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明王朝二十六

网上有关“西明王朝二十六”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西明王朝二十六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第二十六章

眼见正要破城而入的清军突然停下来了,何腾蛟甚是不解。他急忙命人出城打探情况后才得知原来是另一路不明身份的军队从后面包抄了陈邦傅率领的清军,两军此时正在鏖战当中。何腾蛟得知后大喜,决定立刻率本部兵马杀出城去与这一路军队两面夹击。这一路不明身份的军队看起来至少有上万人,作战甚是勇猛,而且还有战象。已经围攻了一个多月广州的清军损失了不少兵力不说而且早已疲惫不堪。面对如此阵势顿时被吓傻了不少人,没有抵抗多久便全线崩溃,陈邦傅率部拼死突围终究是没有成功,被团团围住并最终束手就擒。

剿灭陈邦傅后,何腾蛟和瞿式耜一干人等喜出望外地迎接这一路援军入城议事,只见这一路兵马穿着比较奇怪,他们并没有穿统一款式的军装和盔甲,有的穿竹甲,有的只穿布衣,有的还穿着好像少数民族的服装。单从他们的发饰来看他们没有剃发肯定不是清军,但也不太像明军官兵。正疑惑中,只见前方走过来两个骑着高头大马的人。随着两人越走越近,瞿式耜终于认出其中一人。他不是别人,正是广西失守后下落不明的总兵焦链。而焦链旁边的这个人就是就是云南巡抚杨畏知,而他们率领的军队就是从孙可望那里借来的四万大西军。

经过一番仔细询问后得知焦链之所以跟大西军搅和到一起是因为当初他率部逃到云南后正赶上孙可望率领的大西军进入云南征讨云南叛乱土司沙定洲,焦链很快判明形势协助大西军迅速剿灭了这股土司势力为大西军在云南巩固了统治势力。事后论功行赏的时候,焦琏没有为自己谋求任何赏赐和官职而是极力劝说孙可望能够和明军联合作战,一起反清复明。

? 张献忠死后,孙可望李定国等大西军的***也一度碍于形势对大西军将来的发展前途感到迷茫,正好借着这次云南平叛事件取得了包括沐国公在内的一众云南明朝官员的好感。于是双方就将来的合作问题进行了一系列友好磋商并最终决定孙可望等一众大西军将领归附明朝建制,取消大西年号。但孙可望同时也对大西军归顺明朝提出了条件,那就是封他孙可望为秦王。杨畏知和焦琏为了促成联合也没有多想,爽快的答应了孙可望的请求。焦琏还向孙可望借兵四万人用来平定广西的耿茂才和博洛部清军以及最后剿灭攻打广州的陈邦傅叛军。看在两人帮助出使永历帝请封秦王的份儿上,孙可望爽快地答应了焦琏借兵的请求。得到重兵支持的焦琏好像打了鸡血一样,仅用了十天时间就消灭了正在广西南宁休整的耿茂才和博洛部清军。然后他又继续率部马不停蹄赶往广州,终于在陈邦傅即将攻克广州的前夕消灭了这支前明叛军。

广州得救后,最高兴的莫过于逃到珠海的朱由郎,在忠臣的簇拥下他又风风光光的移跸广州督司府犒赏群臣。郑彩被封为建威候及水师提督,负责统领以及督造永历朝的战船舰队。何腾蛟守城有功被封为定兴候,瞿试耜为内阁首辅总领朝政,张同敞为兵部尚书。焦琏则袭封陈邦傅的庆国公爵位并擢升两广总督之职。至于陈邦傅这个汉奸叛徒的下场,经过众臣廷议后的结果就是三日后凌迟处死。

? 功臣封赏完了,下面就该讨论正事了。对于杨畏知和焦琏提出的封孙可望为秦王这件事,瞿试耜和张同敞这俩人坚决反对,理由也很明确:依照祖制,不封异性为王。但杨畏知和焦琏也极力争辩说现在是非常时期,应当灵活变通,并且引用刘邦建国之初也封了一众异姓王,这才使得这些人为其打下汉家天下为实例劝说永历帝封孙可望为秦王。永历优柔寡断犹豫不决,最终决定此事待议,但是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既然他已经正式称帝,那隆武帝就应该立刻退位归藩才行。需要派一个人去福建与隆武帝商议归藩之事了,最后经众臣讨论,大家一致选定了曾经做了最久时间隆武帝臣子的丁魁楚前往。

福建这边,隆武帝从福州召回了熊纬和陈子壮的军队,加上最新加入的陈兴远和从潮州来投的总兵陈邦彦部组成了五万多人马的新军。而郑成功则带着戴苍的神机营和本部人马共一万八千人去支援浙江会战了。隆武帝准备带着这五万多人马重新夺回广东的控制权,正当大军行进到漳浦一带时正巧碰到了行走到此处的丁魁楚一行。看到这一眼望不到头的浩浩荡荡的明军队伍,丁魁楚着实惊呆了,见到藏于中军的隆武帝后扑通一声趴在地上嚎啕大哭道:“果然是陛下吗?陛下啊,臣终于能活着见到陛下了,真是太好了,太好了,臣从此定要侍奉陛下左右再也不离开陛下了!”

? 看到此人疯疯癫癫地对着自己痛哭,隆武帝也有些迷惑,便偷偷地问了下身边的陈邦彦:“令斌,你可认得此人?”

? 陈邦彦说道:“陛下,此人正是前两广总督丁魁楚丁大人啊,陛下忘记了吗?陛下初登大宝时他是最先支持并响应陛下称帝的官员啊,后来陛下汀州蒙难时,他投奔了肇庆的桂王也曾和瞿大人一起支持过桂王称帝。”

隆武帝听后立刻在脑海里过了一遍前世学过的历史知识终于想起来丁魁楚这号人物,此人是个十足的投机分子,最后为了荣华富贵还投降了大清落了个满门抄斩的悲惨结局。他跑到福建莫非是要投奔我?

? 带着这样的疑问,隆武帝问道:“这不是朕的两广总督丁大人吗?爱卿此来福建找朕有何要事,速速报来。

丁魁楚抬头说道:“陛下,大事不好,桂王朱由榔他称帝了,还派我来叫陛下速速归番称臣,听他节制。陛下,恕臣冒昧,陛下带着这如此多兵马是要去往何处?莫非陛下早知道桂王称帝的事情,正要去平叛?”

隆武帝有些得意的说道:“正是,朕此次就是要亲自带兵去平定叛贼朱由榔和他的一众党羽,朕听说他称帝后就遭遇了清军围攻广州的事情,不知现在可有分出胜负?”

? 丁魁楚说道:“回陛下,桂王的人马当时眼看就要支持不住清军的进攻,但广西总兵焦琏从云南大西军那里借来5万援军彻底打败了围攻广州的清军并收复了两广地区,经过这次大胜后,桂王让臣转告陛下,他现在已经收编了大西军的全部兵马足足30万人,大家都是同宗,他实不忍同室操戈,还请陛下您顾全大局,交出兵权退位归番。”

听到这里隆武帝不禁心里暗笑:好你个丁魁楚,竟然忽悠到我的头上,你以为我不知道孙可望此时还在等着你们的秦王封号吗,况且就凭那个不靠谱的孙可望你永历小儿也好意思跟我叫板?虽然隆武帝不以为然,但他身旁的将领们可忍不住了,纷纷叫嚣着立刻剁了丁魁楚然后打到广州去。

隆武帝当然心里知道该怎么做,他正要答话之际,郑婉妹突然拉住他的衣襟小声说:“陛下,切不可听从那些莽夫的一派胡言,切记,这是您最后的老本,不可无畏挥霍,依臣妾之见不如先退位归番,但必须保留军权,如若不然再拼个鱼死网破不迟。君不知汉光武帝刘秀乎?”

隆武帝听后也小声说:“皇后英明啊,居然跟朕想到一块儿去了,你放心吧,朕知道该怎么做。”

说罢隆武帝转头对丁魁楚说道:“丁爱卿,你现在归顺了桂王哦不永历帝,也可算做是良禽择木而栖吧,你放心,朕不会让你为难,你回去禀报永历就说,朕同意奉永历为正硕,如若他永历帝同意朕保留现有军权和既定人马以及已经占领的湖南,江西,福建三省,朕定会退位归番,并与永历帝保持同盟关系,共同协力北伐恢复大明河山,到时朕当奉还全部兵权,做一个闲散王爷,但如果他永历帝不答应朕的条件,大可派兵来攻我福建,但他要想清楚,他的妹妹平阳郡主现在我处。如果他执意要与朕兵戎相见的话,那就为他的妹妹收尸吧。”

丁魁楚知道再继续说下去也没什么用了,他躬身施了一礼后就带着一干随从转身离开了。可是此时就在不远处的熊纬却听到了隆武帝的话,得知平阳公主在福建的消息他既喜又忧。隆武帝要拿平阳公主的生死做谈判军权的筹码,这还是自己曾经认识的那个仁德高洁的明君吗?

明朝历任宰相都有谁?

孙可望为人心高气傲,绝非夜郎自大之辈,大西军的实力得以恢复之后,他所考虑的就是如何走出云南,重新参与全国性的政治角逐。同时对内而言,可望虽名为盟主,但三将军向来分庭抗礼,互不相下,为了树立起自己的绝对权威,也势必要借对外辟土开疆来提高声望。放眼天下大势,清军连战连胜,正是顺风顺水之时,若独力与之对抗,这个仗恐怕不好打,南明政权虽腐朽不堪,但毕竟还有一定的地盘和实力,而且当时南明的旗号在政治上还有相当大的号召力,若能与南明联合抗清,在政治上大西军必能争取到更多的合作者,在军事上的压力也将大为减轻。于是在与沐天波等人商议下,派原明臣杨畏知为代表,远赴永历行在广东肇庆商讨携手抗清事宜,并请封秦王。

永历朝堂之上,对大西军主动前来要求投效倒并无太大反对意见,但可望请封秦王一事,却引起了轩然大波。大抵是反对者居多,认为曾经是“流寇”首领的孙可望狂悖无礼,异想天开,最多只能授予公爵,杨畏知见压力太大,只好让步表示接受永历所封景国公一爵,而少数有识见的大臣如堵胤锡等认识到当时南明已是日薄西山,必须在军事上依靠大西军和大顺军才能重新打开局面,因此顶着压力坚持要求封孙可望为二字郡王,后经永历帝同意改封为平辽郡王,杨畏知这才兴冲冲回滇交差。荒唐的是南明浔州守将陈邦傅听说此事后也来凑热闹,邦傅为讨好孙可望起见,竟别出心裁,伪造封王敕书和秦王金印,派人冒充使者前往云南。孙可望接见伪使后满心欢喜,立即举行隆重的封王典礼,布告全滇,宣布从此奉南明永历正朔。没想到没多久杨畏知回滇,带回了封郡王的敕文,西洋镜拆穿,使得可望尴尬异常,愤愤然说:“为帝为王,吾所自致,何藉于彼?而屑屑更易,徒为人笑。”干脆将错就错,自称秦王。大西军和南明的合作,竟然就在这样一场闹剧中开场。

请封秦王一事,后世议论纷纷,各执一词,毁孙者认为孙可望是僭号自大,心怀不轨。也有人认为永历小朝廷囿于鸡毛蒜皮之事,目光短浅,不知利用孙可望主动投效的大好时机联合一切力量共同抗清。实则当事双方均各怀心事,均有不得已而为之的苦衷。孙可望乃野心勃勃之人,定策联明抗清之际就已打好了自己的算盘,请封秦王并非信口开河,而是他战略上的一步厉害杀着;一方面,得到永历朝廷授予的王爵,有助于在内部建立起高于李定国和刘文秀的领袖地位。另一方面,也为自己将来成为南明政权的继承者张本。秦王一爵,看似无关紧要的荣誉性爵位,实际上意义重大,有明两百余年来,一字亲王向来只封给朱明宗室子弟。与孙可望性质相似的金声桓,李成栋举江西,广东反正来归,也只受封国公(金声桓自称国公在前,不过他也不敢再多走一步),特别是秦王爵乃是当年是明太祖次子所封“首藩”,在宗室诸王中地位最为尊崇。当时南明尚还占据两广之地,并非不名一钱的破落户,与可望是合作而非依附关系。以孙可望之雄,据全滇,拥强兵,若再假以位号,必将成为南明政权的有力竞争者。历史上的有名篡臣曹操,司马氏,朱温等无一不是乘世乱继起,先称公称王,再搞逼宫禅让。殷鉴不远,永历诸臣自然不愿前门拒虎,后门引狼。就连力主与孙合作的堵胤锡也仅仅要求永历封可望为郡王,正是有鉴于此。然而永历小朝廷实在腐败无能,衮衮诸公莫衷一是,竟拿不出一个统一的应对意见,仅靠小聪明,小伎俩敷衍应付,徒然让孙氏嗤之以鼻罢了。

孙可望乱世之枭雄,并非墨守成规的三家村老夫子,请封一事闹了个自讨没趣,可望志不稍减,他知道当时清军在两广连败明军,已成囊括天下之势,若再与永历朝廷讨价还价,只是贻误战机罢了,于是干脆利用陈邦傅的伪诏自称监国秦王,发布命令出师抗清,要求四川,贵州及湖广明军皆受其节制。在孙可望部署下,白文选部入贵州,刘文秀部入四川,先将挡住去路,拒不遵命的各部南明军阀扫除干净,这些大小军阀打着抗清保土的旗号,实则横征暴敛,为害地方。如今被扫荡一空也算好事。在孙可望的整顿下,贵州,川南大力推行云南的治理经验,一时竟气象一新,成为日后抗清的重要后方基地。

就在孙氏自行其是之时,永历小朝廷却越搞越糟。1649年,在清孔有德,尚可喜等会攻下,广东广西先后陷落,大敌压境下永历帝束手无策,唯有向西一路狂奔。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进入孙可望地盘寻求庇护。事到如今,永历已无任何与孙可望讲价的本钱,只好一任可望安排。从此成为傀儡,事事仰人鼻息。

1652年,可望迎永历移跸于贵州安龙,自己则坐镇贵阳,号称国主,事事遥制指挥。孙氏此举,倒颇似北齐肇始人高欢所建立的霸府制度。当年高欢开幕府于晋阳,而把自己拥立的傀儡北魏皇帝安置在洛阳(后迁邺),为篡权代魏预作准备。可望倒未必是效法古人,恐怕还是觉得做惯了国主,一旦与永历见面,难以抹下面子来俯首称臣。于是干脆眼不见为净。据史料记载,可望在贵阳“大兴土木,建立宫殿、楼观甚美伟。又作行宫十余所于滇、黔孔道,以备巡幸”而永历所处安龙“居民不过百户”,破败之状可见一斑。并派员严密监视永历,凡各地官员将领有与永历文书往还者,可望更是视为心头大患。如李定国便是因桂林大捷告捷于永历而遭忌的。

平心而论,孙可望在接掌大西军领导权之后,仅三数年时间便把云贵等地的军政事务治理的井井有条,同时更根据形势变化提出联明抗清的战略大计,是明清易代之际出类拔萃的领袖人物之一。可望本人雄心勃勃,一力以问鼎中原为己任。在当时群雄角逐,皆以力征经营天下之时原也无可厚非。然而作为一个政治家,他有着不可忽视的弱点,其一是胸襟太窄,缺乏应有的格局与气度,而这对一个意在天下的政治家来说,往往是致命的缺点。永历虽软弱无能,然而在正统观念深入人心的当时,却是南明抗清力量拥戴的精神象征。可望作为南明国政的实际负责人,若能推诚拥戴永历,必能得到更多人的信服和支持。然而可望计不出此,凡跟永历关系稍微亲密之人,他必认为是故意和自己唱反调,最后硬生生将所有人都赶到了自己对立面去。弄得众叛亲离。第二个毛病是孙可望缺乏政治家必要的弹性,能伸而不能屈。试看以狡诈著称的高欢,在晋阳关起门来作威作福,可见了北魏皇帝还是执礼甚恭,甚至屁颠屁颠的跟在皇帝后面提宫灯,也不过就是刻意笼络人心,消除大家对于他这个权臣的恶感。而可望器小易盈,在初试锋芒后便迫不及待的要自登九五,尝一尝为人主的滋味,再不肯退让半步。所谓过刚者易折,正是对孙可望最好的注解。

1651年,可望与李定国,冯双礼会兵入湖南,与战清军一败涂地,纷纷向湘北溃退。为解除侧翼威胁,李定国统兵奇袭广西,镇守广西的清定南王孔有德猝不及防,在桂林战役中情急自刎,广西全境恢复。紧接着,李定国又奉孙可望之命挥师北上,迎战清廷南下援军尼堪亲王部,在衡州战役中再次大败清军,尼堪当场被击杀。一时间“两厥名王”,李定国之名震动天下,成为远近归心的英雄虎将。天下局势出现了有利于南明的逆转。然而可望的狭隘猜忌也于此时爆发出来。他自知四将军向来在张献忠麾下都是平起平坐,互不相下。论德论才,自己都不足以驾驭定国。孙可望以国主自居,早已容不得有人建立起于他相仿的功名声望。如今定国在抗清战场上取得辉煌战果,自然有功高震主之嫌。在妒火中烧之下,可望竟不顾大局,阴谋设计准备以会商军务为名诱捕定国。李定国在探知这一情况后不胜惋惜,长叹道:“本欲共图恢复,今忌刻如此,安能成大功乎?”,为顾全大局起见逐率军退入广西,避免与可望见面。孙可望的私心自用导致错过了东西两路明军全歼湖南清军的大好机会。他自己也很快自食恶果,在周家铺迎战北上宝庆的清军时,双方激战一日一夜,最后明军大败,孙可望单骑逃走。清军也损失惨重,双方在湖南战场上一时陷入僵局。

周家铺大败,孙可望急需一场对外胜利来恢复自己的声望。这时钱谦益与张煌言提出东西明军并举,会攻长江的大战略,遣使要求孙可望以主力出兵援应。孙可望也认为这是重树自己威望的大好机会,然而新败之余,他并不想亲自冒险出师,另一方面可望此时已开始紧锣密鼓的筹划取代永历以自立,也需要他坐镇后方部署一切。因而可望决定重新启用先前在四川战败,被削去兵权的刘文秀。刘文秀作为远大西军第三号人物,为人谦和,他一力主张抗清,却不愿为孙可望卖命打江山。眼见内变就在眼前,刘文秀并无挥师东征之意,而是屯兵于湖南辰州待变。一直拖了一年多才整装上道,亲自指挥明军水陆并进,围攻常德,然而由于连日大雨,两路明军呼应不灵,被敌军各个击破,刘文秀领败军退回贵州。此次常德之役,成为明军最后一次主动出击。随后内讧陡起,南明政权再也无力东顾了。

常德大败,可望并不十分在意,前线军事尚处于僵持状态,而孙可望心中的当务之急则是尽快完成取代永历帝的政治图谋。加上身边将领的连番怂恿劝进,可望帝制自为之心日益迫切,对外发布诏令皆用“皇帝圣旨,秦王令旨。”,与当初朱明王朝之祖朱元璋拥立傀儡皇帝韩林儿时所用“皇帝圣旨,吴王令旨”如出一辙。在僚属方于宣等人参与策划下,“定仪制,太庙,庙享三主:太祖高皇帝主于中,张献忠主于左,而右则可望祖父主也。拟改国号曰后明,日夜谋禅受”,就连永历身边近臣马吉翔,庞天寿等人也见风使舵,投向孙可望以谋富贵。永历帝完全被监视控制起来,出境越来越困难。随时都将被废黜以致丧命。并不甘心就此束手待毙的永历在一些忠于自己的大臣策划下,密诏远在广西的李定国统兵入卫,前来救驾。不料事机不密,反被孙可望侦知,在震怒之下派兵入宫,严令勒逼永历交出“首事之人”。先后处死参与此事的大臣一十八人,这就是南明史上有名的“十八先生案”。经此一事,可望愈益加快了谋权篡位的步伐。一再避促永历迁往贵阳,永历帝的日子越发不好过了。

李定国当初为避孙可望猜忌而转入广西,本打算合同郑成功收复广东后迎永历移驾,然而前线军事颇不顺手,在永历连番密诏之下,李定国决定放弃两广,回兵救助永历。一路上轻骑简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破孙可望安排的防线。进入安龙城。因为考虑到贵州乃是孙可望的势力范围,于是又连日兼程护卫永历进入云南昆明,留驻昆明的沐天波,刘文秀皆出城欢迎。一致支持永历以昆明为都,重整朝政。至此孙可望独秉国政,一手遮天的局面被彻底打破。

永历迁往昆明后,为争取团结孙可望,维持一致抗清的局面,不但对留驻昆明的孙部将领一体加官进爵,又派使者赴贵阳表示倚重之意。在李定国奏请下,还礼送可望妻,子及部众回贵阳以示无他。面对永历帝及定国的主动示好,孙可望一时踌躇不决。然而前面已说过,知进而不知退是可望性格上的主要缺点,在做了多年国主之后,要他重新退回到臣子的地位,甚至居于李定国之下,在他看来,是绝对无法接受的奇耻大辱。在左右亲信的怂恿下,孙可望一面大规模封侯拜将以鼓舞士气,一面集结兵力,悍然准备以武力来解决问题了。

1657年,可望在贵阳誓师,亲率十四万大军往攻云南,而这时李定国,刘文秀部下仅三四万人,兵力对比悬殊。可望认为此战必胜,竟“预制扭锁三百副”并放出大话:“破滇之日用以囚永历并定国、文秀诸文武解黔耳”。面对来势汹汹的孙可望大军,李定国,刘文秀决定亲率部众,破釜沉舟与可望一搏。九月十五日,双方军队相遇于云南曲靖交水,分别距离十里下营。可望军十余万人列营三十六座;定国、文秀军约三万人分三营列阵与之对峙。可望见人多势众,以为可以稳操胜券,却不知他手下将领白文选,马宝等人与李定国等多年出生入死,都不愿意自己人打自己人。早已暗通定国约定阵前倒戈。只有孙可望自己还蒙在鼓里,大做削平群雄,一统天下的好梦。

一、明朝自朱元璋就废除宰相,明朝著名的内阁首辅有:

明太祖朱元璋朝(公元1368~1398年) 洪武 徐 达 李善长 常遇春 赵 庸 汪广洋 廖永忠 胡惟庸

明惠帝朱允文朝(公元1398~1402年) 建文 齐 泰 黄子澄 方孝孺

明成祖朱棣朝(公元1402~1424年) 永乐 黄 淮 胡 广 解 缙 金幼孜 胡 俨 杨 荣 杨士奇

明仁宗朱高炽朝(公元1424~1425年) 洪熙 杨士奇 杨 荣 黄 淮 金幼孜

明宣宗朱瞻基朝(公元1425~1435年) 宣德 杨士奇 杨 荣 黄 淮 金幼孜 杨 溥

陈 山 张 瑛 权 谨

明英宗朱祁镇朝(公元1435~1449年) 正统 杨士奇 杨 荣 杨 溥 马 愉 曹 鼐 陈 循 苗 衷 高 谷 张 益

明代宗朱祁钰朝(公元1149~1457年) 景泰 于 谦 石 亨 陈 循 高 谷 王 文 江 渊 王一宁 萧 殂 商 辂 苗 衷 彭 时 俞 纲

明英宗朱祁镇朝(公元1457~1464年) 天顺 徐有贞 许 彬 薛 瑄 李 贤 吕 原 岳 正 彭 时 陈 文

明宪宗朱见深朝(公元1464~1487年) 成化 李 贤 陈 文 彭 时 吕 原 商 辂 刘定之 万 安 刘 羽 刘 吉 彭 华 尹 直

明孝宗朱祐樘朝(公元1487~1505年) 弘治 刘 吉 徐 溥 刘 健 丘 浚 李东阳 谢 迁

明武宗朱厚照朝(公元1505~1521年) 正德 刘 健 谢 迁 李东阳 焦 芳 王 鏊 杨廷和 刘 宇 曹 元 梁 储 刘 忠 费 宏 杨一清 靳 贵 蒋 冕 毛 纪

明世宗朱厚熜朝(公元1521~1566年) 嘉靖杨廷和 蒋 冕 毛 纪 费 宏 贾 咏 杨一清 谢 迁 翟 銮 方献夫 夏 言 顾鼎臣 严 嵩 许 赞 张 治 李 本 徐 阶 袁 炜

明穆宗朱载后朝(公元1567~1572年) 隆庆 徐 阶 李春芳 郭 朴 高 拱 陈以勤 张居正 赵贞吉 殷士儋 高 仪 吕调阳

明神宗朱翊钧朝(公元1572~1620年) 万历 张居正 吕调阳 张四维 马自强 申时行 潘 晟 余有丁 许 国 王锡爵 王家屏 赵志皋 张 位 陈于陛 沈一贯 沈 鲤 朱 赓 于慎行 李廷机 叶向高 方从哲 吴道南

明光宗朱常洛朝(公元1620年8~9月) 泰昌 方从哲 叶向高 刘一燝 沈 灌 韩 ? 史继偕 何宗彦 朱国祚

明熹宗朱同校朝(公元1620~1627年) 天启 叶向高 刘一燝 沈 灌 史继偕 何宗彦 朱国祚 孙如游 孙承宗 顾秉谦 朱国祯 朱延禧 魏广微 周如磐 黄立极 丁绍轼 冯 铨 施凤来 张瑞图 李国普

明毅宗朱由检朝(公元1628~1644年) 崇祯 施凤来 张瑞图 李国普 来宗道 杨景辰 周道登 钱龙锡 李 标 刘鸿训 成基命 周延儒 何如宠 钱象坤 温体仁 孙承宗 文震孟 吴宗达 郑以伟 徐光启 钱士升 何吾驺 王应熊 张至发 黄士俊 孔贞运 林 焊 贺逢圣 刘宇亮 傅 冠 薛国观 程国祥 杨嗣昌 方逢年 蔡国用 范复粹 姚明恭 张四知 魏照乘 谢 升 陈 演 魏藻德 黄景昉 吴 发 李建泰 方岳贡 范景文 丘 瑜

二、简介(节选):

1、徐达 (1332-1385年),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市)人,明朝开国军事统帅,淮西二十四将之一。

出身农家,元朝末年,徐达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大败陈友谅。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以为左相国。二十七年(1367年),率军消灭张士诚地方割据势力。同年,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军常遇春一起挥师,北伐中原,推翻元朝的统治。

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今北京),灭亡元朝。以后,连年出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洪武十八年卒,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赠三世皆王爵,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

2、胡惟庸(?—1380年),汉族,濠州定远(今属安徽)人,与李善长同乡,与张昶为友。明朝开国功臣,最后一任中书省丞相。因被疑叛乱,爆发了胡惟庸案,后被朱元璋处死。

3、张居正(1525年-1582年),字叔大,号太岳,汉族,幼名张白圭,江陵人 ,时人又称张江陵(今湖北荆州)。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辅佐万历皇帝朱翊钧开创了“万历新政”。

1582年(万历十年)7月9日(六月二十)卒,年五十八,赠上柱国,谥文忠(后均被褫夺),张居正也是明代唯一生前就被授予太傅、太师的文官。为万历所忌,去世后被抄家,至明熹宗天启二年恢复名誉。著有《张太岳集》、《书经直解》、《帝鉴图说》等。

关于“西明王朝二十六”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3)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雅白的头像
    雅白 2025年09月13日

    我是周丽号的签约作者“雅白”

  • 雅白
    雅白 2025年09月13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西明王朝二十六”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西明王朝二十六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雅白
    用户091311 2025年09月13日

    文章不错《西明王朝二十六》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周丽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