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明伦汇编皇极典国号部(关于明伦汇编皇极典国号部的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明伦汇编皇极典国号部(关于明伦汇编皇极典国号部的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蔡 邕:陈留圉(今河南省杞县南)人,东汉时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他博学多才,通经史、音律、天文,善散文词赋,又工隶书,曾创“飞白”书,且善画,是东汉四大画家之一。
蔡 伦:桂阳(今湖南省郴州)人,东汉宦官,改进了造纸术,他总结西汉以来用汀质纤维造纸的经验,创造用树皮、麻头、敝布、鱼网造纸之法。时称蔡侯纸。被后世传为我国造纸术的发明人。
蔡 襄:兴化仙游(今属福建省)人,北宋时杰出书法家,工书善画,其楷、行、草书皆具特色,为“宋四家”之一。著有《茶录》、《荔枝谱》等。
蔡 锷:湖南省邵阳人,自幼聪明好学,立志献身我国民族事业,早年积极参加民主革命运动,反对封建专制,为我国的共和事业奉献了终生。
蔡 畅:湖南省双丰人,我国著名的女革命家、中共党员,早年积极参加民主救国运动,历任全国妇联主席、中央政府委员、人大副委员长等职。
蔡文姬:名琰,字文姬,陈留圉人,蔡邕之女,东汉时著名女诗人,她天生丽质,博学有才辨,且通音律,有“才女”之称。其入胡的故事家喻户晓,作品《胡茄十八拍》尤为著名。
蔡元定:福建省建阳人,南宋著名理学家,自幼学习孔孟和“二程”理学,博学而聪悟,在理学、易学与音律研究等方面均有成就,著有《大衍详说》、《皇极经世》、《八图阵》传世。
蔡元培:浙江省绍兴人,早年参加民主革命运动,积极倡导科教育人,实行先进办学方针,提倡民主、科学,曾先后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司法部长等职。
蔡和森:湖南省双丰人,中国***早期卓越***之一,早年积极倡导并参加革命运动,历任我党重要职务,后因被叛徒出卖而壮烈牺牲。
蔡廷锴:广东省罗定县龙岩乡人,著名的爱国将领,早年从军,积极投入革命斗争事业,曾在震惊中外的“一二·八”事变中奋勇抗击日军进攻,给予其沉重打击,在中国人民抗战史上写下光辉篇章。
蔡锡勇:清末洋务派。他受张之洞之命,创办湖北炮厂,织布局 ,马鞍山煤矿局等。并精通速记术,将速记应用于翻译,是中国速记的创始人。
蔡姓文化博大精深研究前景广阔
中华姓氏文化研究从中华民族自有文字记载以来就是研究的热点课题。姓氏究竟起源于什么时代呢?大概在母系社会就已经有了。而且随种族的繁衍,不断地丰富发展,瓜瓞绵绵,江河泱泱,延续于今,并且还要世代传承下去。为什么中华民族会这么重视姓氏文化。班固在《白虎通义》中作了一个回答,他说:“人所以有姓者何?所以崇恩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也。故纪世别类,使生相爱,死相哀,同姓不得相娶,皆为重人伦也。”班固的话可以归结为三大方面:(一)姓是“纪事别类”的。(二)氏是姓的发展,周代往往以氏表彰功勋而示男子,“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氏),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以官族;邑亦如之。”(三)姓氏作用:一是“别婚姻”;二是“崇恩爱,厚亲亲”;三是区别门第、行业和地位。可见,姓氏文化不仅丰富多彩,而且博大精深。
中华蔡氏是中华民族主源——黄帝族群中周族的重要分支,是我国形成最早的姓氏之一。原始社会以“蔡”为图腾的族群,进入发达的奴隶社会后,以“封邦建国”、“世食采邑”的方式,建立以蔡氏族为主体的邦国。古籍记载有姬姓和姞姓之说,不论是姬姓和姞姓,都是黄帝族群的后裔。虽然目前姞姓的蔡氏已未见其后世的传闻,而姬姓的蔡氏后裔的记载见诸史料,肇始了后世的大族系。据《史记》和《蔡氏族谱》记载,黄帝的第二十八代孙,周文王姬昌的第五子姬度封于蔡,建立蔡国,称姬度蔡叔。蔡叔殉,成王命其子仲践诸侯之位,传二十五侯,春秋时为楚所灭。蔡亡国后,在漫长岁月中,蔡氏家族经历了不断的播迁、融合、发展,却逐步形成中华民族中的一支具有鲜明特征、族群稳定,以独特的风貌、风姿和风情,屹立于中华民族之林的名门望族。由于以宗族蔡命名远古,原由曲折,奠基人的研究也就产生了争论。也演绎了“蔡”以国号为氏;以植物蔡草为氏;以动物龟为氏的不同观点。
此外,从古籍、考古材料看蔡姓氏文化研究,有姓氏渊源、姓氏播蕃、姓氏演化、民族融合、人文历史、家族习俗、人物传记、古籍研究、家族文艺、建筑艺术、环境保护以及家族精神等等。包含了民族大团结、大联合的和谐的博大精神,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缩影,是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蔡文化有历史和现实意义。近几年来,海内外华人都热心姓氏文化研究,并且带动了其他各项工作,也带来了姓氏文化研究的春天。
蔡姓文化内涵丰富涉及海内外
蔡姓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蔡亡国之后,衍绎出了许多与“蔡”有关的姓氏,除了蔡氏之外,还分衍出许多的支氏,主要有蔡仲氏,蔡丘氏、归生氏、声氏、生氏、朝氏、鼂氏、晁(鼌)氏等等。此外,这些姓氏也会融合,如蔡仲氏和蔡丘氏后来演变融合成为蔡氏。因此现在的蔡氏主流是蔡国的后裔,是由蔡国后裔的子孙的各个姓氏融合产生的,其本身就存在多元性。据《元和姓纂》称:蔡仲氏出自姬姓,西周蔡国的第二任国君蔡仲名胡,其后有蔡仲氏。战国时期有赵国大将蔡仲其,就是蔡仲的后裔。还有蔡丘氏,也是源于姬姓蔡国。《姓氏急救篇》中记载了蔡丘钦。蔡丘氏和蔡仲氏后来都与蔡氏归为一体。所以蔡氏本身是一元演绎多元,多元归一。
蔡氏在播蕃中不断进行民族融合,产生了不同的堂号和流派;在不同的地域产生了不同的文化习俗。蔡氏家族在中原孕育,后裔出现了以蔡家苗和济阳蔡氏两支最大的分野。蔡国亡国后,蔡族人向西南地区进发的,和当地的少数民族融合形成了“蔡家苗”等少数民族。留在中原的蔡族人,在陈留复兴,南渡江南成长,最后形成以闽浙粤等东南地区为中心的是“济阳蔡氏”,她是蔡氏中最大的一支。济阳蔡氏是大家族,历史上人丁兴旺,名人辈出,长盛不衰。“济阳蔡氏”就成为中华蔡氏的总堂号,以表示族出济阳郡。蔡姓的子孙迁徙到客家地区,形成客家特色的蔡氏族群。客家家族仍然是汉民族的组成部分,由于他们生存的自然和社会条件,使他们具有自己比较独特的外在形式。他们迁到客地山区,带来了中原文化,而中原文化影响客地的古越族的山地遗民的经济、文化和习俗。在共同的生存斗争中逐步融合、汉化,形成了客家共同体。这个共同体被称为客家人。融入客家人中的蔡氏家族就形成蔡氏客家家族群。蔡氏家族的海外华族群是中华蔡氏家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有关单位的不完全统计表明,目前全世界华人中蔡氏家族遍布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北美、欧洲、澳大利亚等地。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蔡氏华人有一个突出的特点,这就是牢记自己的根,牢记着自己的中华蔡氏成员的身份,并以各种方式为故国、故土的振兴做出努力。他们有强烈的“根本意识”。中华蔡氏在海外定居的历史悠久,初移民时有带家眷、也有不携带家眷,故在当地的后裔,有的已经融入当地的民族,产生了新的蔡氏华裔家族,但是他们的中华蔡氏的血统是不会变的,他们是中华蔡氏家族的新成员。蔡氏家族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
蔡氏和其他姓氏一样存在同姓非亲,异姓同源的问题。蔡氏族群严格地说存在同姓异源和异姓同源的区分,也正是文字或血统上不同,可谓追溯渊源必须触及的关键问题,认同血缘已成为普遍的共识。蔡氏族谱还有“吴柯蔡同祖”、“柯蔡同宗”、“辛柯蔡同宗”和“吴蔡翁曹周同堂”、“吴蔡翁姬周同堂”等记载,对此,需要作一些必要的探讨。同姓异源和异姓同源一样,也是一个复杂的历史现象。蔡氏中有一种他姓子弟因为避难、投亲、收养、入赘改的蔡姓家族。当他们度过难关以后,子孙后代成为蔡氏家族的成员,为蔡氏增添了不少新鲜的血液。不论他们是同姓异源,还是异姓同源,都反映了中华民族大融合、大团结的问题。
蔡氏是中华民族中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地涌现自己的杰出代表人物,先秦除了蔡国侯外,在《左传》中蔡鸠居、蔡洧、蔡朝以及蔡墨行传;在二十五史中记载了112名蔡氏名人传记,名列前50名。清陈梦雷编辑的《明伦汇编·氏族典·蔡氏》共收集蔡氏名人151名。民国版《中国人名大辞典》记载192人。我的《中华蔡氏》从众多的蔡氏族谱、家传中经过筛选、核实、收集古代名人260多人,近现代名人70多人,海外名人47人,共计380多人。他们中有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文学家、艺术家、军事家,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都是缔造中华灿烂文明的不朽功臣。蔡氏历史上出现的人物许多已经事过境迁,但是仍然有不少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也有不少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此外,蔡姓有很多人文历史,古典古迹,文化艺术、环境保护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蔡姓文化研究与增强中华凝聚力
据不完全统计,蔡氏家族有700多万人口。蔡氏人口国内552万,中国人口排名第44位,约占全国人口的0.46%。我国蔡氏产生的历史悠久,发展过程迂回曲折,人口的分布不但地域广大,在台湾省排名第九同时民族分布广泛,蔡氏家族不仅是汉姓中的大族,也是回、满、藏、朝鲜、傣、彝、壮、羌、布依、土家、锡伯、僳僳、柯尔克孜、俄罗斯等少数民族中常见的姓氏。蔡氏家族是中华民族中的名门望族。他们是当地的优秀家族,人才辈出,源远流长。蔡氏家族的多源性、多民族性决定了蔡氏文化研究的民族凝聚力意义。
蔡氏家族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主要是继承了汉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以中国字为主要载体,吸收了汉文化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中的精髓,融合了儒、道、佛思想,同时吸收了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在家族心理上形成和谐与统一的整体文化沉淀,再加上宗法意识在心理上的烙印,从而构成蔡氏家族共同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的主要特征。因此,蔡氏家族心理文化素质特别重视“天人合一”的“天道”,“政通人和”的大一统国家理念,“家和万事兴”家庭观念,强调“忠臣出于孝子之门”,家庭与国家的联系与和谐。一、以忠君爱国惠民为族德的根本。突出孔子的仁礼观念,是礼教中的孝、悌、忠、恕、知、智、勇、恭、敬、宽、信、敏、惠等内容的浓缩,是人本思想的体现。二、以儒学教育和研究为家学传承;几乎所有《蔡氏族谱》多有把儒学作为蔡氏的家学传承。明文规定:“立家当耕读”。福建建阳的蔡元定家族,就是理学世家,四代九名儒。把理学作为蔡氏家族的“立家之本”。三、以重教育和崇文艺为素质养成。蔡氏普遍重视教育和文学艺术,祠堂和族谱都大量宣传蔡氏历代琴、棋、诗、书、画等名家名人,这是中华文化与文明在蔡氏家族中的体现。四、坚忍不拔、奋进不息的家族性格;这是蔡氏家族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在多灾多难的历史环境中锻炼成的。不论在怎样艰苦的环境和条件下,都能坚持而不动摇、从而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刻苦精神,在烈火中得到新生,战胜危机,而重新崛起,紧紧地维系着中华民族的血脉,与中华民族的发展同步发展。五、和谐统一大团结大联合民族心态。六、以“仁义智礼信”作为行为基本规范。七、非宗教性和原始宗教信仰的遗风。蔡氏家族注重人本,注重人文精神。不是神主宰一切,而是以儒学文化为主流,主张积极入世。因而,不会成天崇拜神、崇拜上帝,久而久之,宗教意识比较淡薄。蔡氏是中原移民,长期聚族而居,同时保留了许多远古、中古的传统文化习俗和民族礼仪,而且整个族群的民间信仰和风俗习惯比较统一,不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历史已经证明,蔡氏家族研究好蔡氏文化,发扬光大,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积极意义。
蔡姓的文化研究与构建和谐社会
蔡氏家族以汉民族特有的“温、良、恭、俭、让”的民族本质陶冶情操,其核心是和谐与统一。她们追求家族的和谐统一,各个家族之间的和谐统一,民族的和谐统一,地方的和谐统一,国家的和谐统一。在“四海皆兄弟”说中“情谊”的博爱观念的推动下,不论在什么地方,都能顾全大局、维护和平、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首先,在宗族内“睦宗亲”,只要是天下蔡氏都是一家,敦亲睦族,互相帮助,寻求共同发展。在国内主张“睦邻里、息争讼”是蔡氏家规的重要内容。不仅要把族人团结起来,共同发展,还要和睦邻里,互相帮助。安徽合肥有“一家大小各安其分,太和元气,便觉蔼然可亲。”广东潮汕的祖训规定:“不事诉讼,和睦乡里”。蔡襄家族族谱的《五戒》等等。在多姓氏杂居的地方,也以大家族出面维持社会安定,如福建晋江市青阳镇现在还保留有“青阳乡约记”碑刻一方。该碑系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知事张瑞图会同青阳八名蔡氏乡贤牵头与庄、林等各姓记18名乡贤协商制定的乡规民约。这种大团结大联合的观念为历代统治阶级所利用,成为辅助统治,维护安定团结的手段。在国外居住国,蔡氏家族以中国人故有的自己为正四周为夷的传统观念,积极支持和帮助四夷的发展,很早就融入当地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生活中。他们和当地人民友好相处,带去了中国当时的先进手工业、农业技术和文化,为当地的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他们参加当地人民民族独立斗争和自由民主运动,为居住国的独立解放作出了努力。聚族而居,必然有比较严谨的各种相应的族规家规,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家族的发展。族规淡化了阶级对立,强调血缘关系(九族)和拟血缘关系(天地君亲师),所有的族人的各种关系都被掩盖在宗族甚至民族的整体内部。族规家训是封建社会各个家族制定的用以规范族人思想行为的文献条文。宋代以后普遍修了族谱,撰写了规范族人行为的家法家规家训,有的还刻印分发族人,有的立碑警戒。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族训云:“仁以待人,遇事忍让,信以立德,一言九鼎。”借以调整统治阶级之间、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这在当时为当地的社会安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后汉书》卷九七党锢传记载:东汉大臣蔡衍,汝南项人,“少明经讲授,以礼让化乡里,乡里有争讼者,辄诣衍决之,其所平反皆无怨。”在聚族而居的地方,族规往往和乡规民约是一致的。
中华蔡氏是中华民族中的一支重要家族,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有着绚丽多彩的文化传承。随人口的增殖,姓氏成为人口发展、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的信息符号。她是人类社会进步、智力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十分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蔡氏和其他的姓氏一样,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力量。但是她又有自己的独特性,而且其人口分布具有多民族性和世界性,是一个极其庞大的宗族,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其博大精深的历史、社会、文化内容是中华民族的一份丰富遗产,有着积极的社会历史意义。通过研究,发掘蕴藏在我们民族之中的智慧和力量的宝藏,对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祖国统一,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无疑有着实际作用。
我们研究蔡文化要以满腔热情,要冷静思考,要以历史的眼光认真研究有关经济、政治、地理、历史、哲学、文化、民族等方面的特征,使自己的观点不断丰富和臻于完善。还要花更多的时间认真撰写蔡氏的族谱和地方志。使蔡氏文化研究沿着民族大团结大联合的方向不断发展,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
姓蔡的古今中外名人有哪些啊
历象汇编
干象典 二十一部一百卷
岁功典 四十三部一百一十六卷
历法典 六部一百四十卷
庶征典 五十部一百八十八卷
方舆汇编
坤舆典 二十一部一百四十卷
职方典 二百二十三部一千五百四十四卷
山川典 四百一部三百二十卷
边裔典 五百四十二部一百四十卷
明伦汇编
皇极典 三十一部三百卷
宫闱典 一十五部一百四十卷
官常典六十五部八百卷
家范典 三十一部一百一十六卷
交谊典 三十七部一百二十卷
氏族典 二千六百九十四部六百四十卷
人事典 九十七部一百一十二卷
闺媛典 一十七部三百七十六卷
博物汇编
艺术典 四十三部八百二十四卷
神异典 七十部三百二十卷
禽虫典三百一十七部一百九十二卷
草木典 七百部三百二十卷
理学汇编
经籍典 六十六部五百卷
学行典 九十六部三百卷
文学典 四十九部二百六十卷
字学典 二十四部一百六十卷
经济汇编
选举典 二十九部一百三十六卷
铨衡典 一十二部一百二十卷
食货典 八十三部三百六十卷
礼仪典 七十部三百四十八卷
乐律典 四十六部一百三十六卷
戎政典 三十部三百卷
祥刑典 二十六部一百八十卷
考工典 一百五十四部二百五十二卷
已上六汇编三十二典六千一百一十七部共一万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目录第一卷
历象汇编干象典
第一卷
天地总部汇考一
第二卷
天地总部汇考二
第三卷
天地总部汇考三
第四卷
天地总部总论一
第五卷
天地总部总论二
第六卷
天地总部艺文一 艺文二 选句
第七卷
天地总部纪事 杂录
第八卷
天地总部外编
第九卷
天部汇考
第十卷
天部总论 艺文一
第十一卷
天部艺文二
第十二卷
天部艺文三 艺文四 选句
第十三卷
天部纪事 杂录
第十四卷
天部外编
第十五卷
阴阳部汇考 总论一
第十六卷
阴阳部总论二 艺文一 艺文二 选句
第十七卷
阴阳部纪事 杂录一
第十八卷
阴阳部杂录二
第十九卷
五行部汇考
第二十卷
五行部总论一
第二十一卷
五行部总论二 艺文一 艺文二
第二十二卷
五行部纪事 杂录一
第二十三卷
五行部杂录二外编
第二十四卷
七政部汇考一
第二十五卷
七政部汇考二
第二十六卷
七政部汇考三
第二十七卷
七政部汇考四
第二十八卷
七政部总论 艺文 纪事 杂录
第二十九卷
日月部汇考一
第三十卷
日月部汇考二 总论
一、《古今图书集成》何以得名?
《古今图书集成》,原名《汇编》,成书於清朝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後来改名为《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究竟是康熙皇帝改定的,还是雍正皇帝改定的,尚存争议。不管哪一说,书名中的今都是指清朝初期,古则上溯到远古。正如雍正上谕所说的:贯穿古今,汇合经史,天文地理,皆有图记,下至山川草木,百工制造,海西秘法,靡不备具,洵为典籍之大观。编者陈梦雷说得更具体:凡在六合之内,巨细毕举。其在《十三经》、《二十一史》者,只字不遗;其在稗史子集者,十亦只删一二。也就是说,该书汇集了从上古到明末清初的文献资料。在当时来说,确实做到了集古今图书之大成,故名曰《古今图书集成》。
二、 《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有何异同?它们之间有何关联呢?
相同的都是中华文化典籍的瑰宝,均为集大成者,卷帙浩繁,影响深远。但是,在性质、内容、功能上,两书又有较大的差别。《四库全书》的性质是丛书。丛书,亦称丛刊、丛刻、汇刻书。顾名思义,是把各自独立的著作汇合在一起刊印(或抄写),冠以总名。比如大家熟悉的《二十四史》,合印了《史记》、《汉书》等24部著名的史书。它们只是汇聚在一起,并没有拆散重编,仍保留各书的独立性。这既方便读者集中阅读,又起到了保存古籍的作用。宋朝印刷术流行以後,丛书也盛行起来,其中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当推清朝乾隆敕编的《四库全书》。共收録3462种古籍,79337卷,约8亿字。基本上包括古代经、史、子、集四部的主要典籍,故号称《四库全书》。它充分显示了中华文化的整体实力,其功不可磨灭。不过,《四库全书》轻视科技著作,只收取少量医农、天文等古书,其他一概不收。而《古今图书集成》则十分重视科技著述,特地设置天象典、历法典、坤舆典、禽虫典、草木典、食货典、考工典等,大量辑録有关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农桑、渔牧、医药、饮食、木工、陶工、宫室、器用等多学科、多门类的科技资料。无怪乎中外学者在编写中国古代科技论著时,都以它为主要参考书,而没有提到《四库全书》。
三、 《古今图书集成》还重视地方志、笔记、野史等的资料,不厌其烦地穷收尽取,其中人物传记的资料十分丰富,远远超过正史的收载量。
还应该看到,《四库全书》属於专家用书,收録的都是名家的专著,供学者们进行学术研讨用。而《古今图书集成》则是工具书,收书范围广,超过《四库全书》的一倍以上 ,又经过分类筛选,形成二次文献,其使用价值比原著大大提高了。既可供专家学者查阅,寻找资料或线索;又方便一般读者瞭解某一问题或某类事物。不需要皓首穷经,熟背诗书,也不必把古书从头到尾啃一遍,就能按类查找,找到自己需要的部分。加上每一部都罗列了不同时期各种解说,使读者能更全面理解。所辑録的文献资料有深有浅,有的还録有注解,汇集在一起,读起来自有触类旁通之效。
可以这麽说,《古今图书集成》既具较高的学术性,又有广泛的实用性,兼有提高和普及两种功能,做到雅俗共赏。
那麽,这两部书又有什麽关联呢?为什麽在相距仅仅50年间,一再不惜重金,劳师动众来编纂、抄写或刊印呢?
这是因为它们各有优势,可以互为补充。用清朝学者法式善的话来说:我朝之《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则荟萃古今载籍,或分或合,尽善尽美,发凡起例,纲举目张,猗欤盛哉!这段话裏,荟萃古今载籍,或分或合,尽善尽美,正道出类书与丛书的异同和互补的关系。“荟萃古今载籍”,是它们的共性;“或分或合”,则是它们各自的特性;而“尽善尽美”,就是它们互补的结果。
四、《古今图书集成》是现存最大的类书
在中国历代类书中,唐代的《艺文类聚》、宋代的《太平御览》和《册府元龟》均号称卷帙浩繁,但比起《古今图书集成》来说,却相形见绌。论卷数,《古今图书集成》拥有1万卷,是《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的10倍,《艺文类聚》的100倍;论字数,达1.6亿字,是《册府元龟》的16倍多,《太平御览》的33倍多,超过《艺文类聚》160倍!只有明代的《永乐大典》的篇幅(2.2万多卷,3.7亿字)才超过它。可惜《永乐大典》几经战乱,仅残存3%。这样,《古今图书集成》就成为现存最大的类书,这是不争的事实。虽然,近有学者猜测还有一部《永乐大典》埋在京郊十三陵中,不过,尚未得到证实。
此外,《古今图书集成》在历代类书中出现较晚,按照类书发展的规律,一般都是故不逮新,正是前修未密,後出转精。《古今图书集成》在分类缜密、溯源明流、百科内容等方面,也都远远超过以往的类书。
五、《古今图书集成》分类缜密
类书既是把文献资料分类编次,重辑成书,其分类当否,就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学术界普遍认为《古今图书集成》的分类有突破性的发展。概括起来有三大特点:
第一,采用多级分类法。过去类书大都袭用二级分类法,即分为部和类(或称子目),但级差太大,不够周密,为克服这一缺点,只好把子目分细,结果子目越细,读者越难查找。《古今图书集成》则分为汇编、典、部三级,有效地弥补了二级分类的缺憾,便於读者掌握和查找。其实,典和部之间还有总部。如果某个典所属的部很少,内容也不多,就只设一个总部,总领其他各部;如果某个典所属的部较多,内容又较复杂,则多设几个总部,分别统率各自所属的部。因此,总部在後一种情况下也起到子目的作用,相当於一级分类,只不过没有普遍发挥作用罢了。这是《古今图书集成》根据具体情况而设置的,做到灵活机动。
第二,采取经纬交织的方式。这是《古今图书集成》首创的,并运用得十分妥当。按汇编、典、(总部)、部编排,是经线分类。在每部之中又按汇考、总论、图、表、列传、艺文、选句、纪事、杂録、外编排列,这是纬线分类。经线和纬线都是为了贯彻分类的原则,所不同的是分类的标准。
经线按文献资料的内容来分类,即按逻辑意义上的种属关系,层层划分。纬线则按文献资料的性质,包括重要与否、可靠与否以及其表现形式(图表或诗文、佳句等)来区分,经线与纬线互相交织,构成一个周密的分类网。
第三,排列次序井然有序。各汇编(或典、总部、部)之间、各纬目之间的顺序十分讲究。拿汇编来说,先列历象汇编,次列方舆汇编,再列明伦汇编,这反映了当时所谓天、地、人合为三才的观念。又如历象汇编中天象典、岁功典、历法典、庶征典的先後,是按天象、时序、历法、自然变异的顺序来安排的,因为观天象才能定时序,观天象、定时序然後才有历法,而自然变异属於特殊现象,所以放在末尾。纬目中汇考和总论很重要,放在前面,纪事和杂録较琐细,作为汇考和总论的补充,就放在後面,外编多为荒唐难信之言,则放在最後。
北京大学图书馆学博士导师朱天俊指出:“《古今图书集成》不论是在全书结构的设计上,还是在每部所辑资料的编次方法上,全都彻底地贯彻了'分类'的原则,从而把类书'以类聚事'的特点进一步推向深入,这是中国古代类书发展成熟的体现。《古今图书集成》本身,可以说是中国类书最为典型的代表。”
六、《古今图书集成》能提供溯源明流的资料
这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古今图书集成》所收集的文献资料时代跨度非常大,上下三四千年,从上古到明末清初,都穷加搜索。历代的资料都有,而不限某一朝代的。实际上带有通史资料汇编的性质,这就为溯源明流提供了基础。
另一方面,在严格按照经纬交织分类的同时,又注意到尽可能把内容、性质相同的资料,按时间先後的顺序排列,而不是随意堆砌。这样就使得源流分明,把历史沿革、古今演变突现出来。
比如汇考,只要是有年月日可考者,必定依时间为序,按朝代先後,逐年逐月甚至逐日安排,而且加上小标题,把历史发展变化的脉络交待得清清楚楚。只是在年月无可稽考的情况下,才按先经史、後子集的顺序安排。
又如,列传、艺文更是严格按朝代排列。至於选句、纪事、杂録和外编虽未明确标出朝代、年份,但仍是以时为序,先後相随。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某些部的汇考实际上就是某一事物或某门学科发展史的资料汇编。像历法总部的汇考,详细敍述了从伏羲氏作甲历到清初采用时宪历共76部历法的采用、修改及废置的过程,还一一把它们的内容或要点罗列出来。职方典各部汇考中专门立有建置沿革考,仔细考证该州府设置情况的古今变化。赋役部汇考就像一部中国赋税徭役史的刍形。学校部汇考构成中国教育发展史长编。
七、《古今图书集成》最具百科内容
类书按内容分可为专科性和综合性两大类。前者如《册府元龟》 ,专门收録有关君臣事迹的资料,其他一概不收。後者如《太平御览》 ,包括天地时序、帝王百官、动植器物、神鬼妖异等。
《古今图书集成》属於综合性类书,而且是最具有百科内容的。全书6个汇编涵盖了古代文化的全部内容:
历象汇编收集天文、气象、演算法、民俗、灾异的材料。
方舆汇编辑録地理、行政区划、名山大川、少数民族、邻邦外国以及历代外交的文献资料。
明伦汇编记载封建礼教的各种人际关系,包括帝王及其後宫、官制、宗族、朋友、姓氏、人生以及妇女等。
博物汇编则广泛收罗各种技艺、方术以及动植物,包括农业渔牧、医理药方、卜筮占卦、鬼神祀典、佛道宗教、禽虫草木。
理学汇编汇集各种学术思想及著作,著録大量书目,列举文章体裁、语言、文字以及书法的资料。
经济汇编范围更为广泛,凡有关经世济民的典章制度、措施办法尽行收録,如学校教育、选贤举能、考核官员、赋役漕运、户口田制、酒茶油盐、礼仪乐律、军事刑法以及百工之事,等等。
综上所述,《古今图书集成》涉及的学科,社会科学方面有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外交学、民族学、宗教学、民俗学、文学、语言学、文字学、教育学等,自然科学方面有天文学、气象学、地理学、医学、农学、畜牧学、动物学、植物学、园艺学、机械学、工艺学、建筑学、数学、化学、矿物学等。确实是囊括万象,百科俱备,无愧於康熙百科全书的美誉。
八、《古今图书集成》的编纂者究竟是谁?
当初《古今图书集成》付印时,没有按照惯例在卷首列举纂修者,只在雍正御序和蒋廷锡所上的表文中,说经蒋廷锡校订付印,并没有提及原编者。後来竟讹传为清蒋廷锡奉敕撰,著録于《清史稿·艺文志》。经专家查证大量材料,才发现真正的编纂者应该是陈梦雷。
陈梦雷,字则震,一字省斋,福州侯官人。出生于清朝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 ,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 ,即19岁中进士,官居翰林院编修。後返闽省亲,适逢三藩之乱,被耿精忠拘进在僧寺,胁逼他接受伪职。陈梦雷拒不受任,并与同窗至友李光地共商灭敌之计,由李光地赴京上陈。此时有一名陈昞者,任伪官职,京城误传为陈梦雷。三藩削平之後,陈梦雷蒙寃被逮,论斩,後赦免,改谪奉天。而李光地却见死不救,当显官,充名儒。陈梦雷流放十六年间,传播知识,参修方志,为东北文教事业作出贡献。康熙东巡,蒙恩召回,奉旨侍读诚亲王。
在此期间,陈梦雷利用诚亲王的藏书和资助,编成《汇编》。他自述道:“不揣蚊力负山,遂以一人独肩斯任”,“五载之内,目营手检,无间晨夕”。後来撰写《进汇编启》,托诚亲王代进,得到康熙皇帝的赏识。
可惜康熙皇帝病故後,陈梦雷又无辜地卷入政治漩涡。雍正皇帝夺得皇位後,残酷打击兄弟,诚亲王被囚,陈梦雷受牵连,再次遭贬东北,客死他乡。尽管雍正皇帝也承认《古今图书集成》的价值,还不惜重金刊印这部万卷巨著,但是却把陈梦雷的名字完全抹掉,另派蒋廷锡编校。所谓编校,只不过“增删数十万言”,不及全书的0.06%。况且基本框架并没有改动。
九、《古今图书集成》版本流传的情况
《古今图书集成》曾多次刊印,才得以完全地保存,没有遭到《永乐大典》的厄运。
第一版是武英殿本,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用铜活字排印。这批铜活字是雍正皇帝为了刊印《古今图书集成》而特地下令浇铸的(可惜印後就逐渐失散了,。其後的武英殿本,只好用版刻或木活字印刷)。全书分订5020册,装潢得十分讲究,插图尤其精美,代表了当时最高的印刷、装帧水准。而且只印了64部,非常珍贵,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第二版称美查版,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由创办《申报》的英国人美查弟兄出资,专门成立“图书集成印书局”,用三号扁体铅字来翻印,故又称“扁字本”。共印1500部,每部1628册。但校勘不精,错漏甚多。
第三版是石印本,按照殿本版式影印,只是增加了24册考证(龙琴松著)。光绪二十年(公元1895年)印成,只了100部,又遭火灾,流传不广。
第四版是缩印本,1934年中华书局用殿本影印,将9面拼成1页,装订成800册,另有8册考证。
第五版是精装本,1984-1988年由中华书局和巴蜀书社联合出版,重新影印1934年版,统一编页码,增附索引,共82册(含考证、索引各一册)。
另外,六十年代台湾也曾影印过殿本。
以上均是印刷版,本版是电子版,以殿本为基础,并重新编制索引数据库。
十、中外学者评价《古今图书集成》
《古今图书集成》未付印前已得到皇室、重臣们的重视。康熙皇帝、诚亲王的支持自不待言。雍正皇帝对陈梦雷虽然横加贬斥,但是并未因人废言,禁毁此书,相反还大力督促修订付印,亲自作序,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它“广罗群籍,分门别类,统为一书。成册府之巨观,极图书之大备”。
负责修订工作的蒋廷锡在上表中也指出,此书“经史子集,按部就班;赋颂文词,选章具体;下逮巵言野乘,不少阙遗;旁及释藏仙经,亦加选掇。条分缕析,若泝流以观澜;纲举目张,如振裘而挈领。两仪四象,咸囊括於篇中,六合九州,悉包笼於卷内”。
既是康雍乾三朝权臣、又是著名学者的张廷玉认为:“自有书契以来,以一书贯串古今,包罗万有,未有如我朝《古今图书集成》者,是书搜罗经史诸子百家,别类分门,自天象、舆地、明伦、博物、理学、经济,以至昆虫草木之微,无不俱备,诚册府之巨观,为群书之渊海。”他还从分类体制来和《永乐大典》相比较,充分肯定《古今图书集成》“剪裁厘正之功”,认为两书有“天壤之别”。
晚清大名鼎鼎的康有为,在家藏的《古今图书集成》目録末尾题跋曰:“《古今图书集成》为清朝第一大书。将以轶宋之《册府元龟》、《太平御览》、《文苑英华》,而与明之《永乐大典》竞宏富者……诚中国之瑰宝也,愿为中国之文明保存之。”
国外学者也一致给予极高的评价,称之为《中国百科全书》。或撰文介绍,或列为重要参考书,有的甚至还亲自替它编索引。
例如,英国人迈耶斯早在1878年在《中国评论》上发表《中国皇家藏书书目》,对《古今图书集成》加以推荐。
英国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在其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第一卷参考文献简述中,强调指出:“我们经常查阅的最大的百科全书是《图书集成》。”
1911年著名汉学家翟理斯特地替它编索引。俄国的瓦伯尔在1907年、日本文部省在1912年也先後出版《古今图书集成》的索引。
十一、《古今图书集成》在流传过程中的轶事
《古今图书集成》的殿本面世之初,被视为珍本,除分藏内府,还颁赐大臣。张廷玉先後获赐两部,感到十分荣耀。乾隆年间为了编纂《四库全书》,向全国各地徵集图书,采取奖励办法,其中规定进书500种以上者,赐《古今图书集成》一部,浙江的鲍士恭(知不足斋) ,范懋柱(天一阁) ,汪启淑(开万楼) ,和江蘇的马裕各获赏赐一部。国外也十分注重收藏殿本,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收藏了全本,法国巴黎和德国柏林各藏有残本。
有则掌故值得一提。据宁波天一阁馆藏介绍,清末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联军兵临城下,索款索物的清单中列有《古今图书集成》。这固然是一椿国耻事件,但从中也可以瞭解到该书在国外的影响。
在清代,此书印数少,流传面窄,往往“求一见不可得”。为此,有的学者不辞辛劳,远道访求。道光年间江蘇常熟学者张金吾及其师黄廷鉴,赶赴浙江桐乡邬镇,借读鲍氏知不足斋所藏的《古今图书集成》。两人冒暑挥汗,挑灯夜读,每天分读数十册。从中发现金代遗文数篇,收入《金文最》。康有为的老师朱次琦也曾到孔氏岳雪楼借读,一读就是三个月。
据说乾隆年间有人提出120条问题,多为僻典,向号称才子的袁枚请教,袁枚回答不了。找人翻查《古今图书集成》,答出100条。有位孔某则全部答出,他自称读过七遍。
中华书局总经理陆费逵在《影印缘起》也谈到:“儿时闻《图书集成》之名。某处有一部,某老人曾阅过几遍。心向往之,未见其书也。弱冠以後,编书撰文时时利用是书,获益匪浅。……每一事项,将关系之书,分条列入,一检即得。古人云事半功倍,此真可谓事一功万也。”所以,他下决心影印《古今图书集成》。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所收的资料十分丰富,为了方便读者,195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特地影印此部,名曰《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録》,装订成十二大本,广为流传。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撰写《中国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时,大量使用《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中天象典和岁功典的资料。
著名地理学家张星烺编写的《中西交通史料汇编》中,大量从方舆汇编的边裔典辑録了中国与欧洲、非洲、西亚、中亚、印度半岛各国或地区交往的史料。
蔡 邕:陈留圉(今河南省杞县南)人,东汉时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他博学多才,通经史、音律、天文,善散文词赋,又工隶书,曾创“飞白”书,且善画,是东汉四大画家之一。
蔡 伦:桂阳(今湖南省郴州)人,东汉宦官,改进了造纸术,他总结西汉以来用汀质纤维造纸的经验,创造用树皮、麻头、敝布、鱼网造纸之法。时称蔡侯纸。被后世传为我国造纸术的发明人。
蔡 襄:兴化仙游(今属福建省)人,北宋时杰出书法家,工书善画,其楷、行、草书皆具特色,为“宋四家”之一。著有《茶录》、《荔枝谱》等。
蔡 锷:湖南省邵阳人,自幼聪明好学,立志献身我国民族事业,早年积极参加民主革命运动,反对封建专制,为我国的共和事业奉献了终生。
蔡 畅:湖南省双丰人,我国著名的女革命家、中共党员,早年积极参加民主救国运动,历任全国妇联主席、中央政府委员、人大副委员长等职。
蔡文姬:名琰,字文姬,陈留圉人,蔡邕之女,东汉时著名女诗人,她天生丽质,博学有才辨,且通音律,有“才女”之称。其入胡的故事家喻户晓,作品《胡茄十八拍》尤为著名。
蔡元定:福建省建阳人,南宋著名理学家,自幼学习孔孟和“二程”理学,博学而聪悟,在理学、易学与音律研究等方面均有成就,著有《大衍详说》、《皇极经世》、《八图阵》传世。
蔡元培:浙江省绍兴人,早年参加民主革命运动,积极倡导科教育人,实行先进办学方针,提倡民主、科学,曾先后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司法部长等职。
蔡和森:湖南省双丰人,中国***早期卓越***之一,早年积极倡导并参加革命运动,历任我党重要职务,后因被叛徒出卖而壮烈牺牲。
蔡廷锴:广东省罗定县龙岩乡人,著名的爱国将领,早年从军,积极投入革命斗争事业,曾在震惊中外的“一二·八”事变中奋勇抗击日军进攻,给予其沉重打击,在中国人民抗战史上写下光辉篇章。
蔡锡勇:清末洋务派。他受张之洞之命,创办湖北炮厂,织布局 ,马鞍山煤矿局等。并精通速记术,将速记应用于翻译,是中国速记的创始人。
关于“明伦汇编皇极典国号部(关于明伦汇编皇极典国号部的简介)”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周丽号的签约作者“翠梅”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明伦汇编皇极典国号部(关于明伦汇编皇极典国号部的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明伦汇编皇极典国号部(关于明伦汇编皇极典国号部的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
文章不错《明伦汇编皇极典国号部(关于明伦汇编皇极典国号部的简介)》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