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格致详细资料大全”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格致详细资料大全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格致,是中国古代认识论的一个命题。指穷究事物的道理而求得知识。最早见于《礼记。大学》。宋以后的儒者对“格物致知”的解释颇多分歧。程朱学派朱熹认为物心同理,欲明心中之理,不能仅靠反省,而应以格物为方法。近代亦称基础科学为格致学。
基本介绍 中文名 :格致 外文名 :study the phenomena of nature to acquire knowledge 拼音 :gé zhì 注音 :ㄍㄜˊ ㄓㄧˋ 词语概念,基本解释,基本含义,引证解释,格致中学, 词语概念 基本解释 1. [study the phenomena of nature to acquire knowledge] “格物致知”的略语,考察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礼记·大学》 2. 清朝末年讲西学的人用它做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总称。 在这学堂里,我才知道世上还有所谓格致,算学,地理,历史,绘图和体操。——《呐喊》自序 基本含义 "格物致知":《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格物致知"一词出自《大学》。格,至也。物,犹事也。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格物致知是儒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概念。北宋朱熹认为,"致知在格物者,言欲尽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这是朱子对"格物致知"最概括、精确的表述。 穷尽万物之理后,心中所具之理方能显示出来。他的“格物”,包括读书思辨、道德修养。陆王学派认为“格物致知”纯然是内心的事。明清之际王夫之提出和程朱陆王不同的见解,认为“格物”应以考察外物为主,“致知”应以心官思辨为主,二者相辅相成,清颜元则强调欲求真知,必须实做其事,肯定行先于知。 到了近代中国开始洋务运动之后,西方科学大规模传入中国,在西式学堂开设的课程中出现了格致。格致相当于科学课,专门教授近代自然科学,主要是物理学和化学。因为自然科学通过实验手段取得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这个方法和中国古代哲学的格致很类似,所以清末把科学课取名格致。一些中西兼备的学校也认为格致这个名字能体现中国文化与西方自然科学的结合,所以采用格致作为校名。 引证解释 1. 风格气韵。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 昌花 写生逼真,而笔法輭俗,殊无古人格致。”《朱子语类》卷七八:“况先 汉 文章重厚有力量,今《大序》格致极轻,疑是 晋 宋 间文章。” 2. “格物致知”的略语。 元金履祥 《告鲁斋先生諡文》:“禀刚明高大之操,躬格致服行之学。” 明 张宁 《方洲杂言》:“世之有量者,无不自识中来。此格致之功,所以先于诚正也。”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三:“义理无尽,心思亦无尽。人苟能格致,不患其穷也。” 3. 清 末对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统称。 郑观应 《盛世危言·教养》:“故西人广求格致,以为教养之方。” 章炳麟 《论承用“维新”二字之荒谬》:“其最可嗤鄙者,则有‘格致’二字。格致者何? 日本 所谓物理学也。” 鲁迅 《自序》:“在这学堂里,我才知道世上还有所谓格致、算学、地理、历史、绘图和体操。” 格致中学 简介 格致中学,是上海市重点中学。 历史 格致中学是我国近代科学和教育的先驱——徐寿先生(1818-1884)创办的中国第一所培养科技人才的新型学堂,于1874年筹建,1876年建成。徐寿先生爱祖国、爱科学、毕生探索我国近代实业振兴、科学救国 和教育发展之路,他那为国为民的爱国思想,艰苦奋斗的务实精神,崇尚真理的科学态度,成为格致中学百年发展的文化传统和精神源泉。现在,格致中学已经跨入其自身发展历史上的第三个世纪(即21世纪),徐寿先生为格致中学奠定的“科学”和“爱国”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了新的社会意义和时代特征,并不断得到发扬光大。 其它学校 同名学校还有 福州格致中学 台湾格致书院。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什么
谓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为中国古代认识论的重要命题之 一。语出《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郑玄注:“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於善深,则来善物;其知於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此致或为至。”
"格物致知":《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格物致知"一词出自《大学》。格,至也。物,犹事也。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格物致知是儒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概念。北宋朱熹认为,"致知在格物者,言欲尽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这是朱子对"格物致知"最概括、精确的表述。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对于朱熹的的解释,我们的理解是,格物就是即物穷理,凡事都要弄个明白,探个究竟;致知,即做个真正的明白人,为人行事决不湖涂。
词 目 格物致知
发 音 gé wù zhì zhī
释 义 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出 处 《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示 例 顾彼西洋以~为学问本始,中国非不尔云也,独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严复《原强》)
例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
丁肇中(1936——),美国物理学家。生于密执安州安阿伯。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我非常荣幸地接受《了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适当也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和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埋没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树,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
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部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100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是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科学,研究人文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格物致知的解释是: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格物致知的解释是: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结构是连动式成语。感情色彩是中性成语。拼音是gé wù zhì zhī。年代是古代成语。
关于成语格物致知的详细内容,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出处 点此查看格物致知详细内容
西汉 戴圣《礼记 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二、示例
顾彼西洋以格物致知为学问本始,中国非不尔云也,独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严复《原强》)
三、语法
格物致知连动式;作谓语;指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
格物致知的成语接龙
格物致知、知错就改、改邪归正、正言直谏、谏争如流、流芳千古、古色古香、香温玉软、软语温言、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戒奢以俭
格物致知的成语翻译
英语:study natural phenomena in order to acquire knowledge
格物致知相关成语
格物穷理、穷理格物、格格不入、格格不纳、格格不吐、形格势禁、自成一格、格古通今
格物致知相关词语
致知格物、格物致知、格物致和、格物致理、格物致用、格致、致知、格知、格物、物格、格致家、有格致、格致会、致良知
格物致知的成语造句
1.他们皆是某一领域的顶尖之人,像萧传香精于建筑设计,学的是格物致知之学,而萧华楼则是被当做一派掌门培养,即所谓的帝王术。
2.中国传统的治国之道是儒家的大学之道,按照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顺序次第展开。
3.朱子以为,只有在事事物物上求得一定理,才能止于至善,故需要下格物致知的工夫。
4.实际上,“格物致知”包含更多的还是“即物穷理”的意思。
5.清末,物理、化学等学科被统名为“格致”,这是格物致知的简称。
6.中国传统空间美学追求格物致知,探索“物”在各种平衡下的潜力,驱使设计表现出人性化的一面,强调人与自然的对话。
点此查看
关于“格致详细资料大全”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周丽号的签约作者“傲霜冰雁”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格致详细资料大全”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格致详细资料大全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格致,是中国古代...
文章不错《格致详细资料大全》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