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秦汉历史人物评析之四:孝公变法”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秦汉历史人物评析之四:孝公变法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一
公元前621年,秦穆公去世;元前384年,献公继位。237年间秦国历经14代君主,均无所建树,内部政治混乱,外部领土被蚕食,经济发展又从兴盛走向停滞。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标志着中国从春秋时代进入战国时代。齐、楚、燕三国按照难易程度依次灭掉周边小国,扩大疆域,东方六国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贵族世袭制逐步瓦解,随着牛耕、铁器等生产工具的逐步普及,各国自耕农、专业手工业者的数量显著增加,各国统治阶级由奴隶主贵族向新兴地主阶级发生转变,军事上区域割据,经济上发展农耕,政治上文武分职,国家内部专业官僚治理制度正在形成。
六国中对秦国影响较大的是魏国,魏文侯当政期间(公元前445年-前396年),任用李悝(音如亏)为相,率先推行变法,魏国成为战国首强。魏军东征西讨,秦占领的河东地区全部被魏夺回,魏国还西越黄河,疆域扩展到咸阳北100公里处,并修建魏长城,阻隔秦军。
秦献公立志图强、奋发有为,在位22年间做的三件影响深远的大事,把沉迷200多年的秦国,带出黑暗,走向光明。
第一件大事是:继位第一年,废除了秦国饱受天下人咒骂的“人殉”制度。
“人殉”是古代葬礼中以活人陪葬的陋俗,是一种残忍野蛮的行为,每次殉多少人,并无具体标准。秦穆公去世殉葬者达到177人,其中还包括一名贤臣的三个儿子。当国君、卿大夫等领主去世后,亲近的门人、喜爱的妻妾都可能被殉葬。秦国“人殉”制度限制了东方人才向秦国的流动,秦献公废除这种暴行,既是秦国政治文明的进步,也对吸纳东方六国人才,引入先进文化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第二件大事是:继位第二年,迁国都从雍城至栎阳。
栎阳(今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武屯镇)位于关中地区正中心位置,临近泾河渭河交汇地,在西周丰镐都城西北80公里处,离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骊山仅50公里,属于经济繁华、交通汇聚、人口密集之地,此处距离黄河不到100公里,也便于秦国快速处理与东方国家的关系。
第三件大事是:两场大胜仗,奠定了数十年稳定的外围环境。
公元前364年(秦献公去世前两年),在经过长期筹备后,与晋军决战于石门(一说今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东北,一说今咸阳市三原县西北),斩敌6万人,第二年又在少梁(今陕西省渭南韩城市)大胜魏军,并俘获名将。
进入战国时代后,各国的战争目的已经不是为了彰显国威、匡扶正义,而是为了占领土地、掠夺人口。因为有地就有粮,有粮就有兵,有兵就有权,土地是巩固君权的根本。这两场大胜仗,使秦国不仅夺回黄河以西数百里国土,而且扬起了秦人计划征战东方的雄心。
正当秦献公计划一步步恢复秦国“霸主”地位时,壮志未酬,公元前362年,病死栎阳。
秦献公儿子孝公继位,也正是这位精明强干的国君把秦国推上了新的 历史 高度。
后人评价秦始皇的功绩是“奋六世之余烈”,意思是秦统一六国是六代国君臣民接续奋斗的结果,而孝公就是“六世”国君中的第一世。
二
21岁的秦孝公继位了,他面临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内外部环境呢。
一是外围强敌环伺。 此时周天子徒有其名,已无号令天下的能力。东方国家之间厮杀兼并,韩、赵、魏、齐、楚、燕六个强国已经形成新的政治平衡格局。东方六国把秦国当做荒蛮之族对待,中原诸侯的会盟从不邀请秦国参加,部分邻国伺机抢占秦国土地。
二是内部政治混乱。 秦献公的曾祖父秦怀公被庶长晁和其他大臣围攻,怀公被迫自杀。怀公的太子早死,便让太子的儿子,献公的父亲灵公继位。灵公去世后,献公没有继位,被灵公的叔父简公篡位,简公去世后,其子惠公继位,惠公去世后,其子出子继位。献公此时联合一名叫改的庶长杀了出子及其母亲,并沉于深渊,献公夺得王权。这些事件都发生在孝公继位前的40年里,宫廷斗争的背后是秦国内部国君威信不足、大权旁落,贵族专政擅权、信仰缺失。
三是国内文化落后。 秦国与戎族混杂,处于农耕游牧文化交汇地带,文明礼仪的价值约束不同于东方六国。例如:秦人家庭主张集体生活不分家,有按照游牧时代住帐篷的传统,公公婆婆、儿子媳妇、兄弟妯娌有时居住在同一间屋里,这在东方六国看来极其荒唐落后,称之为:“秦与戎翟同俗,不识礼义德行。”
这些问题相互交织,摆在刚刚继位的秦孝公面前,该怎么办?
秦孝公拿出了自己的施政方案:
外围强敌环伺,需要富国强军。
内部政治混乱,需要君主集权。
国内文化落后,需要法令督导。
三
秦孝公上任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发布求贤令。
孝公提出:“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意思是说,谁能够帮助秦国强盛起来,我就给他高官,赏给他封邑。
秦孝公的选拔人才范围是“宾客”和“群臣”,也就是六国来的“宾客”排在前面,本国的“群臣”也欢迎献计献策,这种面向天下、不拘一格招募英才的气魄,隐含着秦人奋发图强、实用理性的文化底蕴。
“吾且尊官”有吸引力,但不是关键,核心是“与之分土”。秦孝公是中国 历史 上第一位许下分土诺言的国君,这个承诺对于天下所有怀才不遇的谋臣武将都有极强的吸引力。此时正是诸子百家兴起之时,法家、儒家、墨家都在各国奔波,寻求舞台。秦孝公的招贤令引来了中国 历史 上公认的第一位成功改革家商鞅(原名公孙鞅,因秦国封地商邑,后人称之商鞅),商鞅变法不仅实现了强秦,而且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结构,后人对于中国 历史 总结的“百代都行秦政制”,“秦政制”即指商鞅当时推行的诸多变法措施。
商鞅善于审时度势,长于分析他人心理,有自己的谋略主见。他受魏国李悝变法的影响,认为只有法家才能够强国富民,便来到魏国拜在丞相门下做宾客,一方面学习法家思想,一方面等待建功立业的机会。
丞相很欣赏商鞅的才干,便向魏王推荐重用商鞅,但魏王不以为是。丞相又向魏王建议,如果不任用商鞅,那就杀掉此人,以免为患。魏王依然不置可否。丞相病重,他珍惜商鞅之才,便把自己给魏王“杀掉商鞅”的建议告诉了商鞅,叮嘱其尽快出逃。商鞅却认为:“魏王不会追杀我,他如果听你的建议,就会任用我,他不任用我,怎么还会追杀我呢。”
最后的结果证明,商鞅分析精辟、判断准确。
商鞅在魏国听到秦孝公广纳贤才,于是带着一部《法经》前往秦国,为了能尽快见到秦孝公,他便找到秦孝公最宠幸的太监安排见面。商鞅寻求太监帮助之事多被后人批评,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文人君子大都不屑与太监之流为伍,所以有后人认为他为达目的,不择手段,重行不重德,也就注定了他最后的悲惨下场。
商鞅见到秦孝公,先后经历了四次“面试”才获得孝公肯定。
商鞅第一次讲上古时期黄帝、尧舜的“帝道”,孝公昏昏欲睡。第二次讲夏禹、商汤、周文武王的“王道”,依然不受认可。第三次讲春秋五霸的“霸道”,孝公才有了兴趣。第四次讲“强国之术”,两人席地而坐、相谈数日。
秦孝公对商鞅的思想才华和治国方略终于认可,便力排众议,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全权主持变法。
四
公元前359年至350年,秦国陆续颁布了一系列变法法令。
孝公变法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围绕富国强军,推行奖励耕战、军功爵位制等;
围绕君主集权,推行废除领地、建立郡县、废井田平税赋、废除贵族特权等;
围绕法令督导,推行十五连坐、大家庭强制分家、奖励军功严禁私斗、统一度量衡等举措。
变法过程本质是国家精神文化重新塑造、 社会 阶层地位重构、物质财富重新分配的一个过程。变法必定会触及某些团体利益,当这些既得利益团体反对改革者的变法时,谁最终斗争胜利,谁就会决定变法的走向。
秦国变法首先以“立木为信”实现令行必从,树立变法权威;其次太子犯法惩戒师傅的事件,遏制打击了贵族阶级对于变法的抵制。在孝公全面主导、商鞅强力推行下,这种先推行经济变革、再实施政治变革,同步把变法措施法制化、制度化,树立法制权威的方式方法,共同确保了变法成功,秦国综合国力迅速增强。
孝公十年,商鞅已升任大良造,在率兵与魏国交战中,魏国大败,割地求和。魏王得知秦军统帅为商鞅时,懊悔的说:“寡人恨未听丞相之言。”
商鞅变法过程中故事很多,我们讲一个太子犯禁的事情。
推行变法第二年,太子触犯了变法的一些规定,这个太子就是秦孝公死后继位的秦惠文君。
这个“太子犯法”的难题摆在商鞅面前,如果按律处理,太子是“储君”,如何施刑?如果放任迁就,变法权威与改革力度如何保障?
商鞅最终采用了变通的方法处理这个难题:让太子的两名师父代太子受刑。其中一名师父在四年后又二次犯法,商鞅严格执法,按照刑律“劓(音如义)之”,把这名师父的鼻子割掉。身为太子之师,连个鼻子都保不住,这名师父愧于见人,连续八年都没有出过家门,贵族公室均对商鞅心存怨恨。·
秦孝公刚死,受刑的太子之师立即诬告商鞅谋反,秦惠文君下令抓捕。商鞅仓皇逃离秦国,落入魏国边关守将手中,这名守将曾经被商鞅带兵打败过,他不准商鞅入境,并将商鞅押解回秦。
最终,商鞅惨遭车裂酷刑,但秦国的变法举措没有废止,依然坚定推行。
五
后人多用“耕战”两点形容孝公变法的关键核心。
围绕“耕”的变法举措,目的是改善生产关系,提高生产效率,增加 社会 财富。
围绕“战”推行的变法举措,则塑造了秦国 社会 文化,特别是培养功利主义的精神,使秦军演变为“虎狼之师”。但凡事有利有弊,过于推崇功利主义文化,忽略了道德仁义,最终也加速了秦国的毁灭。
军功爵位制使人人可以封侯,秦国制定了20等爵位,每个爵位对应有“军功”标准,完成“军功”,农民也能封侯;没有“军功”,贵族也没面子。于是秦人“勇于公战、怯于私斗”,大家都为国家战斗,只杀战争中的敌人,只为高官厚禄杀人。这种用人头封官进爵的体制,使军队拥有了强大的凝聚力、战斗力,东方六国之败从此时就埋下了种子。
六
纵观中国 历史 ,涉及到政治经济变法的事件连绵不断。知名的有孝公变法、西汉末年王莽的托古改制、北魏孝文帝(公元471-499年在位)推行汉化改制、唐德宗年间的“两税法”、北宋王安石和宋神宗(公元1067-1085年在位)变法、清末光绪帝1898年推行的戊戌变法,还有1978年的改革开放。
“变法”、“改革”两次含义基本相同,可以互换,“变法”常见于古代,“改革”多用于现代。在这些变法改革中,只有孝公变法与1978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彻底成功,其余的改革或变法大都以失败告终。
孝公变法是中国 社会 第一次大转型的标志,代表着 社会 统治由封建贵族制向集权官僚制转变,这个 社会 转型始于东周末年,经过春秋战国,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还没有完成转变,西汉初年依然有封国存在,直到汉武帝时期才彻底消灭封国,全面推行郡县制。
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秦朝开启的是延绵两千年的皇权官僚专制时代,为这个时代揭幕的就是孝公变法。
1978年的改革开放成功推动了中国传统 社会 向现代 社会 的转型,这是中国 历史 上的第三次大转型。第二次转型是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人民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
我们简要分析一下中国 历史 中变法众多,为什么只有孝公变法成功了,从中能得到哪些启示呢?
一是顺应 社会 发展方向。 秦国变法造就了新的 社会 受益阶层,即专业官僚队伍和自耕农阶层,这个受益阶层的壮大符合 社会 发展潮流,他们代表着更高的生产效率。只有新阶层力量强大到能够抗衡和压制守旧派,克服贵族利益集团的阻挠,最终才确保了变法的成功。
二是激励机制和资源配置方式要符合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 秦国是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主要资源是土地和人力,要提高生产效率和增加 社会 总财富,关键是增加农民数量和提高生产力水平。强制大家庭分家、遏制贵族侵占土地、建立专业官僚队伍、吸引东方六国民众移民秦国等等,都是有效合理的变法举措。
三是在做大蛋糕的基础上进行利益更新分配。 只有做大蛋糕,把新增利益作为主要分配目标,保持既得利益者利益不受损,才能显著降低变法的阻力。否则,如果统治阶层成为利益受损者,他们会反对变法,有意激化 社会 矛盾,改革的受益阶层多属于新生力量,普遍没有实力与之平等对抗。当两者开始交锋时,最高决策者国君处理矛盾的首要原则,是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改革是否持续,会自动降格为第二目标。
四是变法要经济政治配套推进。 经济改革主要是“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土地私有化。政治改革主推“废封建,立郡县”,确保君主专制。经济改革增加了 社会 财富,政治改革确保了统治阶层有治理能力获得新增财富,并确保新结构 社会 的运行。郡县制不是秦国首创,在各国已经存在了二百余年,是国君治理新占领地区的通行办法。早在公元前594年,鲁国就开始废除井田,取消公田、私田的划分,实行自耕农按土地面积交税的土地私有制制度。秦国在别国成功实践基础上总结优化,并将这些变法措施用法律的形式固定推广实施。
五是多措并举,形成 社会 变法共识。 更改祖宗之法,必然触及传统意识形态,动摇原有 社会 文化精神基础。秦孝公组织了商鞅与守旧派的当庭辩论,守旧派发起攻击:“你想更改祖制,你能高明过祖宗吗?我们能守住祖宗的制度就不错了,不要再想改变什么。”商鞅针锋相对:“时代不一样,治理国家的方法也不一样,‘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当庭论战的结果是守旧派理亏词穷。随着变法成效显现,守旧派由反对转变为中立,再转变为拥护。变法推进中的“立木为信”、“军功进爵”、“贵族庶民同罪”等举措都使变法获得底层人民的信任和欢迎。
变法成功最关键的因素是:变法必须是有新增利益后的重新分配。否则只是各个阶层与统治者之间的利益调整,必定会有人受益、有人受损,甚至出现人人受损、无人受益的局面,这时变法就不可避免地转化为政治斗争,最终失去各方的支持。到那个时候,变法当然只会有一种结果:
失败。
九头鸟问题
《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一部长篇小说。该书首次出版于1719年4月25日。
该作主要讲述了主人公鲁滨逊·克鲁索(Robinson Crusoe)出生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一生志在遨游四海。
一次在去非洲航海的途中遇到风暴,只身漂流到一个无人的荒岛上,开始了段与世隔绝的生活。他凭着强韧的意志与不懈的努力,在荒岛上顽强地生存下来,经过28年2个月零19天后得以返回故乡。
这部小说是笛福受当时一个真实故事的启发而创作的。1704年9月,一名叫亚历山大·塞尔柯克的苏格兰水手与船长发生争吵,被船长遗弃在大西洋中,在荒岛上生活4年4个月之后,被伍兹·罗杰斯船长所救。
笛福便以塞尔柯克的传奇故事为蓝本,把自己多年来的海上经历和体验倾注在人物身上,并充分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进行文学加工,使“鲁宾逊”不仅成为当时中小资产阶级心目中的英雄人物,而且成为西方文学中第一个理想化的新兴资产者。
该小说发表多年后,被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于世界各地,并被多次改编为**和电视剧。
扩展资料:
作者介绍:
丹尼尔·笛福(1660年~1731年),英国作家。英国启蒙时期现实主义丰富小说的奠基人,被誉为欧洲的“小说之父”,“英国小说之父”和“英国报纸之父"等。
其作品可读性强。信奉新教威廉三世。其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中,乐观又勇敢的鲁滨逊通过努力,靠智慧和勇气战胜了困难,表现了当时追求冒险,倡导个人奋斗的社会风气。
百度百科——鲁滨逊漂流记
九头鸟,是传说中的怪鸟,是战国时代楚国先祖所崇拜的神鸟。又称九凤、鬼车、鬼鸟、姑获鸟。《山海经》中的〈大荒北经〉有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极柜。海水北注焉。有神九首,人面鸟身,句曰九凤。”九凤本是楚人所崇拜的九头神鸟,人面鸟身有九首的九凤,是战国时代楚国先祖所崇拜的半人半鸟的图腾形象。如果要给楚文化以一种形象的象征标志,恐怕没有比“九头鸟”更合适的了。“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难道还有比这句俗语更形象,更为人们所熟知和接受的吗?然而,九头鸟究竟是何物?它与湖北佬有着什么特殊关系?在它那神奇的形象下包含着怎样的深层文化内涵?这些不仅会挑逗起我们的强烈好奇心,而且对了解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楚文化的特殊性格,有着重要的价值。
九头鸟 - 详细信息
由于人们对“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这一则流行谚语的褒贬不一,理解各异,近年在《湖北日报》副刊上又有好如果要给楚文化以一种形象的象征标志,恐怕没有比“九头鸟”更合适的了。“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难道还有比这句俗语更形象,更为人们所熟知和接受的吗?然而,九头鸟究竟是何物?它与湖北佬有着什么特殊关系?在它那神奇的形象下包含着怎样的深层文化内涵?这些不仅会挑逗起我们的强烈好奇心,而且对了解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楚文化的特殊性格,有着重要的价值。
九头鸟 - 详细信息
由于人们对“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这一则流行
从鸟神到鸟
《山海经》中的九凤,是一个鸟神或神鸟无疑。然而,此后,九凤却从中国文献上神秘地消失了,取而代之出现的种种冠以其它名称的九头鸟,不仅完全丧失了神性,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每况愈下,成了一个道道地地的鸟怪。
从汉末至唐宋,古文献中的“九头鸟”有着种种不同的称呼,主要的是:
九头鸟之别称
“九头鸟”一名,最早见于《太平御览》卷九二七引《三国典略》:
齐后园有九头鸟见,……
然而九头鸟之别称,古籍中甚为繁夥。《正字通》云:
鸧鸆,一名鬼车鸟,一名九头鸟, ……
《酉阳杂俎》卷十六《羽》:
《白泽图》谓之苍鸆,《帝鹄书》谓之逆鸧。
宋周密《齐东野语》卷十九:
鬼车,俗称九头鸟,……
以上所见,就有“鸧鸆”、“逆鸧”、“鬼车鸟”、“鬼车”等等异名。由这些异名再加考索,则又会发现很多其他名称。如“鸧鸆”,是一种鸟名,但是在晋郭璞的《江赋》里,就有一种“奇鸧九头”,这种“奇鸧”也就是九头鸟。我们从下面的文章里将可以看出九头鸟的其他很多异名别称。
基本特征
1、“九头”还是“十头”?
九头鸟的最基本特征就是有九个头。但是关于这九个头,也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有些人说它本来有十个头。如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十六《羽》: 鬼车鸟,相传此鸟昔有十首,……一首为犬所噬。
宋周密《齐东野语》卷十九: 鬼车,俗称九头鸟,……世传此鸟昔有十首,为犬噬其一,至今血滴人家为灾咎。……身圆如箕,十脰环簇,其九有头,其一独无而鲜血点滴,如世所传。
明杨慎《杨升庵全集》卷八一《鬼车》条:周公居东周,恶闻此鸟,命庭氏射之,血其一首,馀九首。
又有些人说它原本只有九个头,其中一个头受伤滴血永不愈合。如前引《三国典略》:
齐后园有九头鸟见,……九头皆鸣。
又唐刘恂《岭表录异》卷中云: 鬼车,……或云九首,曾为犬啮其一,常滴血。
以上传说中,以《齐东野语》所记的那个“十脰(脖子)九头”的模样最为吓人,试想九个鸟头之外,还有一个鸟脖子在那里流滴鲜血,那多么可怕?
其他外貌特征
“色赤,似鸭。”(《三国典略》)
“状如鸺鹠,大者翼广丈许。”(《正字通》)案:“鸺鹠”今名猫头鹰。晋张华《博物志》佚文:“鸺鹠鸟,一名鸱鸺,昼目无所见,夜则至明。”
“衣毛为飞鸟,脱毛为妇人。”(《酉阳杂俎?羽篇》、《玄中记》)
“身圆如箕,十脰环簇……每脰各生两翅。当飞时十八翼,霍霍竞进,不相为用,至有争拗折伤者。”(《齐东野语》)
“其状如大蝴蝶。”(宋朱翌《猗觉寮杂记》卷下)
滴血为灾
“此物爱以血点其衣为志,即取小儿也。”(《古小说钩沈》引《玄中记》)
“为鸟祟,或以血点其衣为志。”(《酉阳杂俎?羽篇》)
“常滴血。血滴之家,则有凶咎。”(《岭表录异》卷中)
“血滴人家为灾咎。”(《齐东野语》卷十九)
昼伏夜出,鸣声丑恶难听
“昼目无所见,夜则至明。”(《博物志》佚文)
“正月夜多鬼鸟度。”(《荆楚岁时记》)
九头鸟
“春夏之间,稍遇阴晦,则飞鸣而过。”(《岭表录异》卷中)
“昼盲夜了。”(《正字通》)
“夜飞昼隐。”(《酉阳杂俎?羽篇》)
“秦中天阴,有时有声,声如力车鸣,或言是水鸡过也。” (《酉阳杂俎?羽篇》)
“周公居东周,恶闻此鸟。” (《杨升庵全集》卷八一《鬼车》)
滴血或落毛,危害小儿
“是鸟多落尘于儿衣中,则令儿病。”(《水经注?江水》)
“毛落衣中,为鸟祟,或以血点其衣为志。”(《酉阳杂俎?羽篇》)
“鸟无子,喜取人子养之,以为子。”(《玄中记》)
“见小儿衣,落毛其上,儿必病。”(《猗觉寮杂记》卷下)
其他特征
“爱入人家烁人魂气。”(《岭表录异》卷中)
“见火光辄堕。”(《正字通》)
关于九头鸟的特征,宋梅尧臣《古风》一诗说得比较详细,今录如下:
昔时周公居东周,厌闻此鸟憎若仇。
夜呼庭氏率其属,弯弧俾逐出九州。
射之三发不能中,天遣天狗从空投。
自从狗啮一首落,断头至今清血流。
迩来相距三千秋,昼藏夜出如鸺鹠。
每逢阴黑天外过,乍见火光辄惊堕。
有时馀血下点污,所遭之家家必破。
民间关于九头鸟之禁忌
由于九头鸟是一种凶鸟,民间对它畏惧有加,于是有种种对它的禁忌和防御它的办法。
1、禁忌
“豫章间养儿,不露其衣。”(《水经注?江水》)
“凡人饴小儿,不可露处,小儿衣亦不可露晒。”(《酉阳杂俎?羽篇》)
“小儿之衣不欲夜露。”(《玄中记》)
2、禳解及驱除
“故闻者,必叱犬灭灯,以速其过泽国。”(《齐东野语》卷十九)
“恶闻此鸟,命庭氏射之。”(《杨升庵全集》卷八一《鬼车》条引小说)
“家家槌床打户,捩狗耳,灭灯烛以禳之。”(《荆楚岁时记》)
九头鸟 - 传说来源
九头鸟的传说起源甚早,传播极广,在久远的传播之中,各时代各地区差异很多,要追溯其最初的起源十分困难。从现存古籍文献中,我们找到几个起源。
起源于“九尾鸟”
《广韵》:“鸧鸹,《韩诗》云:孔子渡江,见之异,众莫能名。孔子尝闻河上人歌曰:‘鸹兮鸧兮,逆毛衰兮,一身九尾长兮。’”
这种“一身九尾”的鸟,曾经被孔子看到过,当时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名字,只觉得它非常怪异。后来有人将它叫做“鸧鸹”,也就是猫头鹰一类的鸟类。九头鸟也许就是从九尾鸟演变而成的一种传说凶鸟。
起源于天帝游女的传说
《古小说钩沈》辑《玄中记》:姑获鸟夜飞昼藏,盖鬼神类。衣毛为飞鸟,脱毛为女人。一名天帝少女,一名夜行游女。……一名隐飞。鸟无子,喜取人子养之,以为子。今时小儿之衣不欲夜露者,为此物爱以血点其衣为志,即取小儿也。故世人名为鬼鸟,荆州为多。昔豫章男子,见田中有六七女人,……匍匐往,先得其一女所解毛衣,取藏之,即往就诸鸟,诸鸟各去就毛衣,衣之飞去。一鸟独不得去,男子取以为妇。生三女。其母后使女问父,知衣在积稻下,得之,衣而飞去。后以衣迎三女,三女儿得衣亦飞去。今谓之鬼车。
这是最早的关于仙女下凡的传说故事。仙女下凡之后,穿着毛衣是鸟,脱下毛衣是女。她在与豫章男子结婚生女后,回到天上,后来又把三个女儿都接走了。所谓“鸟无子,喜取人子养之”,指她飞回天上未接女儿时,再到凡间来寻找女儿。为了防止她把别人家的小儿当成自己的女儿接走,于是民间形成了这种对它的禁忌。这个传说一直延续下来,各个时代有各自不同的版本。如:
《搜神记》卷十四: 豫章新豫县男子,见田中有六七女,皆衣毛衣,不知是鸟。匍匐往,得一女所解毛衣,取藏之,即往就诸鸟。诸鸟各飞云,一鸟独不得去,男子取以为妇。生三女。其母后使女问父,知衣在积稻下,得之,衣而飞去。后复以迎三女,女亦得飞去。
《水经注?江水》: 阳新县地多女鸟。《玄中记》曰,阳新男子,于水次得之,遂与共居,生二女,悉衣羽而去。豫章间养儿,不露其衣,言是鸟多落尘于儿衣中,则令儿病。故亦谓之夜飞游女矣。
《敦煌变文集?句道兴〈搜神记〉》略云: 昔有田昆仑者,家贫未娶。禾熟时见三女于池洗浴,其二抱天衣飞去,昆仑攫得小者天衣,遂挟以为妻,携回见母。经年产子,名曰田章。昆仑被点兵西行,三年不返。女乃向母索看天衣,屡经恳求,母不忍拂其意,即发藏畀之。女著衣便腾空上天而去,虽母哀号,不之顾也。然终念儿子,乃与二姊复下凡游戏,冀见其儿。其时田章五岁,受董仲先生教来觅母。三女遂将天衣共乘小儿上天。天公怜悯外甥,遂教其方术伎能。经四五日,儿年已十五矣。天公即与以文书八卷,令其下凡。儿三才俱晓,天子闻知,即召为宰相。后犯事,遂流配西荒之地。……
起源于“女岐”
《楚辞?天问》:“女岐无合,夫焉取九子?”
王逸注:“女岐,神女,无夫而生九子也。”
丁晏笺:“女岐,或称九子母。”
这是古代楚国关于神女女岐的传说。从女岐无合(无夫)而生了九个儿子,那么她九个儿子是怎么来的呢?当然是“取之于人”,于是民间就有对她的禁忌,认为她会时常下凡来取人之子。又由“九子”演变成“九头”之说,后又与“天帝游女”或姑获鸟等传说糅和流传,形成九头鸟的传说。
产妇所化的厉鬼
这个起源说法仅见于《酉阳杂俎》卷十六《羽》。
作为一个流传久远的传说,九头鸟传说肯定是一个多源而又分派的传说故事,要完全弄清它的源头和流变,尚须进一步的考证。
九头鸟
有关资料
1、《楚辞?天问》: 见前引 。
2、《太平御览》卷九二七引《三国典略》:齐后园有九头鸟见,色赤,似鸭,而九头皆鸣。
3、《文选》晋郭景纯(璞)《江赋》: 若乃龙鲤一角,奇鸧九头。
4、张华《博物志》佚文: 鸺鹠鸟,一名鸱鸺,昼目无所见,夜则至明。
5、鲁迅《古小说钩沈》辑《玄中记》: 见前引 。
6、晋干宝《搜神记》卷十四: 见前引。
7、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 见前引。
8、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 正月夜多鬼鸟度,家家槌床打户,捩狗耳,灭灯烛以禳之。
9、《广韵?鸧鸹》: 见前引 。
10、《敦煌变文集?句道兴〈搜神记〉》 :见前引 。
11、《正字通》: 鸧鸆,一名鬼车鸟,一名九头鸟,状如鸺鹠,大者翼广丈许,昼盲夜了,见火光辄堕。
12、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十六《羽》: 夜行游女,一曰天帝女,一名钓星,夜飞昼隐,如鬼神,衣毛为飞鸟,脱毛为妇人,无子,喜取人子,胸前有乳。凡人饴小儿,不可露处,小儿衣亦不可露晒,毛落衣中,为鸟祟,或以血点其衣为志。或言产死者所化。
13、又: 鬼车鸟,相传此鸟昔有十首,能收人魂,一首为犬所噬。秦中天阴,有时有声,声如力车鸣,或言是水鸡过也。……《白泽图》谓之苍鸆,《帝鹄书》谓之逆鸧。
14、唐刘恂《岭表录异》卷中云: 鬼车,春夏之间,稍遇阴晦,则飞鸣而过。岭外尤多。爱入人家烁人魂气。或云九首,曾为犬啮其一,常滴血。血滴之家,则有凶咎。
15、宋梅尧臣《古风》诗:见前引 。
16、宋周密《齐东野语》卷十九: 鬼车,俗称九头鸟,……世传此鸟昔有十首,为犬噬其一,至今血滴人家为灾咎。故闻者,必叱犬灭灯,以速其过泽国。……身圆如箕,十脰环簇,其九有头,其一独无而鲜血点滴,如世所传。每脰各生两翅。当飞时十八翼,霍霍竞进,不相为用,至有争拗折伤者。
17、宋朱翌《猗觉寮杂记》卷下: 岭外有虫名暗夜,见小儿衣,落毛其上,儿必病。其状如大蝴蝶。
18、明杨慎《杨升庵全集》卷八一《鬼车》条:周公居东周,恶闻此鸟,命庭氏射之,血其一首,馀九首。
为什么称湖北人是“九头鸟”?
楚民族是一个崇拜龙凤的民族。楚人的祖先祝融就是凤鸟的化身。《白虎通,五竹篇》说祝融“其精为鸟,离为鸾。”鸾便是凤。故楚人对凤总存在着一种深厚的感情。他们尤其喜欢以凤喻人。传说楚庄王刚刚即位时,整天寻欢作乐不问国事。伍举便进谏问:“有鸟在于阜,三年不蜚不鸣是何鸟也?”庄王答曰:“三年不蜚不鸣,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伍举以鸟喻庄王,庄王也以鸟自喻。这鸟飞能冲天,自然便联想起楚人所景仰的那大得“不知其几千里”,“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的大鹏。“鹏者,凤也”。其凤后观有一头,上看有一头藏于身下,前看仰首观云。在古人的观念中,凤是一种神鸟。《山海经》说:“火荒之中------有神九首,人面鸟身,名曰九凤。凤鸟飞腾,继之以日夜”,“凤翼其承旌兮,高翱翔之翼翼”,“三凤其展鸣,惊天地,泣鬼神兮”, 三凤九头,“其志大兮,其慧远兮。”古时楚国辖湖北、湖南两地。自古英才辈出,而荆楚之地,又是楚文化的中心。湖北人勤劳且聪慧,举国皆知,故有一说:“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
“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三个湖北佬,抵不上一个安庆佬。”的来历?
“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三个湖北佬,抵不上一个安庆佬.”据说这句话源于清代,说起来也有两三百年的历史了,也是在那时候,安庆人也确实了得,文坛出了霸主桐城派,“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还出了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桐城张姚二姓,占却半部缙绅”“六尺巷”的故事更是妇孺皆知.在一定意义上说,一部安庆的文化史,同时也是安徽文化史,安庆的发展史,同时也是安徽的发展史,其重叠部分有十之八九。
九头鸟 - 与法律—美国法院
美国最初最高法院推事九位大法官——“九头鸟”
九位大法官平起平坐,一人一票,所以说九位大法官像九头鸟,飞起来东西南北都有可能,以简单多数导航。
九头鸟 - 为什么叫湖北人叫九头鸟?
“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这一则流行谚语的褒贬不一,理解各异,近年在《湖北日报》副刊上又有好几位作者对此各抒己见,颇为热闹。有一位原籍武汉的台湾民俗学家朱介凡也撰有《九头鸟传说》一文,此文长两万字,引述中国古典文献包括许多地方志中的材料近百条,对九头鸟这一俗谚的今古演变及社会文化内涵进行细密考评,原刊于《东方杂志》,后选入作者自编的《中国谣俗论丛》。近日重读此文,感到他不仅是引述资料最丰富,而且是论析明晰合理、令人信服的难得之作。笔者特撰短文予以评介。
介凡先生认为,九头鸟的传说,实脱胎于《楚辞》和《山海经》中的一些古老的神话。《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载:“大荒之中,有山名北极天桓,海水北住焉。有神九首,人而鸟身,名曰九凤。”这九头凤就是九头鸟的最早说法。也可以说九头鸟就起源于《山海经》中的九凤。凤本是中国神话中的神鸟,九头凤就更加神奇了。《山海经》中不仅有九首之凤,还有九首或九尾之狐、羊、虎等等,而且在讲究阴阳和合的古代中国,九是阳数,寓吉祥神圣意味,所以九头鸟最初并不含妖气。
关于九头鸟染上妖邪之气,在中国民俗中演变成招人厌恶的反面角色,是从汉代小说所载“周公居东,恶闻此鸟,命庭氏射之,血其一首,犹余九首”开始的,后来的《荆楚岁时记》、《酋阳杂俎》、《齐东野语》诛书的记述渲染而广为人知。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留下《鬼车诗》一首,对此有最为生动完整的记述:“昔时周公居东周,厌闻此鸟憎若仇,夜呼命庭率其属,弯弧陴遂出九州,射之三发不能中,天遣天狗从空透,自从狗嗤一头落,断头至今清血流,迩弥相距三千秋,昼藏夜出如咻鹠。每逢阴黑天外过,乍见火光惊辄堕,有时余血下点呼,所遭之家家必破。我闻此语惊且疑,反祝疾飞无我祸,我思天地何茫茫,百物巨细理莫详,占凶在人不在物,一去两头反为祥。……”这里讲,对九头鸟的仇视,是从春秋时曾被楚人战败的周公开始的。后来此鸟被天狗咬去一头一尾后,断头处血流不止,人们以为被血滴玷污即属不祥,于是九头鸟就成妖邪之物了。但欧阳修不信此说,而是主张“凶吉在人不在物”。由此可见妖由人生,同九头鸟的形态习性其实并无多大关系。
以九头鸟象征人事,介凡先生从历史上举出两例。一是同明代湖北人张居正为相有关。这里又有两种说法,其一是说张居正为相时,大权在握,整顿吏治,声誉日增。患病时,各地官绅纷纷为之建醮,迹近铺张,事为九大御史前后参奏,而张之地位并未动摇,九大御史反为张居正一一整肃,因此当日民间便生出“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之谣,以为九头鸟再厉害,也敌不过一个湖北佬。在这个说法里九头鸟乃指九御史,并非湖北人。其二是说张居正在整顿朝政时,保荐了九位御史,这九人都是他的湖北老乡,对贪官污吏严厉制裁,革新政风大有成效,那些受到整顿的贪官污吏,心怀不满,因而咒骂“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由此可以看出,这九头鸟的谣传,原是当日政敌散布出来以攻击张居正的。
另一说是这句谚语出于清初满人对湖北人的诅恨。据有关史料记载,鄂之圻黄地区,曾据山岩拼死抗清。大局既定后,那些难忘故国的遗民,又拒绝同清廷合作,如有受清廷笼络所利用的,众所共弃;乃使满人为官湖北者,莫不恼恨交加。在无可奈何之下,因荆楚向有九头鸟传说,于是编造了这句谚语。后来武昌辛亥首义的成功,再次证实了这句谚语的活力。因而在台湾出版的《湖北文献》上刊出的诗作,高唱:“武昌一夕鸟飞鸣,满族政权难自保,九头徽号称鄂鸟,鄂人听了不烦恼。”
至于在民间,这句九头鸟的俗谚还有另一层意味。介凡先生认为这同武汉作为一个南北水陆交通中心,所形成的外乡人同武汉本地人之间的隔阂有关。凡是交通便利的地方,民众的知识开发较早,在社会生活中竞争较多,在彼此交往中狡诈较多。武汉三镇以外的各省人往往讨厌他们,见而生畏。武汉又是湖北的代表,本来是“天上九头鸟,地下武汉佬”,因武汉二字早期比较生疏,后来就变成湖北佬了。
从这位深谙湖北风土人情的台湾学者的文章可以看出,九头鸟本是从楚人所崇拜的凤凰形象脱胎而来的,在中古时期才染上妖邪色彩进入民俗生活。明代以后,才把它和湖北人联系起来。但它并没有明确而稳定的含义,有时用以象征湖北人的丰富智慧和对邪恶强暴势力的强有力抗争,有时则用以嘲讽在人际交往中的狡诈。这些含义和用法都是历史形成的。既然如此,我们在今天也就没有必要就九头鸟本身确定一个或正或反的固定解释。随着湖北人地方性格及其历史地位的丰富发展,九头鸟这句俗谚自然也会具有新的
谚语的褒贬不一,理解各异,近年在《湖北日报》副刊上又有好
关于“秦汉历史人物评析之四:孝公变法”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周丽号的签约作者“寻薇公子”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秦汉历史人物评析之四:孝公变法”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秦汉历史人物评析之四:孝公变法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
文章不错《秦汉历史人物评析之四:孝公变法》内容很有帮助