,或者说是思想家的身份。有人按照一些历史学家的类比,将宋代比作是中国的“文艺复兴”,那么朱熹无疑就是其中最闪耀的思想家。康熙皇帝对朱熹的评价足以说明朱熹在历史的定位,他的评价是: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归。

其实,朱熹在自然科学上的成就一点也不低,比如:?朱熹是西方自然科学的鼻祖;朱熹是 “二进制”的最初发现者;朱熹是 世界上第一个辨认出化石的人,比西方早出四百多年;朱熹 从对高山螺蚌壳的考察去研究地球的变化;朱熹提出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比德国哲学家康德和法国天文学家拉普拉斯早出五百多年;朱熹对地质学化石、否认神创论、宇宙起源、地心说、大地自转、日食与月食、潮汐、雪花六角晶体形状、雨虹等的形成、地理对气候的影响、生物与人类起源、中医诊脉、农业生产结构、农作物布局及具体的生产技术等问题都有深入的研究。

可朱熹这些成就却鲜为人知,也少人提及,只因朱熹另一个光环太大了,大的几乎淹没了他在其他方面的成就。这个光环就是他创立的理学思想体系,在元朝、明朝、清朝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以他为代表的理学思想在中国社会、东亚各国家民族,乃至世界华人社会有着相当的影响及作用。

朱熹的理学思想是以北宋“二程”的理学为基础,融合了佛,道两家思想,构建了自己庞大的理学体系。那么朱熹的思想是什么呢?他的思想体系主要可以概括以下三类:第一,理是世界的本源,朱熹哲学思想的核心即是“理” ;第二,“格物致知”理论,他在提倡重视人的道德修养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外部事物的考察;第三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想要体悟到天地之理,就要除去人的私欲。

朱熹思想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朱熹所谓的“理”,有四方面互相联系的含义:①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②理是事物的规律。③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④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朱熹认为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物之理终归一,这就是“太极”。太极既包括万物之理,万物便可分别体现整个太极。这便是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

关于朱熹的格物致知论,有一个王阳明格竹子的故事,可以对比来说明。说是王阳明为了验证格物致知理论,在书院一连七天观察竹子,日不食,夜不寐,专注于观察竹子,最后终于撑不下去生病了,但也没有体会出竹子的道理。朱熹和王阳明对格物致知理解不同在于:朱熹倾向于对外在事物的理性探索,而王阳明则是指向内在的主观体验。

对朱熹“天理人欲”论最好的注解,是朱熹自己说的一句话:“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朱熹的观点,认为要求饮食是自然的,属于天理;要求美味是后来的,此中便夹有私欲,故属人欲。但美味还是饮食,故朱熹说“人欲中自有天理”。为求美味,往往容易把饮食“安顿得不恰好”,便有人欲的产生。但也不是说一追求美味就是人欲,如饮食与美味兼顾,安顿得恰好,也就无所谓人欲。通俗一点的说法,就是人的欲望要有一个度。

有一个成语,叫“著书等身”,用在朱熹身上,一点都不过分。朱熹一生,研究触角涉及到儒家经典的所有领域。据《四库全书》的著录统计,朱子现存著作共25种,600余卷,总字数在2000万字左右。这还是个十分不完全的统计,但仅仅这一组数字已极为可观,足以树起一座辛勤创作的思想家的丰碑。

朱熹的主要著作有《周易本义》、《启蒙》、《蓍卦考误》、《诗集传》、《大学中庸章句》、《四书或问》、《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楚辞集注辨正》、《韩文考异》、《参同契考异》、《中庸辑略》、《孝经刊误》、《小学书》、《通鉴纲目》、《宋名臣言行录》、《家礼》、《近思录》、《河南程氏遗书》、《伊洛渊源录》等。此外,还有《文集》一百卷,《续集》十一卷,《别集》十卷,阂人辑录的《朱子语类》一百四十卷。

“述而不作”,是从孔子开始的儒家传统。所谓“述”,实质上是一种借助对儒家经典的注解和诠释,来阐发自己思想和理论的创作方式。朱子是利用这种方式构建自己理学体系最成功和最活泼的学者。把朱熹的这些著作叠在一起,一定是超过他的身高的。朱熹无愧于“古今著述第一人”之称。

有人以宋代文人比较风流,猜想朱熹也是流连于烟花柳巷。对此,我只能置于一笑,“夏虫不可语冰”,对于一个对朱熹一点都不了解的人,不值得去费口舌。对朱熹稍有点了解和稍有点常识的人,想想就知道,600余卷2000万字就算是用50年时间,岂是一个流连于烟花柳巷之人能够完成的。事实上,朱熹是把毕生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著述教学上,朱熹临死前一天,还在修改《大学诚意章》,朱熹有句经典语录,“毕力专研,死而后已”。这是他对自己的生动写照。

在朱熹的众多著作中,最有名的莫若《四书章句集注》。《四书章句集注》是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于一体的巨作,为朱熹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是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经典著作。

朱熹首次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四者上下可连贯传承而为一体。朱熹将《大学》、《中庸》中的注释称为“章句”,而《论语》、《孟子》中的注释集合了众人说法,称为“集注”。后人合称其为“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

《四书章句集注》共19卷,朱熹于公元1190年在漳州刊出。在编排次序上,首列《大学》,次列《论语》和《孟子》,最后列《中庸》。朱熹的意图是,要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微妙之处。

朱熹注释“四书”,目的不仅仅是整理和规范儒家思想,更主要的目的是用“四书”中的哲理作为构造自己整个思想体系的间架。从这个意义上说,《四书章句集注》不仅是儒家学说的大成,而且是朱熹理学体系的基础。

《四书集注》出来以后,被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推崇,慢慢取代了“五经”。宋以后,元、明、清三朝都以《四书集注》为学官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理学因此成为官方哲学,占据着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而《四书集注》作为理学的重要著作,也被统治者捧到了一句一字皆为真理的高度,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思想产生了深远、巨大的影响。

《楚辞集注》、《论语集注》、《通鉴纲目》、《宋名臣言行录》、《家礼》等。

1、《楚辞集注》

《楚辞集注》作于朱熹任潭州荆湖南路安抚使时(1193年)。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赋体。

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

并且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注本繁多,其中“楚辞集注”是研究楚辞的最佳善本。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毛泽东赠送了一套《楚辞集注》给田中角荣。

2、《论语集注》

《论语集注》是儒家理学著作《四书章句集注》的一部分,是朱熹经过40多年的用心“理会”,并“逐字称等”后才最终写定的经典之作。

所包含的主要内容有:论语序说、学而第一、为政第二、八佾第三、里仁第四、公冶长第五、雍也第六、述而第七、泰伯第八、子罕第九、乡党第十、先进第十一、颜渊第十二、子路第十三、宪问第十四、卫灵公第十五、季氏第十六、阳货第十七、微子第十八、子张第十九、尧曰第二十。

3、《通鉴纲目》

《通鉴纲目》,南宋朱熹撰著,五十九卷,序例一卷。熹与其门人赵师渊等,据司马光《资治通鉴》、《举要历》和胡安国《举要补遗》等书,本儒家纲常名教,简化内容,编为纲目。

纲为提要,模仿《春秋》;目以叙事,模仿《左传》,用意在于用 《春秋》笔法,“辨名分,正纲常”,以巩固封建统治。

《资治通鉴》对三国史事,本据魏国纪年,朱熹改据蜀汉纪年,以宣扬正统观念。其后,尹起莘等又为此书阐明义旨,清康熙帝更加上“御批”,使之进一步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工具。

4、《宋名臣言行录》

共七十五卷,由南宋朱熹、李幼武撰写,朱熹撰前集十卷,後集十四卷,李幼武撰续集、别集、外集五十一卷。该书汇编了散见於文集、传记中的宋代重要人物的事迹,共收入北宋以及南宋人物二百二十五人。

5、《家礼》

《家礼》是南宋朱熹最有影响的礼学著作。《家礼》内容分为通礼、冠、昏、丧、祭五部分,都是根据当时社会习俗参考古今家礼而成,体现出朱熹因革损益、博采众家的礼学思想特点。

书成之后,广为刊刻。后世对《家礼》的争议主要集中在真伪问题上,因《家礼》是朱熹一部未完之作,朱熹死后方现,而朱熹在文集中又极少提及,中间过程曲折,后人遂怀疑它为伪书。

现代学者主要从文集和语录中找到朱熹作《家礼》的线索证据,基本已证明《家礼》非伪书。

本文主要把朱熹《家礼》放在朱熹家礼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演变历程中加以考察,通过对《家礼》思想内容的考察,来阐释朱熹博采古今众家的礼学特点,并结合晚年的礼学著作和语录来探讨其礼学思想的变化发展。

百度百科——朱熹

关于“宋名臣言行录”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1)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织梦的头像
    织梦 2025年08月04日

    我是周丽号的签约作者“织梦”

  • 织梦
    织梦 2025年08月04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宋名臣言行录”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宋名臣言行录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通行的《宋名臣言行录》共包...

  • 织梦
    用户080409 2025年08月04日

    文章不错《宋名臣言行录》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周丽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